一:初相遇。
我接觸到《化書成課》并認識袁老師,源自今年5月在成都趁早讀書會官方微信群推送的文章:《“創業or就業,五步讓你做出職業發展中的最佳選擇”化書成課研習社第34期線下分享》。
當時處在職業倦怠期的我,出于對題目的興趣和化書成課研習社本身的好奇,報名參加了那次活動。培訓老師從兩本書《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魯克)和《干法》(道盛和夫)中精準地提煉出了滿滿的干貨,給處在職業迷茫期的我們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方法論和實踐辦法。短短兩個小時的課程異常飽滿:穿插實操案例分析、經典書籍理論、有針對證的職業測評,以及可行性方案探討。
最難能可貴的是:在最后環節化書成課研習社創始人——袁老師給予培訓老師真知灼見的點評。袁老師娓娓道來的講述;干凈利落的評語,沒用華麗的辭藻,但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流暢,恰如其分。我了解到:學員通過上袁老師的《化書成課》培訓,掌握化書成課這門技術,然后通過老會員帶新會員的模式,學員在短短一個月之內開發出一門原創課程并到研習社做分享并獲得大家的反饋,且通過逐步磨課,練課,以積累經驗獲得提升。
化書成課研習社的口號——實現你的講師夢。我想是這句口號打動了我,讓我小宇宙立馬爆發,當即決定報名參加袁老師的培訓。
二:一波三折
由于自己時間安排,再加上袁老師也在忙著輔導“我是好講師“川渝賽區選手,我一直未能如愿參加。不過我仍然陸續參加了《結構性思維》,
《如何與孩子正面有效的溝通,做一個更好的父母》,《視覺思維》三次線下活動,更加堅定了我加入這個研習社,和眾多小伙伴一同抱團成長的決心。為了促進我的行動力,7月初,我把這一計劃寫進了我的八月計劃清單里。剛好8月12日是我三十三歲生日,我在清單里寫下:“送自己的生日禮物——報名參加化書成課培訓。”
這樣一來:計劃,目標,儀式感都有了,接下來就是行動了。在了解到8月6日終于要開設第十四期培訓班的那周一,我聯系了化書成課小助手,被拉入了預報名群。按照要求:所有參加培訓的小伙伴都需要帶一到兩本自己非常熟悉的書,然后會在培訓現場練習轉化。我心中立刻就浮現出一本我最近大愛的《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但又對自己能否把這個話題講好持懷疑態度。同時,深知自己選擇困難癥,如果臨時再換其他的書,我怕自己會舉棋不定。
帶著這些疑問,加了袁老師微信。她非常耐心細致地解答了我的各種問題。還給我推薦了她的文章《如何判斷一些書是否值得去讀?如何建立自己的選書標準?》。思前想后,我都對自己選的書持懷疑態度,總覺得還可以選擇更好更適合自己的書。把這些想法和袁老師一一溝通后,她也表示支持我的選擇,讓我想好之后再報名。
?又糾結了一天,還是決定報名,于是就報名了應用版整整一天的課程。然后小助理找到我,告訴我所有學員都是報的兩天課程:應用版+進階版。而且兩天課程一起上效率會更高。我又開始猶豫了:一是費用肯定比單獨一天的課程翻了一倍,二是周末兩天都要參加培訓,原本
只打算周六培訓,周日帶娃的,時間太緊湊,而且自己也不好意思讓父母周末兩天都在勞累。第三:應用版+進階版兩天課程一起上,我不知道作為培訓小白的我能否消化得過來?就這樣定好的計劃又被迫擱淺了。
?時間就到了8月3日,離開課還有兩天了。這時,我得到一個消息:同事木子剛參加完上一期的培訓,而且在培訓后短短兩周就開發出了自己的課程并成功做了分享。
當天下班路上我們就這樣一邊開車一邊給對方發微信語音(不提倡,還是該注意安全),聊了很多,印象最深的一句是她說,如果你感興趣,說明你內心是有這方面渴望的,千萬別被這樣那樣的外因困住了,而且不要老想著自己不會什么,而是要去探索,自己還可以做什么?并且不斷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不斷優化。
我承認這句話又再次點燃了我內心的渴望。最后,我們還達成了一些共識: 不管學習了什么樣的技巧和捷徑,知識一定還得是自己的,是通過自己廣泛的涉獵,博覽群書打下的堅實基礎。當晚,我心滿意足地睡去,第二天一大早,我起床后第一件事情便是給小助理轉賬,成功報名了應用版+進階版的兩天打包課程。然后滿懷期望地去上班,一邊開著半年總結會,一邊期待著周六袁老師的課程。
真是一波三折,周五那天,會議室空調太足,本來就有點感冒的我,變得更加嚴重起來,整個會議就聽到我不斷的咳嗽聲。當晚的公司聚餐我也沒能參加,想著早點休息,好好養身體,第二天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參加袁老師的課程。我剛好忽略了一點:往往這時候“墨菲定律” 就不合時宜的出現了:當天夜里,我不停咳嗽,又不敢開空調,就這樣一夜輾轉難眠。
我甚至想,要不就延遲到下一期再參加培訓吧,先休息兩天,把身體養好再說。可我身體里的另外一個聲音又跳出來反駁到:既然墨菲定律已經發生了,再往后推下去,不知道何時才能達成心愿? 而且我永遠沒有精神狀態好,身體狀態又好,家庭工作又沒負擔的時候。如果我總是在等待最好的時機,等待一切都準備好,那么我永遠都不會開始。
三、同頻共振
?經過一番激烈思想斗爭,第二天一早,袁老師的課堂,我還是如期而至。在化書成課第十四期的課堂上,我認識了六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同學,其中有三位還是從青島,杭州,西安打著“飛的”來聽課的,還有一位從遂寧趕火車過來學習的大姐姐。大家的進取心和愛學習的精神深深感動著我。
?對于培訓小白的我來說,剛開始,壓力挺大,因為小伙伴中不乏有優秀的培訓師。袁老師首先讓大家把四類書籍:技能方法類、專業知識類、故事文學類和態度理念類,分別按照開發課程難易程度和實用價值的高低程度根據自己的理解填在坐標圖里,沒想到全班的答案五花八門,各不相同,只有我一個人的答案和袁老師完全一致,這無形中給我增加了很多的信心,順利進入狀態。
第一天的應用版課程就已干貨滿滿,袁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建構主義的教學思想并通過做游戲,案例分析,分組討論等一系列豐富的活動,讓我們當場就學會了靈活運用建構主義的三個轉變以及設計課程結構的五種邏輯。而且當天就試著利用自己帶來的書進行提煉轉換,感覺第一天的培訓既燒腦又飽滿。結束后,袁老師還給每個人都布置了作業,連大家下課后的時間都不放過。要求第二天每個人都要用學到的方法進行實操演練。第一天的課程,我最開心的部分就是自己的知識系統有了框架,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搭建。我還意識到了一些自己思維的局限性,比如:總喜歡在教導下學習,城規中思考,腦洞打開后,總是無法找到問題中最關鍵的點,而且很多問題如果不被點撥和引導,很難朝正確的方向去使力。
第二天的進階課程,學到了GEEAT化書法,以及我很感興趣的DISC性格魔方分析。我感覺這天的課程既重點突出,又不忘細節,可謂面面俱到,大到整個課程的目標和授課計劃書,課堂氛圍的把控。小到課程標題的設計,整個進階版課程設計地非常細致人性化。最后還每人現場演練了一把,學員之間互相給出建議和指點,由袁老師統一給出專業點評。對我來說,第一次上臺以培訓師的身份講PPT,? 有點怯場,小伙伴給了我很多的鼓勵和有效反饋。袁老師的點評也是切中要害,把我困惑很久的問題,一針見血地指了出來,經過她的點撥,我頓覺在設計思路上豁然開朗。通過講師平衡輪這一工具,我也意識到了今后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然后所有人都填了“種植樹”表格,立下了具體什么時間來平臺做分享的小旗,填“種植樹”真可謂決定性 瞬間。相信在袁老師的嚴厲鞭策下,我會有撕裂式的成長。痛并快樂著,就是我最大的感觸,我很開心自己正在一點一點地走出舒適圈。
最后,頒發結業證書,大家合影留戀。我還很榮幸地獲得了現場答題高分獎勵,袁老師分別贈與了我和另外一位小伙伴一本很珍貴的書《培訓師的21項技能修煉》。
?短短的兩天培訓,感觸很多,收獲滿滿。晚上和袁老師聊了很久,感覺她真是女超人一個,培訓了兩天,她就從早到晚站了兩天,結束后還能口若懸河地為我們答疑解惑。而我感覺自己經過兩天的培訓,已累得仿佛要被抽干,而且由于不停咳嗽,我在一天之內喝掉了半瓶念慈安琵琶膏,創下新高。
晚上袁老師給我講了很多她入行以來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她也曾有過的迷茫和困惑,還有她最終的堅持和努力。對于為什么會一直從事培訓這個行業?她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就是簡單地喜歡幫助別人啊!
我突然明白:最終帶領我們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而是某些我們不會改變的東西,正是她與生俱來的使命感,使得她在培訓這條路上越走越堅定,不斷向前,并發揮到了極致。
四、后記
像記流水賬一般,把我這兩天培訓前后的經歷寫了出來,只是單純想給自己留一個紀念。正如朋友說的:很多時候,不去嘗試一下,你永 遠都不會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潛力。雖然現在我還不知道我的這一小小跨出,會鏈接出什么?會在我今后的人生長河中寫出怎樣的故事?或許是日常按部就班生活里的小確幸,或許是未來航線改變的契機,都不得而知。
?最后,以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喬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的那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與大家共勉。
(下一步: 積極準備9月12日我的處女秀,給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