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南海的碧波之下,隱藏著一個神秘而深邃的世界。這里,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傳說中的“龍宮”所在。而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位志探“龍宮”的深潛者——黃旭華的故事。
近日,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院士與世長辭。這位老人親自締造并見證了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從“追趕”到領跑的逆襲之路,當然,這是一段布滿荊棘又閃耀榮耀的前行征程。
黃旭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名字與中國核潛艇的發展緊密相連。在20世紀50年代,面對國際形勢的嚴峻挑戰,中國決定自主研發核潛艇。黃旭華,這位年輕的科學家,毅然決然地投身到了這項充滿未知與挑戰的事業中。
核潛艇的研發,是一項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復雜工程。黃旭華和他的團隊,從零開始,以最原始的“土工具”和“笨法子”精準算出核潛艇的關鍵數據,克服了無數技術難題。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不斷試驗、改進,終于在1970年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1974年將其編入人民海軍的戰斗序列。這一成就,不僅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更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防實力和國際地位。
然而,黃旭華并未因此滿足。他知道,核潛艇的深潛能力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標。為了探索“龍宮”的奧秘,他帶領團隊繼續攻關,不斷提升核潛艇的深潛技術。1988年,中國核潛艇成功進行了深潛試驗,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這一壯舉,不僅展示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氣,更為中國海軍走向深藍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旭華的一生,是對“龍宮”不懈探索的一生。他的故事,是無數中國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獻、勇攀高峰的縮影。他們用智慧和汗水,書寫了中國科技發展的輝煌篇章。
“國之所需,我之所向”。黃旭華的深潛基因不是孤例,他是中國廣大科學家丹心報國的縮影。在羅布泊的漫天黃沙里,鄧稼先用身體丈量原子彈碎片的輻射范圍;在貴州的喀斯特“天坑”中,南仁東拖著被病痛折磨的身體為“天眼”選址……從“長征”火箭劃破天際的尾焰,到“福建艦”電磁彈射的藍色弧光,每件國之重器的誕生,都銘刻著很多不為人知的姓名與熱血。
他們的青春,深埋于山谷,揮汗于荒漠,沉浮于海洋,翱翔于長空。他們的一生,踐行著“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誓言,以“國之所需,我之所向”的氣魄與擔當,一次次刷新中國科技史新的輝煌。
今天,當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望黃旭華和他的團隊所走過的路,我們不禁為之動容。他們的事跡,將永遠激勵著我們,繼續探索未知,勇攀科技高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致敬黃旭華,致敬所有志探“龍宮”的深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