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了,當事情基本在控制中,自體的各個部分都能被自我所容納;當有太多失控時,自我就有瓦解的危險,也會帶來自體瓦解的可能。
隨著覺知性、攻擊性和全能自戀,將能量容納在自我中,自我和自體都會隨之增強。
讓感覺在你心中開花結果
這個理念,武老師是從印度心靈導師克里希納姆那里學會的,大概意思是:
任何看似不好乃至可怕的感覺,我們能不能試著像對待一個寶石那樣,看著它們,容納它們,甚至都不分析,只是讓它們自然流動。
例如他說:
你有有沒有一種感覺,其中是沒有念頭的?你能不能安于這種感覺之上,既不指揮它改變它,也不以好壞來論斷它?試試看。
武老師有太多的體驗,可以證明這種方式的美妙。例如之前內容中說到,當從可怕的噩夢中驚醒時,不要做任何分析和抗拒,只是接受噩夢帶來的這種能量。
讓它在你的身體和心靈上自然流動,那么,最多不過半個小時,這股可怕、黑色的能量會變成非常美妙的體驗。
在普通意義上,覺知像是打破了我們的自我防御體系,也就是頭腦層面的保護,而一旦覺知發生后。
感覺開始流動時,就可以把覺知工作徹底放下,就讓感覺自然而然地流動就好,最終這份感覺就會在你的內在開花結果。
從根本意義上,武老師認為覺知和“我”,總是聯系在一起的。當覺知發生時,總有一個“我”在覺知著,而一旦連“我”和覺知都一起消失時,就會進入到合一的狀態。
有時,有些體驗太過于美妙,我們就容易把這個是視為“我”的,而這也就意味著,覺知和“我”都還存在著,這還沒有進入到合一的狀態。
不斷地覺知過程,也像是一個不斷在認識“我”,最終破解“我”的過程。
問答一
問:“加害你的,也必保護你?!?,這個我還是有一點理解不了了,是說加害你的,抵御住了,就能使自己增強嗎?加害你的為什么能保護你呢?
答:這是魯米的詩句,武老師雖然非常喜歡魯米,但他的詩句中的句子,有時他也不懂或不贊同。
在武老師的理解里,魯米一直想表達的是,痛苦是禮物,痛苦會破壞自戀,但當自戀被破壞時,光也就可以照進來了。
而我們一直逃避的內在黑暗,也就可以被照亮了,所以他有那句,非常有名的句子“傷口是光可以照進來的地方”。
也的確如這位所說,這也可以從“反脆弱”的角度來理解,也就是“殺不死你的,必使你更強大”。
當然這也可以從容納和理解的角度來理解,當攻擊我們的事物,被我們所理解和容納時,自然會使我們強大。
問答二
問:如果一個人內心的黑洞太大,痛點太多,而當覺知沒有太強的時候,會不會把覺知的光給吞沒?
答:武老師認為,這很有可能會發生。而且一般意義上,也的確會這樣進行,痛苦太多,黑洞太大的人,要通過關閉覺知力避開痛苦,從而保持自體的強大感。
然后為自己爭取資源,當自體越來越堅韌時,自我作為一個容器越來越結實時,就有了更大的覺知力,去覺知更多的黑暗。
問答三
問:武老師怎樣才能覺知到自己的潛意識,怎樣確定自己的潛意識不是自己意識層面的邏輯推理呢?
答:潛意識幾乎不可被推理,潛意識只能通過非自己個人意識的力量去覺知。
例如可以找人幫忙,一位資深咨詢師會起到很好的作用。還可以觀察夢,夢是潛意識的反應,未來會有專門的內容來講解夢。
當然也的確是有一些方法,例如自由聯想,事情a讓你想到事情b,事情b又讓你聯想到事情c……這樣幾個回合后,你會發現原來一個意識層面的東西,竟然是這個意思。
除了這些方法,平時還可以有一些意識,例如我們一直講的,“當你看到a的時候,就意味著你也看到了-a”。
武老師覺得自己是濫好人,那一定是因為他防御了自己內在的壞。先有這樣的意識,然后就可以逐漸地靠近潛意識。
問答四
問:“人可不可以只按照一些簡單正確的原則幸福地活著?!蹦菓撛趺唇忉?,宗教信仰與人生信條呢?
的確,成人眼中不應該只有正確錯誤,但所謂信仰和人生準則不就是自己認定并終生堅守的信條嗎?有信仰的人可能在外人看可笑,但其自身是幸福的,要如何理解兩者呢?
答:武老師認為,有信仰可以獲得幸福,但不能因為信仰而活得圓滿。
像美國神話學家約瑟夫 坎貝爾,他是榮格的學生,他認為只有像榮格這樣的人,才可以不依賴一個信仰體系而探索內在。
而一般人都需要一個信仰體系去探索內在,因為內在是一個深淵,人很容易被嚇著。
信仰存在了幾千年、幾萬年,甚至更久,在人類還是到了弗洛伊德這兒,才開始明確提出潛意識的概念,以及俄狄普斯情節這樣的東西。
問答五
問:人類被治理,需要道德文化的約束,道德文化會對人類的潛意識有影響。人類的很多潛意識應該早就被道德文化所覺知過,只不過那時不被接受包容而已。
社會要有怎樣的發展,人類要有怎樣的進步才能包容住人類所有的覺知呢?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真的會有被充分包容的一天到來嗎?還是只不過在人群之間達到某個力量的均衡點就可以了呢?
答:說實話,武老師說這樣的問題,他也回答不了。
關于道德,也并非都是出于善,很多時候只是懲戒。例如孝順,就成了我們文化中的一種道德,最嚴重的時候,它仿佛是一種絕對正確的東西,我們不能去剖析、認識它,只能去執行它。
相對應的就是父母被絕對正確化。這種極端的道德,導致了極端的痛苦,導致父母在傷害孩子而不自知。
武老師在相當程度上,試圖破解孝道的邏輯,看起來干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但其實最終可以促進家庭關系,讓愛和平等,取代聽話與孝順,成為新時代家庭更好的邏輯。
幸運的是他生活在21世紀,如果早200年,他去解析孝道,恐怕就會小命不保。
在他的觀察中,人類的確在整體上破解了一個又一個禁忌,人類文明作為一個整體,在意識層面能容納的東西越來越多,這是非常好的事。
問答六
問:如何提升我的覺知能力呢?我以前覺得冥想可以提升覺知力,但現在看來感覺自己大腦里蹦出來的想法,應該是意識層面的,屬于認知吧?
答:武老師認為,一切關于人性的知識,也許都可以提高我們的覺知。
像這篇文章,無論是知識,還是其中的故事,或者一些練習,都是為了增加我們對人性的認識。
當然,真的覺知是對自己,而這需要有意識地拿心理學的知識去認識自己。
問答七
問:覺知應該是意識層面的,還是潛意識層面的?我們渴望的東西都藏在恐懼背后,覺知過程中,如果越深入潛意識越害怕,是不是潛意識會自動停掉覺知的過程?
有沒有什么方法在意識層面,或者潛意識層面,為覺知設立一道比較安全的心理屏障?讓恐懼背后的生命力得以被覺知、流動。
答:覺知,自然是覺知,沒有被覺知的,也就是潛意識。
每當深入一層潛意識時,我們都會害怕,害怕太嚴重時,就會自動停掉覺知的過程。
有什么辦法即可以設置一套安全的心理屏障,同時又能讓恐懼背后的生命力,得以覺知、流動?辦法就是擴大容器,或者加強容器的穩定性。
自我是一個容器,關系也是一個容器。我們不斷地覺知,就是不斷地在擴大自我這個容器,而如果覺得自我撐不住時,就可以去尋找關系。例如找一位資深的咨詢師,就是在尋求一份咨詢關系作為容器,可以讓這一切流動。
問答八
問:我是一名男同性戀,但我有戀母殺父情節,這正常嗎?
答:有一些同性戀,在相當程度上是在防御自己的戀母殺父情節。
武老師講了一下,他遇到的一喝個案,他的一位同性戀來訪者。有一個極深的夢:
他男扮女裝,和幾個女孩一起跳舞,舞跳的非常好,但他有一種悲哀升起,他知道這不是真正的自己,可他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因為他殺了人,為了逃避這份罪,他必須男扮女裝。
這個來訪者來找他的目的是,想改變他的性取向。一開始老師對他說,同性戀已不再被視為心理疾病,所以我們別抱著改變性取向的目的。
我們可以只是來觀察和認識自己而已。這些觀察讓這位來訪者,放松了很多,最后的咨詢結束時,他的同性戀取向并沒有改變。
但必須要說的是,武老師和他的咨詢工作深度還不夠,如果一直咨詢下去,他也不知道會發生什么,
除了同性戀,他的確通過咨詢,改善了很多來訪者的性愛質量,而且很多案例都是和俄狄浦斯情節有關。
思考
學心理學到現在,大概有幾個月過去了吧。發現心理學真的有很強的洗腦功能,除了心理學之外,腦子里,不容易看到其他。
而且越來越尊重自己的感覺,從開始了解感覺,到現在把感覺當做自己行為的準則。幾個月時間,給我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前兩天學了高級的洗腦是什么樣的?首先是暴力作為打底,然后從原環境中隔離,其次是壟斷性影響,最后是思想控制。
學習這個事,是沒有暴力的,只是個人應對恐懼和焦慮的一種方式。其次隔離,每個人都活在一個孤島上,根本不需要隔離。
壟斷性影響,不要覺得不可能,這個真的可以做到。思想控制,只要做到前面兩者,第三者是自然而然的。原來主動學習是會洗腦的。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科》,對于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