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我們的未來到底什么樣。
很有可能,我們真的能普遍活到120歲以上。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60歲左右就退休,你的退休生活就將有60年!
如果你還不知道該如何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那你到時候的死法一定是:無聊死。
想知道答案嗎?
那我們就開始了。
01 未來到底是什么樣的
在20世紀,人類的預期壽命已經從40歲增加到了70歲,幾乎翻了一倍。
所以在現在的21世紀,至少應該能再翻倍到150歲。
有想過自己能活這么久嗎?
真的完全有這個可能。
現如今存在在地球上的你和我,可以稱為“智人”。
而在21世紀,我們會向“神人”邁進。
科學家們在不懈地研究腦機接口、納米機器人以及現如今已經大熱的人工智能。
這些都將為我們成為一個個“神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同時,我們也會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智能”與“意識”之間的矛盾。
我們都知道,人是意識主導的,而人工智能是無意識的,它只有智能。
麻煩的是,“智能”即將與“意識”脫鉤,人類因此面臨失去經濟價值的危險。
也就是說,我們正在開發的“人工智能”,雖然沒有意識,但做起事來卻比人類更好更快。
舉個例子:如果你在Facebook上點贊數超過300個,那么它預測你的想法和期望的準確度就可能比你的另一半更高。
就是這么殘酷。
如Facebook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在研究和開發人工智能,生怕在這一輪智能革命中掉隊。
因為一旦掉隊,很可能就永世不得翻身。
還有一組更殘酷的數據。
到2016年年初,全球62位最富有的人,擁有的財富總和已經等于全球72億人中較為貧窮的那一半(即36億人)的財富總和!
多夸張的數據,多殘酷的事實。
而且這個貧富差距還在進一步擴大。
更要命的是,你會發現,富人在未來的所有競爭中都會占據先機。
包括種種醫療突破,都會首先在富人身上加以實現。
人類在20世紀實現了3項偉大成就:克服饑荒、瘟疫和戰爭。
人類在21世紀又有了3項新議題:獲得永生、幸??鞓泛突頌樯?。
所以,在富人階層里面,很可能會出現一個新的階層:超人類階層。
他們看待我們一般人,就像19世紀歐洲人看待非洲人一樣。
以上就是我們即將面對的未來掠影。
以前我們講:沒文化,頂多安安穩穩過一生。
但未來,沒文化,很可能只要過三五年,你就不知道該怎么和這個世界交流了。
所以不妨讓我們再用經濟學的思維,來理性思考一下我們該怎么辦。
02 營銷思維透視“未來人”
最近AlphaGo再次完勝人類圍棋頂尖高手讓人工智能又火了一把。
這次的AlphaGo跟去年那個還不太一樣。
去年那個是給了足夠的時間讓它學習和模仿人類史上的棋譜。
但今年這個,是完全的零基礎,只是根據圍棋獲勝規則進行完全的自我學習。
想想它有多恐怖吧。
對于人工智能是否會全面超越人類,現階段各方觀點不一。
個人比較贊同凱文·凱利的觀點。
他認為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類可能只是個偽命題。
首先,智能是一個多維的概念,而人工智能的智能只是單維的,目前來看它只是在計算能力上超越人類而已。
其次,想要讓人工智能獲得與人類相似的思維,只能通過給它創造像人腦一樣的神經系統,現在看來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最后,人工智能只有應用于現實世界才有其實用性,否則只會造成無謂的恐慌罷了。
所以,任何社會革命都不會是瞬間徹底破壞性地展開的。
正如工業革命時代機械的出現代替農民完成了很多工作一樣。
看似農民伯伯因此失去了之前賴以生存的工作崗位,但從實際情況我們已經知道,農民因此而轉型為工人和機械操作手,社會生產效率得以大幅提高,農民生活也更好了。
這就是革命,看似推翻了很多既得利益,更重要的卻是帶來了更多的生機。
在這輪智能革命中,從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走向以數據為中心的世界觀,這確實真真切切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但從理性的經濟學視角來看,人類和人工智能完全可以高度融合,實現更好的協作。
世界的發展是極為復雜的系統,而數據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算法。
而算法是大量的人通過不斷協作試錯創造出來的,是動態的,也可以說是沒有極限的。
誰也不知道人腦最終會被開發到什么程度。
通過人類發明的越來越強大的人工智能系統,說不定還能反補人腦的不足,進而讓我們進化出更強大的人腦。
人類社會的規律也即經濟學發展的規律,不會輕易地反規律出現。
一切都還在人類的掌控之中。
03 你可以不被淘汰
不光人工智能有算法,人腦也有自己的算法。
人類有99%的決定,包括關于配偶、事業和住處的重要抉擇,都是由各種進化而成的算法來處理,我們把這些算法稱為感覺、情感和欲望。
所以人的行事并不是依照冷冰冰的數學邏輯來的,而是根據有溫度的社交邏輯。
傳統觀念把世界看成一塊大小固定的餅,隱藏的假設就是世界上只有兩種資源:原材料和能源。
但事實上,資源有三種:原材料、能源和知識。
原材料和能源取之有盡,用得越多剩下越少;
但知識卻是不斷增長的,用得越多反而擁有越多。
我們說了那么多,人們之所以不愿改變,其實是因為害怕未知。
但歷史唯一不變的事實,就是一切都會改變。
這里就引出今天我要講的一個也是作者提出的重要概念:知識=體驗×敏感性。
如果想要得到任何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連接到自己內心的體驗,并以最大的敏感性來觀察它們。
在實踐中,這代表著追求知識的方法要靠多年的體驗積累,并鍛煉敏感性,好讓我們正確理解這些體驗。
體驗是一種主觀現象,有三個主要成分:知覺、情緒及想法。
而敏感性包括兩方面:
1、注意到自己的知覺、情緒和想法;
2、允許這些知覺、情緒和想法影響自己。
體驗和敏感性會形成一個彼此加強的無限循環。
沒有敏感性,就無法體驗任何事情;
沒有體驗,就無法培養敏感性。
敏感性并不是一種抽象能力,而是一個實踐技巧,必須在實踐中慢慢成熟。
生命也就是這樣一種內在漸進的變化過程。
再強調一下,知識=體驗×敏感性,是乘法,不是加法。
今年大熱的兩個概念是“知識體系”和“認知升級”。
怎么實現?
先深刻理解并運用好這個乘法。
讓我們再回到開篇說的“如何更好地規劃我們這代人以后長達60年的退休生活”這個話題。
想要這一生永遠不被時代所淘汰,取決于你對知識的態度,這是我一貫的觀點。
這個“知識”無所不包,它是你對興趣愛好的深度挖掘,是你對本職工作的精益求精,更是對世界思考的孜孜不倦。
只要你有求知欲,你就不會舍得荒廢你的時間,也就不存在被時代淘汰這么回事。
當然,一切都建立在你擁有良好的自律和時間管理上。
否則你就不會有好的身體,那一切也就無從談起。
開始讀書,開始鍛煉,開始自律。
所有優質的興趣愛好,包括這些最好的性格特質,從什么時候開始修煉,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