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業概況
1.市場背景
藝術培訓的市場規模:從2008年的64億元不斷提升至2015年的462億元,年均復合增速32.62%,其中2015年較2014年同比增長了16%,預計2018年整體藝術培訓市場規模將超過800億元。音樂培訓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市場空間巨大。以2014年為例,音樂培訓市場規模達到114億元,占到了中國藝術教育培訓行業規模的28.5%。
音樂培訓的教學對象:一般包括少兒與成人,其中多為少兒,年齡以6-15歲為主。2015年藝術教育培訓市場規模中,少兒藝術教育市場規模為349億元,占比75%;成人藝術教育培訓市場規模為113億元,僅25%,占比兒童藝術培訓市場規模約32.38%。音樂教育培訓的主要模式可分為興趣培訓和音樂高考兩大類,興趣培訓以3-15歲未成年人的興趣培訓、考級以及成人的業余培訓為主;音樂高考則以考取藝術院校藝術系為目的的“音樂生”為主要客戶群。
目前行業存在的問題:缺乏統一標準,供(教師)需(學生)雙方信息匹配不對稱、培訓內容形式的設置沒有評估機制、學習過程中的監督與反饋機制不夠健全,存在管理混亂,相互溝通不通暢的問題。
2.產品定位
產品標語:Finger,你的口袋音樂教師。Anyone can play!
產品介紹:Finger是一款線上樂器教學的音樂教育App,免費提供多種樂器(民謠吉他、電吉他、尤克里里、架子鼓、聲樂、鋼琴、卡宏)線上視頻教學,用戶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課程,并通過視頻進行線上學習。Finger具有一定的社交屬性,用戶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或音頻的方式進行互動交流。
產品切入點:瞄準高校學生和成人的業余培訓市場,從用戶的興趣和自學的方向切入,針對一些主流的且易于上手的樂器進行線上教學。
(分析:這里選擇的切入點不是市場受眾最廣的少兒的音樂培訓市場,主要有兩點原因。首先,線上模式是偏向自學的音樂培訓模式,老師錄制視頻或直播并結合在線曲譜對演奏技巧進行講解,缺乏面對面的指導和監督,不適合專業的考級培訓。第二,由于青少年的移動設備使用習慣與專注度受限,音樂興趣尚未定型,進行音樂培訓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監督,缺少自發性,且獨立購買樂器和課程的支付能力較差,購買課程的意愿較小。)
產品痛點:
時間:學生需要上課、成人大部分時間需要工作,頻繁且固定地找老師上課時間成本高。
空間:大城市培訓份額大、單次通勤成本高、教室容量有限,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可以節省空間的占用和通勤成本。
金錢:比起一次性地購置樂器和培訓的花銷,用戶可以通過學習免費的初級課程來掌握基本功,然后再來決定是否購買進階課程,成本壓力減小。
教育資源: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人均占有的教育資源差距大,通過線上整合教育資源可以讓想學習樂器的人有相同的選擇。
3.用戶畫像
具體分析:
性別占比方面基本持平,沒有什么好講,不過對于使用時長和活躍程度兩者可能存在差異,若有后臺數據可以分析得更加清晰,年齡方面與我們在切入點內容里講的基本吻合,主要集中在20-35歲左右的成年人群體,這類人群是手機應用的主流人群,善于發現和利用各類APP,且擁有自己比較成熟的音樂品位和樂器喜好,并愿意進行一些自發性的樂器學習,說明finger應用的定位比較明確,獲取的用戶群體也比較精準。
用戶畫像&使用場景:
用戶一:小紅
小紅,女,20歲,在北京的一所高校讀大二,之前沒有學過樂器,但一直對吉他感興趣,由于平時要去上課和參加校內活動,而且手頭的預算又不多,小紅希望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學,聽別人說吉他比較容易上手,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就可以彈唱一些簡單的歌,小紅就下載了finger app,每天自習之后回寢室跟著課程練習,她每天打卡,與其他練習的朋友分享心得,一個月之后,學會了一首五月天的和弦,小紅很開心。
用戶二:小張
小張,男,26歲,在杭州的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大學的時候練過貝斯,搞過樂隊,畢業之后由于工作原因沒有繼續練習下去,最近看到finger app的樂器課程,便想起自己一直有當鼓手的想法,加上自己之前有學習貝斯的經驗,就希望通過自學掌握一些架子鼓的演奏技巧,于是他買了套鼓,每天下班在家就跟著app練習,他進境很快,兩個月就學完了初級和中級課程,但app上已經沒有更高階的自學課程了,于是他購買了平臺上老師的直播教程,進行更高階技法的學習。
綜上兩個舉例,用戶大多為年齡在20-35歲的高校學生和白領人群,居住于一二線城市,對至少一種樂器感興趣,把彈奏樂器當做一種興趣愛好,但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不想通過線下培訓的方式學習,而是希望時間更加自由、通過自學掌握一種容易上手的樂器,并能在完成課程的同時與其他練習的人交流,敦促自己堅持下去。對于使用場景來說,通常是家中和寢室,時間集中在晚上或周末等空閑時段,用戶可以相對自由放松地學習課程。
4.商業模式
二.產品要點
1.產品結構
2.產品功能流程
3.主要功能流程分析
主要的功能流程分為三部分:視頻課程,直播課程,交流社區。
①視頻課程部分
解決的需求:免費的在線課程,幫助用戶初步了解和學習一門樂器,滿足用戶學習樂器的初級需求。
角色:吸引目標用戶,拉動日活,為高階功能引流。
具體分析:音樂的初學者總會抱有類似“這樂器好不好學”,“這樂器能不能自學”的疑問(由各類問答社區和用戶交流觀察得出),大部分初學者需要先體驗課程、了解學習樂器的難度再決定是否堅持地練習和投入,視頻課程正是滿足這一部分用戶的需求。用戶可根據已制定好的簡單課程練習基本的演奏技巧,既滿足了體驗的好奇心,又滿足了低成本投入的前提,所以,這是用戶被吸引使用的點,也是其引流屬性的關鍵。那么當用戶開始跟隨課程進行訓練的時候,就說明他加大了對樂器學習的投入,也就可能使用其它的功能選項,比如直播課,與一起學習的人進行交流等,每日打卡功能能夠記錄用戶每次完成訓練的情況,在滿足用戶成就心理的同時也拉動了應用的日活,督促用戶不懈的堅持下去。
②直播課程部分
解決的需求:進階的付費課程,連接了授課方與聽課方,讓學員與導師一對一互動,滿足用戶足不出戶就能接受專業人士的指導的需求。
角色:核心功能,決定了音樂學習工具型軟件與音樂教育平臺的不同格局,盈利的重要組成,是用戶的沉淀層。
具體分析:學習樂器一味跟著初階的教程悶著頭練自然不會成為高手,想要玩好一件樂器還是需要高人的指點。那么在跟隨應用完成初級的視頻教程之后,已經有一定基礎的用戶想要進一步提升,或者本來就有一定基礎的用戶就可以選擇參與到直播課的模塊中來。稱此功能模塊為finger的核心是因為,直播課不僅是將直播與課程相結合的加強信息傳播效率的手段,還因為直播課的形式真正將教師或者教育機構與學生聯系起來,構成了一個平臺,就如同一個音樂教育電商,有買家有賣家,平臺負責提供信息和抽成,這定義了它的平臺屬性,而不是一種工具類應用。同時,由于直播課程付費等功能的引入,樂器商城等功能也自然引入進來,形成一個音樂學習付費的閉環,從而加強了平臺屬性和變現能力。
③交流社區部分
解決的需求:用戶交流和炫技的空間,滿足了用戶與人分享和交流的欲望,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滿足了用戶的社交需求。
角色:形成好友關注鏈和交流社區,加強用戶留存,增加用戶粘性。
具體分析:在學習的過程中用戶也有其社交的愿望,這里的交流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視頻課程部分,每一節課程下面都有一個交流區,用于學習或學習過這個課程的用戶留下自己的見解或感受,讓正在學習的用戶有和其他人一同學習的感覺;第二部分是單獨的交流模塊,目前更像是一個內容社區,用戶以發帖和發視頻的形式進行交流和分享,發帖的用戶中有一些官方賬號和專業用戶(教師),也有很多的普通用戶,用戶可以通過觀看專業賬號的視頻和內容獲得一些音樂知識(PGC),同時可以觀看普通用戶展示自己努力的成果(UGC),并在帖子下點贊或評論,關注一些有意思的賬號。鼓勵用戶交流是增加用戶粘性的好方法,而且發帖展現自己的音樂技巧的功能也很好地滿足用戶的虛榮心,促進產生更多的用戶產生內容,最終由內容形成好友網和關注鏈條,形成交流社區。同時官方賬號也可以借此拉近與用戶的距離,分享一些小知識,和對一些樂器進行評測和推薦都是不錯方法。
三.交互設計
1.頁面分析&功能討論
1.1首屏
具體分析:
當用戶選定感興趣的樂器后進入APP的首屏就會是用戶的訓練頁面,這主要是出于操作效率的考慮,目前來看,用戶使用最多的功能依然是視頻課程部分,進入APP直接進入訓練頁面,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操作成本。再來看頁面布局,主要分為三個板塊,最上方為“我的訓練”,中間為“推薦課程”,最下方為“我的課程”。
“我的訓練”部分是用戶訓練數據的呈現,包括累計訓練次數、訓練時長、訓練完成天數、訓練排名和訓練時用到的小工具。
“推薦課程”部分以橫排的卡片式內容呈現,向左滑動會出現一些相關課程的專題索引,增加課程的曝光,渴望體驗不同樂器的用戶會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但是權重較低,所以穿插在兩部分之間,采用不過多占用空間的布局方式。
“我的課程”部分是頁面的內容的重點,那里會收錄用戶學習過和添加過的課程,用戶可以點擊不同專題的索引來學習課程。呈現的方式是豎列的卡片式排布,將每一個課程專題清晰地展現出來,供用戶選擇當前想要練習的內容。
存在不足:
//由于APP很多功能還在迭代,在使用過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與之前不同和欠缺的地方,這里拋出來進行思考。
具體分析:
在“我的課程”部分,課程條目排列的有些無序,如上圖所示,目前在練習的“初級課程【二】”位于最上方沒有問題,但下面的第二的條目呈現的是很久之前已經完成的“入門課程【一】”,再往下,是之前差了一個課時的“初級課程【一】”,再向下面,是“初級課程”的條目,點進去會發現,是初級課程【一】和【二】的合并,下面還有入門課程的合并條目,圖片沒有截取進去。可以看出課程排列的有些雜亂,沒有邏輯。這里我個人的想法是上次練完的課程依舊置頂,將已完成的課程沉底,不再展示上個層級的課程(類似匯總【一】和【二】的大課程)。這樣可以減少重復和混亂,顯得比較有條理。
1.2視頻課程
具體分析:
進入訓練頁面就可以進行視頻課程的學習了,視頻課程分為四部分的內容:課程教學部分,相關設備部分,訓練動態部分和交流區。
先說課程教學部分,最上方是課程的教學視頻,下面有標題和打賞、曲譜,緩存等三個小功能,最下方是課程的章節選擇。
相關設備部分類似于一個小的電商展示,涵蓋了課程中用到的樂器及各種設備,點進去可以看到商品詳情,用戶可以直接下單購買。
相關設備下面是訓練動態部分,展現用戶的單條評論,不具有回復功能,可以點贊,是供用戶分享一些個人感受和對課程評價的地方。
交流區是獨立于課程簡介的入口,是類似于群聊的發言方式,進入到該課程的用戶都可以在交流區發言聊天。
存在不足:
首先在視頻課程部分,有兩點不足。首先視頻的拍攝手法,視頻是網絡音樂課程的關鍵,直接決定了學習的難易程度,綜合一些網絡音樂課程的拍攝手法來看,finger的拍攝角度比較單一,沒有多角度的呈現,拿上圖舉例,視頻只拍攝了老師的左手和弦部分,沒有包含右手部分,這樣就沒法展現護弦和節奏的技巧,同時譜例和視頻沒有同屏呈現也會帶來使用的不便。
第二個問題就是譜例,作為單獨查看的功能很多訓練的譜子都是丟失和不匹配的,作為本來就沒有人聲講解,拍攝角度又比較單一的視頻課程,譜例再缺失的情況下沒有基礎的用戶會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訓練動態和交流區的對比)
具體分析:
再看社交部分的功能設計,之前版本的設計是在進入視頻課程頁面時直接呈現交流區的內容,用戶無法第一時間看到課程的簡介和章節安排,無法查看譜例而直接進入群聊界面,從易用性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不合理的,當然后面的迭代進行了改進,但這也能看出來開發者對于向評論和社交引流的愿望。于是,在改進之后有了兩部分的交流區域可以發布動態。
我認為finger方面也有對兩種社交方式試水的考慮,但對兩個區域各自的定義有些模糊,也就是用戶具體在兩處發布的內容是否有差異不夠清晰。目前來看,左側的訓練動態和右側交流區內容相差不大,但左側動態的內容由于點贊機制質量相對較高,而右側的交流區灌水和復制內容較多,互動質量不高。這里面就牽扯到評論功能與群聊功能各自的屬性特點了,評論功能可以讓用戶對于某一內容發表見解,而且不要求實時性,而群聊功能則要求“群”內人員有一定的群體屬性,彼此熟悉或者有一個共同目的,比較強調實時性,同時容易產生垃圾內容和成員不活躍成為“死群”。目前來看右側的交流區確實存在互動效率和質量較低的問題。個人觀點可以將兩部分功能整合成一個交流區,并且利用點贊和評論機制將回復內容往課程疑難解惑和訓練心得等方向引導,增加互動質量。
1.3首頁
具體分析:
正如我們之前說的,出于操作頻率的考慮,首頁并不是以打開之后首屏的方式呈現的,但底部欄位“課程”仍位于最左,說明權重依然還是最高的。在頁面布局上,大體分為三部分:最上部的banner和功能按鈕,中間的視頻課程導引,以及下面的直播課專題。
先說banner部分,采用輪播方式,用于一些活動宣傳和內容的推送,底下的5個面對著不同對象,“合作入駐”是面向授課老師和培訓機構的導引鏈接,里面可以提供專欄、招生、官方課程和廣告發布等業務;“直播課”導向直播課廣場,依然是學員購買直播課的內容;“本地學琴”線上報名線下的功能,可以看到一些本地已經入駐的琴行機構;“曲譜”則是工具類的索引,里面有一些平臺現有的曲譜資源,沒有分類,需要用戶自行挑選,但曲譜里面有演奏功能,速度也可以調節,使用起來很方便;最后一項是“商城”,點擊進去會發現不是簡單的購物頁面,而是以帖子和專題的方式對同一類型的樂器進行介紹和推薦,再與購物相結合。
中間部分依然保留了橫版卡片排列的視頻課程索引,可以進入已經添加的課程和推薦的相關課程。
其余部分均為直播課的專題,這是頁面的重點,但由于前兩部分占據了未向下滑屏時的主要空間,所以設計人員在上部五個按鈕中添加了“直播課”的按鈕,雖然有些重復,但避免用戶的錯過和遺漏。而專題部分則根據“限時折扣”、“直播倒計時”、“推薦講師”、“新課首發”等不同主題向用戶推薦直播課程。進入直播課程的詳情頁會看到課程的內容介紹、導師介紹和用戶評價,采用了類似電商的產品詳情頁的布局方式,展現的詳細具體,了解到finger團隊創始人很多來自于阿里,想必駕輕就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類似電商設計的課程購買頁面)
1.4交流
具體分析:
交流部分主要為用戶演奏樂器的視頻展示,布局方式也采用了當前的視頻和直播軟件常用的呈現方式,雙列排布,封面為視頻截圖,底部以點贊和評論數來體現視頻熱度。點擊進去會發現用戶動態不僅僅是視頻和簡介,依然保留了發帖的方式,用戶可以寫下很多的文字內容來進行介紹和抒發感想,在評論功能方面,與訓練頁面只能點贊不同,這里的評論采用了類似網易云音樂的回復設計,沒有采用樓中樓的設計,突出了樓主和單個評論的互動,這樣設計的互動效果不錯。
四.運營思路
作為一篇產品體驗報告,本文被寫書的時候作者并沒有刻意調查APP的運營策略,這里主要是闡釋一下自己的思路,畢竟產品運營不分家,捏合了運營的思維產品的構思也會更清晰、更深刻。
運營的第一步首先是拉新,用戶是誰,從哪來,結合用戶畫像,他們是一些大學生和上班族,那么他們感興趣的網站是什么,他們想要學樂器會去哪里咨詢,他們是否知道有這樣學習樂器的APP?
第二步就是轉化。多少人下載了APP之后成為了活躍用戶,怎樣增加比例?多少人購買了直播課程,多少比例是從視頻課程轉化的,如何增加比例?多少人訓練和學習的過程中參與了社交功能,如何提高參與度?
第三步就是留存。有多少人堅持學習課程,連續訓練n天以上?如何促使他們堅持?多少人與他人互相關注并持續互動?如何利用好等級和積分系統,兌換折扣?兌換曲譜?或形成大V等KOL體系?
最后就是如何線上線下結合,音樂的交流不僅僅是停留在線上的,現場演出也有獨特的魅力,可不可以辦一些同城活動,組織學員或導師的live演出,展示的同時可以拉動導師和學員的互動,拉動售課和新的APP用戶,當然,這屬于腦洞部分,僅做暢想。
五.小結
由于依然是產品新人,所以在分析產品的時候還是將較大的篇幅花在了交互和功能上,畢竟是比較新、比較小眾的產品,功能還在不斷迭代和完善,本文也是旨在體驗這其中的變化來進行一定的思考和論證,三大功能其實都有可以借鑒的比較成熟的產品形態,視頻課程→在線教學,直播課程→視頻直播,交流帖子→短視頻,關鍵是如何將三個相互連接消化,把功能的效率最大化,也就需要產品和運營一起努力了。
參考資料: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9/449395.html016年中國音樂培訓行業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