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遠在外地讀書的小輩們紛紛回老家度假。
近一個月的相處,他們身上暴露出許多因父母教育出錯而形成的毛病。
脾性暴躁不定、缺乏禮貌、自控力差、自私、沒有責任心……
教育孩子是一門極復雜、極深奧的功課。
優秀的家長往往都是相似的。
若能做到以下十點,孩子的身心健康又何須過于擔心?
1.不要跟其他孩子比較
“別人家的孩子”可以說是很多人的童年噩夢。
在很多家長眼里,自家孩子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優秀。
自家孩子一出錯,喜歡以“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就不會這樣”的言語壓迫孩子,
容易讓孩子形成“自己很差勁”、“爸媽討厭自己”的錯覺,從而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心,形成自卑感。
批評要有道理支撐,而不要拿他人孩子做“對比訓斥”。
及時鼓勵、肯定孩子,增強孩子自信心的同時能令他們更有幸福感,何樂不為?
2.不要隨意打罵孩子
孩子犯錯,父母一言不合就打罵孩子,效果是立竿見影,但長遠看并沒有落到實處。
孩子是非常機靈的,在會打罵自己的父母面前不敢亂來,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親戚面前便“原形畢露”,該搞破壞搞破壞,該發脾氣發脾氣。
教會孩子守規則,最重要的是跟他們講清楚規則。
一味打罵,沒有告知孩子犯的什么錯,只會讓他們對錯誤行為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3.不要高高在上
中國式家長往往以“大家長”姿態自居,喜歡用身份壓制孩子。
即使自己在孩子身上犯錯,也絕不輕易跟孩子道歉。
很多孩子到青春期會特別不服氣“大家長”的教育,逆反行為嚴重。
放下“身段包袱”,跟孩子平等相處,
孩子才會卸下心防,與家長吐露心聲。
4.不要輕易情緒失控
家長的情緒非常影響孩子。
自我情緒管理不好的家長,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凡事無規矩。
以家長生氣為信號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會使孩子陷入迷惑狀態。
每次發脾氣之前深呼吸,提醒自己要理智,
自我情緒控制好了,才能做好孩子的榜樣。
5.不要輕易讓步
許多孩子知道大吵大鬧是一把利器,大部分家長在失控的孩子面前輕易敗下陣:
孩子想買玩具就給買玩具,孩子想玩IPAD就讓玩。
抓住這一把柄,孩子屢試不爽,每次都以吵鬧換得自己所想。
有第一次讓步,便會有無數下一次。
從這一次開始,讓孩子盡情耍賴,家長該干嘛干嘛,
堅決不在孩子無理取鬧時答應他們的要求。
長此以往,孩子便會知曉大吵大鬧沒有用處,自然再不隨意耍無賴。
6.不要輕易失去耐心
孩子自控力差,從穿衣刷牙吃飯到做作業參加興趣班都非常容易放棄。
若家長先行放棄對孩子各方面習慣的培養,孩子便會隨之放棄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努力,
家長以身作則、堅持陪伴孩子完成任務,長久以往孩子的自覺性便會大大提升。
7.不要出口成“臟”,沒有禮貌
家長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在影響著孩子。
禮貌不好、素質差的家長,往往孩子也是缺乏禮數、素質不佳。
家長應從自身做起,戒掉滿嘴臟話,提高自身素質。
對孩子及時說“謝謝”、“對不起”,將會得到驚喜的教育效果。
8.不要輕易把孩子的錯怪罪到他頭上
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賦予他們什么,他們便會成為什么樣。
很多家長喜歡將類似“沒有及時完成作業,都怪你懶”的批評掛在嘴邊,
如此,孩子便會懷疑自我。
面對犯錯的孩子,家長不要第一時間就批評他們。
不妨冷靜下來幫助孩子分析錯在何處,清楚地告知孩子正確的做法,比簡單的批評管用的多。
9.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壓在孩子身上
許多家長自己考不了NO.1,卻逼孩子攀上頂峰。
自己想學沒學成的興趣班,逼著孩子去上。
只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樂趣。
學習成績,盡力就好。
課外興趣,要以孩子的喜好為主。
10.不要回避性教育
性教育缺失是絕大部分家庭的一大特征。
因此衍生的悲劇每天都在發生,兒童性侵害、未成年少女生孩子……
性知識并不可恥,性器官與身上其他器官一樣“正直”。
越早告訴孩子正確的生理知識,孩子受到傷害的可能性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