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語-蝴蝶蘭之語
走進世紀港灣的圣比特自助餐廳,宇鳴老師甜美有力的聲音傳來,“收獲問耕耘家庭教育講座”開始了,我悄悄走到座位坐下,看著美麗的宇鳴老師,聽著她那溫和有力的話語,想到她所做的那么多場公益活動與大愛分享,明了那份美麗來自于她的修養與學識,來自于心靈的美好與富足。
第一次見到宇鳴老師是在參加心理衛生協會的“傾聽就是愛公益沙龍”,她巧妙地把“傾聽就是愛”與中醫理論中的望、聞、問、切結合在一起,更加上她那極富魅力的柔美氣質與笑容,我瞬間被吸引,于是走進她帶領的工作坊,跟隨著她的帶領一步步成長著,收獲著,愈發明了著自我成長的重要性,愈發明了自我成長對于個人、家庭以及社會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我國古諺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家庭教育是父母進行著無盡承上啟下的一種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一行禪師說:“父母就像香蕉樹的第一片葉子,他們的任務就是滋養和照料年輕的葉子。”如何給到孩子足夠的滋養與照料?無疑,父母需要有充足的養分與能量。作為父母不僅承襲著祖先美好的特質和舉止,也帶著他們身上所有痛苦的特質,若依循承襲下來的有限經驗去影響到另一個生命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父母的自我成長尤其重要,如此方能盡父母所能繼續祖先身上的美好特質,轉化那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痛苦。
宇鳴老師的“家庭教育——收獲問耕耘講座”如同一場及時雨灑在渴望自我成長的每一個人的心田上。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要溯本求源。父母如何做好生命示范,如何做智慧家長呢?
智慧家長先修心。
家長修心,是改善家庭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是智慧父母的根本之道。
父母修心,才能教導孩子向上和向善。
教人向善頤養正氣。正氣是一份堅韌、一份向上向善的力量。
有這么一位年輕人告訴父親,自己的志向是在美國華爾街的一家投行做一位高薪的操盤手,因為他喜歡。當他在華爾街的一家投行工作一段時間后,對父親說,金融的意義是什么?是能夠扶持到需要扶持的弱小企業生存發展,以使它們能夠做出更有利于社會進步的事情,這比起只面對著那些數字有意義多了。他的父親聽后深為孩子的成長而震撼與欣慰,孩子在生活中沉淀下來的心與成長,不也是在成全、推動著父母的成長,成就著彼此么?
給孩子一個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正者,止于一;一者,至善也;止于一,合于道。
“正”者,止于一也,道為一,止于一是個“正”字,即合于道為正。生命從童蒙時代起,就要開始走上人生的正道,以至于成圣成賢。然而現在的教育太重視技能,注重分數,顯然步入了教育的誤區。"人性本善"的善是純善、至善,這個善就是圣賢之道。所以,圣賢教育無非是教我們從習性恢復到本性本善而已,這才是真正超凡入圣的教育。面對現代教育曾國藩的一句話當可棒醒夢中人:不為圣賢,便為禽獸。
善,會意字,從羊從言。本義:像羊一樣說話。像羊一樣說話,才不會吵架、打架,才會有進一步產生合作的可能。此外,美、義都與羊有關。羊最大的特點是羊角內彎,它們打架不會殺死對方。此外,羊溫順,所以,羊是一種合作的象征。
善,是一種生命格局。 父母格局大,孩子才有成長的空間,所做,對他人不傷害,對自己有滋養,如此才能給到孩子以向上向善的滋養。
正如宇鳴老師常說的那樣“你永遠給不出你從來沒有的東西”。父母修心,才能生出智慧,才能有正知正見,才能教導孩子凜然正氣。
讓花成花/讓樹為樹/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 把自己還給自己/把別人還給別人/把孩子還給孩子/讓孩子長成本來該長成的樣子
鏡頭一:
一家餐廳里,一位媽媽為自己八九歲的女兒蹲著身子在系鞋帶,孩子安然地坐在餐桌前吃著面前的食物。
鏡頭二:
一位二十歲的孩子在大街上喊叫著撕打她的媽媽。
鏡頭三:
一位懷孕的年輕媽媽,因一些生活的瑣事與自己的愛人發生口角,糾結于肚里的孩子要不要生下來。
鏡頭四:
夫妻兩人三天兩頭的爭吵,家里不時硝煙四起,離婚的言辭在兩人的口中如家常便飯,對此早已見怪不怪的孩子躲在自己的房間,以防引火上身。
……
這樣的鏡頭,你的心里有著什么樣的感受?痛心?扼腕?一聲長嘆?
多少人,在生活中漸漸迷失了自己,忘記初心,無意識中延續著父輩留下來的痛苦模式,讓歲月這把刀把自己“刻畫”出不喜歡的模樣。
只有在不斷地自我成長中,父母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進而了解孩子的天性,遵循成長的規律,而非限制、討好、溺愛孩子才不會剝奪孩子成長的生命權利。只有父母經由不斷地自我成長建立起正知正見,才不會要代替孩子開花、代替孩子發芽,才會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到對方幫助。
給家長的忠告:
1)莫讓孩子活在父母的負面潛意識里。
2)莫讓孩子在無序中長大 (若讓孩子成為凌駕于家庭之上的地位,則為本末倒置)。
3)莫讓孩子的生命活力扼殺在父母的期待里。
4)莫讓孩子成為不幸婚姻的犧牲品。
給家長最重要的忠告:家長堅持自我成長就是修心。
智慧家長要厚德
無條件地接納與尊重,是心靈教育和親子關系的最重要基礎。
《易經》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人有聰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貧瘠之分。農夫不會為了土壤貧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為了愚笨不肖而放棄教育。天地間有形的東西,沒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沒有什么不是承載在大地 上的。所以君子處世要效法“坤”的意義,以厚德對待他人,無論是聰明、愚笨還是卑劣不肖的都給予一定的包容和寬忍。一行禪師在對《法華經》的解讀《愛的正念》中亦說,達到自在彼岸的“六波羅蜜之一工具即是——“忍辱”,或曰包容。
地寧則天清。家庭中各居其位,溫暖而穩定的家庭環境就是父母成就自己的厚德和孩子的福報。
《國語.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口舌之德,以正向的、支持性的語言與孩子進行一致性溝通。
擊掌之德,為孩子點滴的進步,豎起贊許的大拇指。這首先需要父母接納自己、欣賞自己,才能給到別人由心而生的欣賞與贊許。
情面之德,人前不教子,給到對方尊重,呵護孩子的心靈,使其健康成長。
理解之德,推己及人,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培養自己的同理心,給予對方理解與尊重。
信任之德,經由不斷地自我成長,慢慢放下自己內心的擔心與恐懼,父母才可以不把那份恐懼帶給孩子。擔心和恐懼是造成不信任的根源。
反身修德,出自《易經· 蹇卦》,原文應是“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意思是說君子在面對挫折、困難(蹇)的時候,應該反躬自問,修養品德。若在逆境中不盲目強行,能停止而反省,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方能生慧。
果行之德,以果斷的行動培養高尚的道德。
人們常說:播下行為的種子,你就會收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你就會收獲性格;播下性格的種子,你就會收獲一定的命運。父母只有堅持自我成長,修心、厚德,日積月累,涓涓細流,像山泉一樣積少成多、匯集成潭,方能爆發出無比的力量,給到孩子足夠的滋養,做好生命示范。
給孩子心靈教育
蒙以養正,圣功也。
《易經?蒙卦》云:“蒙以養正,圣功也”,一語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標——成圣成賢,而“童蒙養正”是成圣成賢功夫的開始。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后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期是人生熏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
蒙卦六爻與人生六階段:
嬰兒期——發蒙(初六),給到孩子足夠的愛與安全感。
前幼兒期——包蒙(九二),此時期母親的作用和父母的示范,溫和與包容的愛如同適宜小苗生長的溫床。
幼兒期——見金夫,不有躬(六三),這一時期是情緒管理、價值觀的建立、好學謙遜意識的培養的重要階段。
童年期——困蒙(六四),樹立人生目標及做人的教育。
少年期——童蒙,吉(六五),勤學進取。
青年期——擊蒙(上九)不利為寇,利御寇,在挫折中覺悟,不傷人且學會自我保護。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父母修習正念,不斷修心、厚德,斷惡修善,提高自身修養,智慧就會產生,自己的家庭就可以經營好了。家庭是國家的縮影,家和,國泰,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里,宇鳴老師融合心理學、易經等知識,結合案例,循循善誘、擲地有聲,闡明家庭教育中父母自我成長的意義非凡。
走在回家的路上,抬頭看見晴朗的晚空中,幾縷白云飄在彎彎的月亮旁,那云的形狀像極了一個字,我邊走邊端詳,“吉”?仿佛又少了那么一筆,唔,“日”,對,就是像“日”字,月亮旁邊一個“日”字,“明”。明朗的天空,皎潔的月光,平和的心境,這個美妙的景象仿佛在告訴自己:當內心愈來愈清明,心的天空愈來愈明凈,心的世界愈來愈祥和安寧,幸福就會像花兒一樣在心底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