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是,為人父母不用考試;遺憾的是,為人父母沒有考試。
害怕沒有考核的標準,也遺憾沒有學習的機會。
最近有人私信了一個問題,說感覺當現在小孩的父母真的好難。
(案例已經經過助理重新整理,有虛構、重構加工成分,不含人物真實信息,如有雷同請勿對號入座。)
有一天晚上的時候,我和朋友有一個聚會,我就帶了自己初中的兒子去聚會。但是他一點都不樂意去,他整天就呆在家里打游戲,不和外人接觸,整天和那些不三不四的同學嘻嘻哈哈。這個學我就感覺是白上了,學習勉勉強強能看得過去,就徘徊在班級前10名,也不知道上進點。
我看他整天在家里,自己不主動出來,我拉他出來,他還不樂意了。
搞得我非常擔心他以后出到社會活不下去,情商這么低,也不太會做人,我帶他出來,也是希望他能來見見世面,學一點人情交往。
但是他真的讓我覺得很失望,我的兩個姐妹的孩子都小,才上幼兒園,我就和他說讓他帶弟弟妹妹拿點零食過來吃,他滿臉不樂意。
我還給他留了一點面子,等她們兩個都帶了孩子去拿東西的時候,我才訓斥他,希望他懂事一點。誰知道他和我說“又不是我要來的,我來這里有什么意思?聽一堆女人聊天?”他這樣說,我火氣一下就上來了“要不是你阿姨給我買飯,我今天連午飯都沒得吃,你就這樣說你阿姨嗎?”“我又沒扯阿姨。”看他不認錯,我更加生氣了,說了他幾分鐘,他一直沒說話。
后來她們都拿東西回來了,我就不說了,他阿姨還勸了他幾句,他也沒搭話,基本上什么都沒吃。
真的是白白浪費了,以前帶他來吃自助都很開心的,現在完全就不一樣了,我也不知道是孩子大了,還是什么原因,感覺沒辦法和他相處了。
現在的小孩真的是太難教了,哪里像我們那一代,稀里糊涂就長大了,現在這小孩到底該怎么管啊?他都上初中了,打又打不得,說又說不得,唉。
你好,首先非常感謝你對和本博士的信任。
先回應你的一個疑惑,正是因為你稀里糊涂的長大了,所以你才不知道該怎么和他相處。
假如你比較清晰地長大,那么你就能夠察覺到自己內心中的各種問題,當時你面對的處境是什么,又該怎么解決。
你現在有點迷茫,不知道怎么處理親子關系,這是很正常的。
因為青春期就是一個變化的時期,不光是孩子的身體有變化,心理也有變化,所以他之前愛吃的自助餐也變得不愛吃了。
這有很多因素,比如食欲不如幼兒期好了;注重自己的形象,不愿意狼吞虎咽了;害怕肥胖而少吃等等。
這些就是他的變化,不光是他有變化,你和他的親子關系也有變化。
也許他就在前兩年還是一個小豆芽,犯了錯可憐巴巴,哭哭唧唧地和你撒嬌,求你原諒,一下就溫暖你的心,化解了矛盾。
但是現在他可能犯了錯誤,還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惹你更加生氣。
這些都是變化,他不懂你工作的辛苦,你也不懂他的內心在想什么。
正是因為你稀里糊涂的長大了,所以你不知道該怎么辦。
很遺憾,為人父母,沒有學校教給你該怎么做。
孩子到了青春期是需要成長的,那么作為父母,其實也是需要成長的,我們作為父母到了這個階段需要分辨清楚孩子真正需要的,和我們父母以為他需要的。
很多家長可能會說,“孩子怎么知道他自己需要什么呢?我們也肯定不會害他,給他最好的。”
這是我們要接受的變化和成長。
從家長認為孩子需要轉換到孩子認為自己需要,這其中最大的不同是父母是不是控制了孩子的需求。
到了青春期還有強烈控制欲望的家長,是很容易導致家庭出現親子矛盾或者孩子的心理問題。
這里并不是否定控制型的父母。
控制型的父母,在我們剛剛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是有利于我們適應這個世界的。
當孩子喜歡到處亂跑的時候,當父母的就需要開始教育孩子,告訴他們什么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你應該按時睡覺”
“你應該在廁所大小便”
“你應該多吃一些青菜”
“你應該對人有禮貌”
你應該…..
或者阻止他們做一些事情:
“你不許到處亂跑”
“你不能觸摸插座”
“你不能夠靠近隨便”
“你不能接近陌生人”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也不是百分百聽話的,甚至會為此被父母一頓揍。
或者發生一些誤會,導致孩子們無法做到父母的要求,比如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
“你要小心陌生人”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孩子可能無法理解“小心”這個詞,父母的指令孩子是無法理解的,導致了孩子可能知道要小心陌生人,但是實際上遇到陌生人的時候,不知道什么才叫做“小心”。
為此,父母需要一遍又一遍的教孩子,這時候父母就難免處于負面的控制父母狀態,
“我說了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不聽”
“小心的意思就是遠離他,不要靠近他,你怎么這樣傻?”
“你不僅應該遠離,也不能吃對方給的東西!”
我們在幼年期的時候,父母為了我們的安全,不得不越界對我們進行干預。
但是這種干預在我們小時候是健康的,但是到了青春期就不健康了。
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聽話了呢?其實你自己的提問就暗示了這點,孩子長大了,打不得也罵不得了,你就束手無策了。
打罵只能解決小孩,因為孩子大了就打不過了。
不可否認,孩子調皮不聽話,一頓暴揍,馬上就老老實實的。
這就像是止疼藥一樣,馬上就不疼了,但是問題沒有解決啊。
你能看到這個事情,并且感覺到了頭疼,這其實是好事,你能順利解決這個問題的話,那么你就會成長了,你的孩子也會成長了。
下次他再面對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就不會稀里糊涂了,就會有解決方案了。
面對孩子青春期的問題,和本博士認為,大家家長注重管身管腦,而忘記管心了。
管身是行為和健康方面,管腦是學習成績方面,智力發育方面;而管心,是注意孩子的心理、心態,傾聽他們是怎么想的。
作為家長,我們要適應孩子的長大,做好準備讓孩子獨自面對世界,但是讓孩子去尷尬的飯局,不要說小孩了,就算是大人,也很難受和局促不安。
這本質上是用母親的身份讓孩子屈服,這些做顯然得不好結果的。
這樣的做的結果,往往有兩種,一種是父母成功了,讓孩子屈服于父母的控制,在委屈和壓抑中執行父母的要求。
可是,即便是家庭情況很好的富二代,父母也很難說讓孩子一輩子不用面對真實世界,而且孩子也一定有自己的需求,對一些不合理的控制,會以各種方式回應父母的控制。
另外一種,就是孩子反抗父母,由于他沒有足夠的識別能力,遇到困難也不聽父母的意見,哪怕自己走彎路、頭破血流也要反抗,就變成了叛逆的少年。但是往往很多孩子要到了成年以后,都沒辦法真正走出這種狀態,要知道,反抗父母的叛逆少年,并不代表著“成年”。
到了最后都只是一個身體長大而心理沒有長大的孩子。
養育孩子是一門學問,一方面我們作為家長首先要自己成長,自己去學會面對問題,而不是把問題重新打包丟給孩子;另一方面孩子長大了,我們接納這種變化,不再當對方是一個孩子,幫助他自己去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我們控制一切,給孩子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