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作為一個985院校設計系的研究生,讀研期間我課題做的一般,實習倒干過不少。實習過程中,走過彎路,也有些收獲。這篇文章中,我基于個人經歷談談我對實習的看法。
一、該不該去實習?
決定是否去實習和決定其它任何事情一樣,先權衡一下利弊是非常必要的。
實習的“利”是什么?
1. 加大找工作的籌碼。
這無疑是絕大多數同學參加實習的最主要目的,智聯招聘發布的2015大學生求職指南也顯示,實習經歷在畢業生獲得Offer的原因中占比高達30%。
2. 在工作中運用所學的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對理工科同學尤其重要,否則即使《汽車發動機原理》考滿分,進到工廠也可能無從下手。
實習的“弊”是什么?
1. 實習會占用大量的學習時間。
幾乎所有的實習崗位都要求實習生一周至少三天到崗,且持續數月,這無疑需要實習生犧牲大把的學習時間。
2. 實習所接觸到的工作內容非常有限。
實習生所做的大都是些零碎的,重復性高的工作。即使有人用心培養你,幾個月的實習時間你也只能學到到點皮毛,更別說大公司一般不會將重要的事情交給實習生了。既然有利有弊,那怎樣判斷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份實習?
符合以下四種條件之一便可考慮實習:
1. 有大量可支配時間
據我了解,國內的導師,尤其是一些有名氣的導師,名下的學生數量普遍超過自己能嚴格指導的數量。這直接導致一些研究生長期處于放養狀態,有的甚至從研二到寫畢業論文期間幾乎就沒有實質性的項目。這類同學如果不找個實習充實下自己,估計會將大把時間花在LOL排位賽上了。
2. 參與的導師項目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
導師的項目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多種,來源也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軍工等。如果碰到的項目是重基礎研究,輕應用研究,或者項目的研究方向與社會需求差異較大,很可能造成辛辛苦苦幫導師打工三年,步入社會還各種被嫌棄的情況。比如我一個學機械的同學研究方向是膠印機,而生產膠印機的企業本來就非常少,這就可能使他畢業后的求職之路不那么順暢。對于這類同學,一段好的實習經歷無疑能增加就業籌碼。
3. 對學術研究提不起任何興趣
完全以“沒興趣”為理由便去實習可能有一點避重就輕的嫌疑,但這種情況卻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有人的研究生專業可能是服從調劑的,有人可能選錯了導師等等。如果確實對自己所參與的項目提不起任何興趣,在滿足條件1的情況下,也可以考慮去實習。
4. 有進入某一行業的迫切愿望
也許你不屬于上面三種的任何一種,想實習只是出于對這個行業的熱愛,那也沒什么好說的。有人都可以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從大學輟學,為了自己迫切想從事的工作去選擇實習當然也無可厚非。
當然,不滿足以上前提中的任何一種并非一定不能去實習,但需慎重考慮,尤其不可看到周圍人都去了就自己也去。如果你憑學霸、富二代等光環就能輕松碾壓他人,或者你的技術過硬設計作品逼格很高,那完全可以在校園享受時日不多的美好時光,沒必要起早貪黑去做實習這份苦差事。
二、怎樣確定實習方向?
一些同學為了能有實習機會,壓根不考慮方向問題,學制造的去做測試,學電子技術的去做產品經理,學心理學的去做會計。方向一旦選錯,不僅浪費大把學習時間,甚至對就業起到反作用,將實習經歷寫在簡歷上也會給HR一種“求職目標不明確”的印象。我個人也由于上了一個設計行業的萬金油專業,選擇實習的時候方向也不明確。做過兩份與現在的工作完全不相干的實習,現在看來除了每月的那兩千多塊錢,其它收獲微乎其微。既然方向這么重要,那怎樣才能正確地選擇實習方向?
關于實習方向選擇的兩點建議:
1. 優先考慮與自己的專業相關度高的工作
比如,對于學心理學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相關度要高于會計,對于學機械制造的,模具設計的相關度要高于醫療器械銷售,對于學工業設計的,交互設計的相關度要高于展覽展示設計。畢竟,校招的時候HR希望看到的是你簡歷上教育經歷和實習經歷一致,而不是八竿子打不著。
2. 優先考慮自己的擅長的而不是興趣的
在條件1不滿足的情況下,優先選擇自己真正擅長的,而不是自己最想做的工作。擅長的,說明自己在這方面有一定的積累,一個人不可能以前沒做過就可以稱作擅長;感興趣的,往往并非建立在現狀的基礎上。校招時HR不會考慮你在這個方向上有多大的熱情,他們更多考慮的是你在這個方向上積累了多少。比如也許你是學電氣工程的,但你更擅長編程,你甚至參與建設了學院的網站,那實習時選擇前端開發就是個比較好的方向。
三、怎樣讓實習不止于打醬油?
很多公司招實習生的目的是,找個臨時幫手來分擔一些正式員工沒時間做的事,比如P圖、排版、建模等。遇上一個負責任的主管,他或許能給你講講工作流程、幫你提高提高專業技能,但這種情況非常少,大多時候能從實習中學到多少完全看你的造化。倘若你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不找我我也不找他的心態,那你可能要用大把的實習時間來刷知乎和微博了。
實習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么?
1. 主動、主動、再主動
不要乖乖等著主管給你分配任務,主管是很忙的,有時壓根意識不到你的存在。閑下來了就問問主管接下來的任務安排,看有沒有自己能分擔的,如果沒有,也可以問問自己可以從哪些方面學習準備。工作當中,對于自己搞不定的問題要及時向他人請教,不要覺得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問問題會讓自己顯得很菜。你是個實習生,菜是正常的,將問題說出來別人才知道怎么去幫助你。
2. 放開點,和大家打成一片
實習小白剛進入公司喜歡將自己孤立起來,不和周圍人開玩笑,吃飯做事都獨來獨往。對公司的員工來說,他們有熟悉的圈子,沒必要主動和你接觸。但你就不一樣了,盡快融入集體,熟悉周圍的同事,能增加工作的信心、減少做事的阻力。要抓住一切機會和他人溝通交流,比如中午和大家坐在一起吃飯,很多公司吃完飯有在外面走走的習慣 ,這時也可以嘗試主動加入他們。我以前的一個同事,剛入職時發現周圍人都喜歡聊LOL,為了能盡快融入集體他還專門去學了LOL。
3. 努力提高專業技能
毫無疑問,實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熟悉工作內容,積累必要的技能。實習中,要盡早接觸并熟悉你所在的行業最基礎的技能,比如若是助理產品經理,就不要盡做PPT,起碼要學會怎樣寫需求文檔。如果是交互設計實習,起碼要熟練掌握交互文檔的制作及并在各個環節中跟進設計,如果是硬件測試實習,就要熟悉各種測試標準,學會搭建各種測試環境。
四、一份實習應該干多久?
不少同學實習純粹為了混經歷,干個兩個月就不干了,我甚至遇到過只干了兩周就辭職的實習生。關于實習應該持續的時間,我個人認為,應該在3~6個月以內。最少三個月是因為,剛從學校步入工作環境,需要兩周到一個月的時間去學習和適應。一般第二個月才能對工作逐漸上手,從第三個月開始才是輸出比較高的。超過六個月的實習也不建議,這是因為,公司畢竟不能將最核心的任務給一個實習生,所以實習的時間再怎么長,也很難學到多少新的知識。
五、如何獲得實習機會?
優質的實習機會很不好找,我本人找實習時所投的公司不下50家,最終得到面試機會的也就寥寥數個。這一方面是因為優秀企業的實習機會競爭很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對實習所做的準備工作不足。
投簡歷前至少需要做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備:
1. 了解你的求職方向
如果求職是上戰場,你首先要了解你的進攻目標。不要認為準備了也可能用不上就不做準備,你的求職目標中最基礎的知識一定馬虎不得。比如你要找交互設計相關的實習,起碼要知道交互設計是做什么的吧?像《用戶體驗的要素》這種基礎的書本需要讀一點吧?原型設計工具起碼得熟悉一個吧?
2. 了解你自己
同樣,如果求職是上戰場,你還得了解你自己。你為你的求職目標做了哪些積累?你為什么覺得自己適合這個崗位?你從事這個崗位能給公司帶來什么?先說服自己,面試官才有可能被你說服。
3. 制作作品集
設計專業同學找實習前必須提前準備好作品集,非設計專業的,也可以準備好自己的成功案例或研究成果。對大多數同學來說,沒有作品集基本連簡歷被查看的機會都沒有。有些同學可能會覺得作品集實在沒辦法準備,比如沒有項目經驗、練習作品擺不上臺面等,這種情況沒有捷徑,只能多臨摹多做。如何準備并講解作品集一言半語也說不清楚,不過我相信網上有大量的內容可供參考,這里不再詳細說明。需要強調的是,作品集就像論文,不要犯完美主義錯誤,一開始就想做亮瞎眼的作品集出來。無論自己的東西有多垃圾,先整理出來,再一點點完善。
做了充分的準備后,接下來的就是投遞簡歷了。
投遞簡歷的渠道及其優劣:
1. 各大招聘網站
不用說,這是絕大多數人能想到的第一個途徑。但一些人(包括我)在招聘網站投遞簡歷有兩個錯誤傾向:一是眼睛只盯著那些大廠放出來的機會,這意味著你投遞的崗位競爭者太多;二是將機會只局限在學校周圍以使得自己能住在學校。這兩個傾向會極大的縮小求職范圍。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盡量擴大自己的求職范圍,一個優秀的實習機會是值得自己翻山越嶺去追求的。
2. 各大院校的就業中心網站
各大院校的就業中心網站也會經常掛出一些實習機會,雖然量不大,但好處是針對性更強。此外,為了促進大學生與用人單位間的互動,學校或當地政府也會在寒暑假前舉行實習招聘會,有實習意愿的同學也可多加關注。
3. 內推機會
內推相對前兩種渠道成功率更高,但缺點是機會非常有限。想獲得更多的內推機會,可以平時多和已經工作的學長們聯系,也可以在知乎、脈脈等求職社交網站上找找公司內部的人,讓他們幫忙推薦。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你要有看得過去的簡歷和高質量的作品集,否則就純粹是打擾別人。
4. 導師、朋友所推薦的機會
一些導師和校外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甚至研究項目也來自于合作企業。導師推薦的實習機會雖多半都不在什么大企業,但有三大好處:一是大多與你的專業掛鉤的;二是這種機會幾乎沒有其他競爭者;三是實習內容多半與論文相關,可以為以后寫論文打下基礎。如果老師推薦的不比其它機會差太多,你最好選擇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