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完馬拉松比賽的當天,就有村里人開始問我得了第幾名。
昨天在老家的同學群里分享圖文,又有同學這樣問。在他們眼里,似乎參賽就是為了名次的,而不是為了強身健體。
我回復同學:真希望問這些問題的人能夠自己去跑個2公里試試。我實際上是很反感這個問題的。
如果人生都要爭個你死我活、非要分個高低不可,那得多累啊?沒有了愉快的過程,只是拿到了一個名次,就一定開心嗎?
在馬拉松這件事上,他們看到的是獎牌和名次,而忽略了馬拉松堅持不懈和敢于挑戰自我的精神。這些無形的獎勵才是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但卻被他們第一時間忽視了。當然,他們還忽視了一件更有價值和實際意義的事情:健康的身體。
人生在世,我們能夠直接體驗的不就是這兩樣嗎?一個精神世界、一個肉體世界。是她們給了我們實實在在的“人”的感覺,但我們大多數人卻都在這兩個東西上面走錯了方向。
比如精神世界。我們的欲望被一再的膨脹:有了還想有,得到了還要繼續追求;在與人相處上生怕自己吃虧,總喜歡爭強好勝;為人父母的對孩子的要求也是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而實際上父母和孩子都很可憐,因為這個社會的評判依據就是分數……
我們都忘了,這些看似我們都認為對的事情,恰恰是最沒有價值的。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些事情背后的意義,即使獲得了你要的結果,比如分數、名次,那也只能說是本末倒置。
理順了關系,看到一件事情背后的意義,那些我們一直在追求的結果,其實都是副產品——最終會以獎勵的形式呈現在你的眼前。正如我在哪本我忘了名字的書里看到的一樣:完成一件事情后的最大獎勵,就是你把它給完成了。
在肉體世界。我們一貫的追求是“吃飽喝足”,但殊不知,我們這個年代因為飲食過度而產生的疾病,以及因此而死亡的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因為饑餓而產生的疾病及死亡人數。
我們任由身體對飲食及享樂的呼喚,無限制的滿足她的要求,進而也一步步的把自己推向深淵而不自知,想想也是多么的悲哀啊。
但如果人都不自私、不為了滿足自己肉體和精神的需要,那還有什么意義呢?這也的確是個矛盾:我們既要滿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也要克制過度的獲取,所以說人生真的就是一場修行。
我畢竟是個凡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但我也一直盡可能的在修煉自己,通過觀察自己的情緒與思想來改善自己,以便能實現真正無漏的人生。
所以,對別人提問名次的事情,我即使不喜歡甚至反感,但我卻非常能夠理解:畢竟那就是他們的世界。
你無法也無需改變別人,你只有借物修己、借假修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