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群涉水而過而名為牛津之地。早在十世紀之前,這個地方就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一個小村落,人們世代祖居此地,或許從未想過它日后會成為世界各地學子求學的最高殿堂,也未想過它會成為未來英國的名片,也未想過它會成為未來大不列顛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牛津大學成立于1096年,迄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而我國嚴格意義上最早的大學是北京大學,前身為京師大學堂,成立于1898年,兩者相差802年。八百年間,朝代更迭,滄桑巨變,而牛津大學雖歷經戰火,卻依然屹立,將大學之精神繼續傳承,這其中包含了多少牛津人的不懈的努力與堅持。
來到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相似,沒有統一的大學校門及校牌,有的只是分布在牛津市不同地方的各個學院。由于時間安排緊張,在牛津總共才不到2個小時,因此對牛津的游覽只能算是匆匆一瞥。
第一站 博德利圖書館
博德利圖書館,僅次于大英圖書館的英國第二大圖書館,藏書650萬冊,被錢鐘書稱為“飽蠹樓”,所謂“飽蠹”,是書蟲的雅稱。據說博德利圖書館的書從來不外借,只能在館內閱讀,且書上不能留有任何劃痕,連國王也不例外。當年錢鐘書先生曾在這里求學,為包攬西方經典,整天泡在圖書館,并自詡為“飽蠹”,這便是“飽蠹樓中,橫掃西典”來歷。
之所以不讓外借,或許是博德利圖書館歷經劫難,經諸多牛津人的努力維持才得以至今,因此對藏書倍加珍惜;或許是因為圖書館珍藏有大量的手稿原件,怕借者損毀或者私自留下才定下這么一規矩。總之,這一傳統便永久的留下來了,歷經這么多年,從沒被打破,有時候不得不佩服西方人對制度的堅持。
由于時間匆匆,未能進入圖書館一睹究竟,稍顯遺憾。
第二站 基督教堂學院
牛津大學以培養政客而知名,側重于人文、社會科學、歷史、語言等,而劍橋大學以自然科學見長,這就好比國內的北大清華。基督教堂學院是牛津大學最著名的學院,13位英國首相從這里走出。喜歡哈利波特的朋友們或許知道這里是哈利波特電影中食堂的原型取景地。
學院的參觀時間是有限制的且需要購買門票,受制于時間,我們并沒有進入學院內部參觀,只是站在學院的門口看了看。
參觀完這兩個地方,時間已經差不多了,我們也顧不上再去參觀像圣約翰、圣三一之類的學院了,匆匆趕往乘車地點,途中遇到一些著名景點,也顧不上駐足觀看,只是用手機留下一些記憶。
未知名的建筑
拉德克里夫廣場
大學教堂(university church)
未知名的學院
12:45,到達乘車地點,略帶遺憾地離開了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