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0日,貝寧頓走了。
那個承載了我們許多人青春記憶的林肯公園的主唱,查斯特?貝寧頓用上吊的方式,結束了他榮耀而又充滿灰暗的一生。
抑郁癥奪走了他的生命,但藏在抑郁背后的,是貝寧頓在這個世界遭受的長達6年的性侵。他用歌聲安撫了無數人的靈魂,卻是始終救贖不了自己。
看到新聞時,我想起了林奕含。2017年4月27日,臺灣女作家林奕含在家中上吊自殺,而此時的她,才26歲。
原因出奇的相似,抑郁、性侵!
林奕含在她自殺前接受的一次采訪中,第一次談到了她13歲被家庭教師性侵的事,遭遇的這一切,使她一直活在壓抑中,不敢告訴任何人。
而當她有勇氣向世界傾訴這一切后,她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們用生命的代價,為世人敲響了警鐘,但這并不是結束,在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有的人還在承受著性侵的傷害。有的人走出來了,但更多的人永遠都活在了陰影中。
關于性侵這個話題,今年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上熱搜了,除了對受害者的悲憫和同情,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社會的偏見。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Lady Gaga,很難想象這樣一個特立獨行的女性也曾受到過性侵的傷害。她在公開這件事情之后,曾寫道:
「我甚至花了很長時間來讓自己接受這個事實,因為我是個天主教徒,雖然知道那個人是個惡魔,但是我還是覺得所有這一切都是我的錯。這個想法束縛了我十年。」
就連拳王泰森也遭受過同樣的事情,他表示:「我不會和別人說這件事……曾經很久,我都覺得這件事情很羞恥」。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明明是受害者,卻一直帶著負罪感,活的如同罪人一般。
而且,并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像Lady Gaga和泰森一般的勇氣,更多的人選擇了隱瞞,自己來承受痛苦。有人問,為什么不求助呢?是啊,為什么不求助呢?
在貝寧頓被性侵的事情公開后,他對父親說,他很怕說出來別人以為他是同性戀,沒有人會相信他。只因為他是個男生。
林奕含也曾暗示的向父母提到,學校里有女同學被男老師騷擾時,母親卻說:「誰讓她那么騷」?而她的父母還是醫學工作者。
看到了嗎?這就是她們為什么選擇隱瞞也不求助的原因。家人和社會的不信任和偏見帶給他們的是更多的壓力和二次傷害。
前段時間,一個女孩在火車上睡覺時,同車廂的男子兩次將手伸進女孩的被子,女孩發現后報了警,但沒想到同車的幾位大媽竟然勸女孩子算了,說她是個女生,傳出去對名聲不好。
即使到了現在,還是有人有這種想法。正是這種想法,讓一些女孩在受到猥褻時選擇默默忍受,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作為女生有錯嗎?那可是受害者啊。
如果我是那個女孩,我一定會告訴這幾位大媽:「做錯的人是他,所以該感到羞愧的是他而不是我,他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丟臉」。
但更可怕的往往不是陌生人有這種想法,而是你的親人,你的父母也這樣想。
「忍一忍吧,說出去對你的名聲不好」、「報什么警啊,千萬別跟別人說,多丟人」,在性侵害面前,很多父母選擇了隱忍,不希望孩子受到大眾異樣的眼光。但這種放任和逃避,往往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我偶然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提問:「丈夫性侵自己的11歲侄女,該原諒他嗎」?問題陳述中,題主寫到:「也許正是這種簡單的人,才會經不住誘惑」。
我不知道題主是以什么樣的心情來提問的,但這已經不是原諒不原諒的事情了,她丈夫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刑法。
事后孩子的家長并沒有追究法律責任,而是選擇息事寧人。那個被猥褻后就再沒消息的女孩,我不知道在這件事中受到的傷害,會在她心里留下怎樣的陰影,但面對這些事,更可怕的是親人的妥協。
作為家長,作為孩子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要做的應該是安慰孩子,鼓勵孩子從陰影中走出來。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坦然面對不好的經歷,但希望所有的受害者們都能走出陰霾,也愿這個世界,對每一個受害者都溫柔以待,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