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同課異構適應性評價理應是當下教學研究的焦點。通過對東部城區聯盟中語文課堂所開設的《最后的常春藤葉》的課堂分析發現,基于“準半肯”評價的視角可以將“異構”轉變為“學程”的優化,
體現差異學習觀的本源價值。實踐表明,基于“準半肯”評價同課異構,能助推教師批判力的生長,促進學生建構思維的躍遷,實現“同臺競教”向“同課競學”的轉變。
“半肯”源于禪語,是一種人生行事觀。 教學中的 “半肯”, 一般是指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觀點、方法、評價,不是照單全收,而是持質疑的態度。 對教師、教科書、既成的理論、學術權威,學生應在尊重、吸納的前提下,懷著“半肯”的理念和品質,在追問中、在懷疑中、在批判中,產生獨特的見解。 “半肯”所營造的文化是一種對話的文化、探究的文化、創造的文化。 把它借用到評價領域,則反映“中庸”理念中的進步哲學,打破為“教”辯護的似滿肯規條,建構為“學”讓步的半肯狀態———準半肯, 教師的評價既不全盤否定,也不全部認可,而是設置開放性的問題并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空。 由“似滿肯”到“準半肯”的轉變是一種評價觀念的革新,前者側重于對教的慣性認同,后者側重于對學的激勵調控。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流程比較
教學流 程
C1老師
C2老師
C3老師
C4老師
1
回顧小說三要素,轉入直接從人物的解讀來探究小說主題。
圖片談對常春藤葉的認識
贈送每位同學一片葉子,談談“你認為這是一片? ? 怎樣的葉子。
自由誦讀,介紹解讀主題的方法
2
從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看主次,指導學生如何判斷主次,引出對主要人物的介紹。
梳理故事情節:緊扣“常春藤葉”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故事情節。
分別從瓊珊、蘇艾和貝爾曼的角度來概括這是怎樣的常春藤葉。
從標題的角度來解讀常春藤葉的內涵。
3
按時間順序,分別從瓊珊、貝爾曼的角度來復述故事情節。
選擇你喜歡的一個人物,談談你喜歡的理由。
完善關鍵詞,體會情節之外的東西。從環境描寫和具有哲理意味的評論來理解文本。
從人物的角度來解讀對形象的理解。
4
問題探討:1.瓊珊為何能戰勝病魔活下來?
貝爾曼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一片永不掉落的葉子,畫葉子符合貝爾曼的性格嗎?
通過問題探討進而確定小說生命需要信念,人性美的光輝這樣的主題。
分析貝爾曼這一人物形象。主要介紹從細節的角度來鑒賞人物形象。
探討貝爾曼的舉動是成功還是失敗,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從情節的角度進一步解讀人物形象。
5
為這位默默付出的小人物——貝爾曼寫一則簡短的墓志銘。
根據對貝爾曼的理解,補寫貝爾曼在風雨之夜在墻上畫常春藤葉的情景。
介紹故事圖式法。
從環境的角度深化對主旨的理解。
6
探討歐亨利式結尾的妙處。
一個突出的優點
1.教學思路清晰,銜接自然
整堂課的教學思路是很清晰的,由小說的三要素引出同學們認為最精彩的情節——結局,由此展開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一結局特點的分析。然后用一個大的問題把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題的揭示都容納進去了,這樣的處理,給人一種非常圓滿的感覺。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對教材有非常深的理解,由此看來,賀老師自身的語文素質是非常好的。
2.問題設置恰當,課堂氣氛民主
整堂課問題的設置層次性、目的性比較強,教師的引導也比較恰當,如在讓學生分析“貝爾曼為什么要營救瓊珊”時,教師就引導學生從貝爾曼本身的性格出發來分析,貝爾曼本來是一個性格暴躁的人,挽救瓊珊又是他的同情心使然。
《最后的常春藤葉》是作為歐·亨利的經典作品之一,被很多教材,不同學段選用,被選入蘇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一專題,專題的主題為“珍愛生命”,而且還放在了“隕落與升華”這一板塊。本文主題的探究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小說可能存在的多元主題:這是“瓊珊”的故事——信念這一精神支柱對生命的重要性;這是“貝爾曼”的故事——平凡的英雄,關心他人,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這是“瓊珊和貝爾曼”共同的故事——藝術與人生的對接轉化。在這一目標的達成上,賀老師做的是成功的。
一點建議
1.很多學生基本上在小學或初中時都已經接觸了這篇小說,即對小說的情節已經比較熟悉"
學生在閱讀這篇小說的最初,都是一種情感的體驗用到了感動、震撼、震驚等詞語,其中用得最多的一個詞語是“感動"他們感動于貝爾曼用生命畫出了最后一片常春藤葉;感動于瓊珊看到頑強的藤葉重拾生命的希望和信心;感動于蘇艾對瓊珊的深厚的友情和悉心關愛;感動于永不凋謝的常春藤葉散發出的人性的光輝;感動于生命是脆弱的,但只要意志堅定,沒有什么可以阻擋人們走下去。可見,學生對小說的情感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
如果課堂教學仍以小說的三要素及相關的內容為主,幾近重復學生的閱讀體驗和閱讀經驗"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學生對三要素及相關內容其實并未真正全部理解,或者說理解還不夠深入,存在許多未知,例如,學生都發現了小說結尾的出人意料、震撼人心,卻未必能道出其妙在何處。那么,學生在閱讀時除了關注與小說的三要素相關的內容之外,為什么沒有任何其他的閱讀發現?在教學中,課堂還能給予他們哪些新發現?這是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該思考的問題。
在教學中,是否可以通過一些問題或者問答或者預習學案了解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和環境的了解程度。如果發現在小說三要素方面學生掌握地比較好了,教師可否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探索性發現?
《最后的常春藤葉》的主題意義可以探索到什么程度?對美好人性的張揚和贊美,對生活生命的熱愛之情,對在困境中陌生人之間的友情的頌揚,對為他人的生命而不惜自己生命的犧牲精神的謳歌,所有這些對小說的主題意義的解讀,都是正確的,也是學生的閱讀水平可以達到的高度"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跨越時空,讓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都感動!震撼,是不是存在更多的值得人思考的內容?經典作品給予人的最永久的魅力是什么?應該不僅僅是獨特的語言形式!高超的藝術技巧,而是給予人的生命的滋養"
與此同時,課堂教學中,我們還讓學生思考:瓊珊真的是因為那一片藤葉而重新獲得了生活的
信念嗎?學生對這一來自文本的人生問題的探索極感興趣"真正拯救瓊珊的,并不是那一片藤葉,而是她自己內心沒有熄滅的信念和希望,所以她對最后的那片在風中不飄不動的藤葉從來沒有產生過任何懷疑,藤葉只是使她生命信念之火重燃的一個外因、一個支點而已"在小說中,蘇艾對醫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她希望有一天能夠去畫那不勒斯的海灣0"這足以證明,拯救瓊珊的,不是藤葉,而是她自己對生命的美好信念"這一問題可以讓學生體味到,在人生中,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境況,都不能熄滅信念和希望之火"通過這類閱讀探索,一部經典文本就實現了
滋養人的生命的價值,《最后的常春藤葉》就成為了永遠的常春藤葉。
小說本質上是一種敘事藝術,敘事藝術對于文學的重要性,最突出地反映在小說中,“離
開了敘述,‘情節和行為’就算不成一個‘作品’”(。小說教學要“因體而教”,突出小說的
文學價值,要重視從敘事形式去抵達文本內容,基于此,我們教學的核心點著眼于“精妙的敘事藝術”。
【教學目標】
1. 體會不同的敘事視角所帶來的不同審美效果。
2. 通過敘事的錯位之處探究“常春藤葉”的多重隱喻內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歌德有句名言 :“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唯有心人得之,形式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
奧秘。”從敘事形式技巧抵達內在奧秘,是小說閱讀的一條重要通道。
(二)鏈接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體會小說
敘事視角的特點整體上用全知視角來寫,敘述者既可以全景式介紹故事,有序控制情節發展,也可以自由地展現不同人物不同地點的情節。但又有著有限視角的靈活運用,如以瓊珊視角不斷看那常春藤葉有無掉落,強化了懸念與緊張感,還有以蘇艾視角轉述貝爾曼在凄風苦雨之夜畫墻上的常春藤葉。
(三)改寫比較:貝爾曼畫藤葉是小說高潮,能不能用全知視角來寫?
討論提示 :①形成懸念,強化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 ;②使貝爾曼形象最后完成逆轉與升
華,更有震撼力 ;③以蘇艾口吻轉述,隱含著對貝爾曼感激、敬重、痛惜之情;④“不寫之寫”,留白讓讀者想象。兩種視角的靈活轉換,讓人產生豐富的審美體驗,也體會到了歐·亨利敘事技巧的精妙。
(四)錯位的敘事設計
1. 鋪墊解說 :歐·亨利擅長運用錯位的敘事藝術,形成獨特的審美魅力。《麥琪的禮物》“無
用的禮物”的錯位卻代表著最美好的禮物 :相濡以沫的愛情。《警察與贊美詩》中,蘇比想法與結果的錯位道出了生活的戲劇化與小人物無法主宰自我命運的無奈。
2. 尋找錯位,體味蘊涵
如常春藤葉的“真 / 假”錯位 :真葉子早已凋零,假葉子畫在墻上。當瓊珊認為活不下去時,葉子不過是她放棄生命的借口 ;當她有了生的意志時,葉子又成了力量之源,決定一個人生死的可能就是意志,而常春藤葉成了不泯滅的希望與信念的象征。小說蘊涵之一 :信念創造奇跡,要保持永不墜落的希望,進而實現精神的自救。
如貝爾曼“外表的粗陋 / 內心的溫情”錯位:除了錯位強化反襯外,這樣的外貌描寫還有更富現實性的深意,美好的心靈并不總有天使的外貌相配,也不是只有天使才有憫懷之心,這更符合底層小人物的特點。
如蘇艾的“謊言 / 真相”錯位 :蘇艾與瓊珊只不過萍水相逢,卻用善意的謊言掩飾真相,
想讓瓊珊好好地活下去,與貝爾曼一樣有著小人物的人性美。由此常春藤葉成了人性光芒的象征。小說蘊涵之二 :底層小人物是平凡的,但他們身上往往閃現著人性的光芒,甚至愿意舍棄自我而成全他人。
如貝爾曼的“死”/ 瓊珊的“生”錯位 :瓊珊活下來了,而貝爾曼卻死了。貝爾曼雖然失
意,但有著成就杰作的志向。為了杰作等待了25 年。最后這幅畫作點亮了瓊珊的生命,也點亮了自己的藝術生命。貝爾曼為藝術而生,但平庸地活著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而現在為藝術而死,生命在藝術中得到了永恒,藝術也讓他的人生得到了救贖。他的藝術還可能通過瓊珊不斷傳承延續,藝術之樹常青。由此,我們甚至還能體會歐·亨利的深意,為藝術而生,
為藝術而死是藝術家的宿命,借助貝爾曼,歐·亨利表達了以生命奉獻藝術的信念,正如泰戈爾所言“只有付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付出自我的生命才能得到藝術的生命。小說的蘊涵之
三:常春藤葉成為藝術的象征,以生命成就藝術,以藝術救贖生命。
如貝爾曼的“現實 / 理想”的錯位 :貝爾曼終其一生也無法離開貧民區,成就杰作的理與現實的落魄產生了錯位,表現了藝術在社會中處境艱難,面臨邊緣化的困境。藝術本應救贖人類,卻因社會的無視被迫擠到角落,表達了作者對藝術處境艱難的擔憂。而貝爾曼四十
年沒有摸到藝術女神長袍的邊緣依然堅持,最后為藝術而死意味著對藝術的堅守和捍衛。他
的死喚起了瓊珊的藝術生命,更是對藝術復活的呼喚。小說的蘊涵之四 :常春藤葉是貝爾曼的化身,象征藝術被邊緣化,藝術人對藝術的守護和捍衛。
如歐·亨利小說“悲劇 / 喜劇”的錯位 :貝爾曼之死是悲劇,瓊珊擺脫病魔是喜劇 ;貝爾曼窮困潦倒一生是悲劇,用葉子成就他人生命,又為自己創造了喜劇,喜劇中的悲劇,悲劇中的喜劇形成了歐·亨利小說“含淚的微笑”的獨特風格。同時,微笑與眼淚、喜劇與悲劇的奇妙交織,更有契合人生的意味。小說的蘊涵之五 :常春藤葉交織著人生的悲喜,訴說著人生的真相本來就是“悲欣交集”。
“文學的本質是隱喻。” 歐·亨利以多重的敘事錯位顯現著小說的多重意蘊,形成了小說
的“冰山結構”,顯露的只有一角,而水下隱藏的一切,需要不斷追尋。這也啟示我們,不斷由小說的敘事形式去揭示其內在奧秘,這是打開小說內在豐富意蘊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