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光”名著精彩片段分享
分享人:梅美生活
分享作品:余華《活著》
一、作者簡介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77年中學畢業后,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
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1998年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二、《活著》說明
表現的是在中國不同時代背景下一個叫福貴的人的命運。
余華的《活著》這部作品,建議應全文細讀。僅從它的片段概括不了全文傳遞給我們的力量感。但我還是決定從書里摘錄不同句子與段落讓大家去體會。
(1)“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哪頭牛不耕田?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2)“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床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
(3)“那四樣菜都是蔬菜,家珍做得各不相同,可是吃到下面都是一塊差不多大小的豬肉。起先我沒怎么在意,吃到最后一碗菜,底下又是一塊豬肉。我一愣,隨后我就嘿嘿笑了起來。我明白了家珍的意思……
“家珍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心里對我不滿,臉上不讓我看出來,弄些拐彎抹角的點子來敲打我。”
三、分享整部作品讀后感
我從來沒有如此快地讀完一本書,而這本《活著》卻讓我一拿起便放不下手。一個周末里,我如饑似渴地讀著,從書桌旁挪到沙發上,然后從沙發再轉移到床上,不到兩天時間,我讀完了這本書。
我很慶幸自己能看到這本書,作家余華是我很早知道的作家,可我卻一直沒拜讀過他的作品,那天@臨湖風徐徐道來老師分享名著精彩片段,他選擇的是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自從閱讀了那篇分享后,我開始坐不住了,我不喜歡苦難,可是我又不得不直視,我發現了福貴身上潛藏的一點點“阿Q”影子,我從魯迅又轉到余華的視角,我要珍惜這部作品給予我的啟發。
余華在《活著》里塑造的主人公福貴的時代,有些是我聽父母講家族成員史時反映的背景,我清晰記得父母探親假時,帶著幼年的我回老家探親,我直到今天才讀懂了雙目失明的奶奶久盼愛子一家回鄉時的心情,想到我們離開時,她老人家不舍的眼淚與反復撫摸著我臉蛋的干瘦的雙手,聽到父親在大學校里被饑餓折磨而浮腫的故事,聽到家族里的人因參加戰爭后出家與死亡的故事,我還模糊記得幼年時聽路過的行人手指哪張大*字*報的字更漂亮的情景……感激余華幫我補上了從我爺爺輩出生始至我幼年期的一段真實歷史。
回到《活著》這部作品里,余華說得對,“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而幸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
這么說,我們眼里福貴的苦難其實在福貴本人眼里并不全是吧,因為他享受過祖宗留下的財產,他做過有錢人,他有百依百順的妻子家珍,他兒女雙全過,他有過孫子。他的世界里曾因擁有過他們而富有意義,可是,這些親人們又一個個地突然消失了,是他們先他而死了。
這部作品敘述得很緊湊,所以讓我們感覺,福貴在不斷地與活人告別,對于活得更久一點來說,他是僥幸的,他僥幸戰爭沒有被打死,他僥幸龍二成了自己的替死鬼,他僥幸自己在活著的時候終于靠勞動所得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頭牛。這算是給老爹交代了,也成全了孫子的心愿。因為徐家雖敗光在他這個闊少爺手里,可是他通過積極跟上時代的步伐,靠著自己的勞動又實現了家族從零、從一只雞又變成一頭牛的“發跡史”。只是,徐家只剩下了叫“福貴”的人與老牛。余華的故事結束了。
可是情況并不如此,想到福貴的余生也許就只能這樣“活著”,直至衰老死亡……他將要由家族以外的人去埋葬他,這樣就理解了他為何在能活得更久這點上是“慶幸”的。想到每個家族里與身邊的人也會面臨著類似經歷的時候,便覺得是福貴的經歷觸發了大家的共鳴,他也因此成為一個越發令人同情與心酸的人物。
書中的主人公福貴向第一人稱的“我”合盤托出自己的經歷,他清楚而精彩地講述著自己,從他家爺爺輩留下二百多畝地開始,父子倆一起敗家,直到把家業連房子全部敗光,故事以國家變化為大背景,以自家人物一個個死去為記錄,直到最后一家人里只剩下了自己一個人。
福貴活得似乎有點缺心眼,不喜不悲,有時候很麻木,他不得不為自己曾經的不爭氣,為自己的長不大與不成熟買單。他熱衷嫖娼,把女人當畜牲;他熱衷賭博,卻被下了老千;他不孝順老爹,把爹氣死了。可他分明知道自己最愛老婆家珍;他又是護財的,他想通過賭博賺回老爹曾敗掉的一百多畝地;他又是明白為父的責任的,看他對兒子的教育就知道。
福貴在解放后才有了知覺,知覺龍二與沈先生兩個“大老千”在賭桌上沒少設騙局欺負自己,可俗話說“一山更比一山高”“長江后浪推前浪”老千對老千,就看誰的出手快。結果更年輕的龍二勝了賭局,黑遇到了更黑的,沈先生出局。
這讀來一切令人心情起伏跌宕的片段,讓人對福貴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他被稱為敗家子簡直當仁不讓了,當我們絕望到要拋棄福貴的時候,又好奇他為什么是家族里最后存活的人。一切因為他蘇醒了,雖然他醒得有點慢,但“浪子回頭金不換”。
書中設計了一些細節描寫來表現他“蘇醒”,比如:福貴和他爹一樣,愿賭服輸,這一點可側面反映他們算是有誠信的地主;自從福貴爹死后,福貴就長久坐在茅屋前發呆;長根是福貴家以前的雇工,自從福貴敗了家后,成了居無定所的叫花子,但他依然回來幾次看了福貴,這說明長根還是念著福貴家人曾對他的好,也因此讓福貴心生哪怕再窮,也要為長根養老的善念;王喜是福貴家以前的佃農,在人民公社期間有意把福貴兒子有慶養的羊放在最后吃,他還因同情福貴的破落,在死前交代家人把自己的綢衣留給福貴以后穿,這也算是知恩圖報了;家珍在娘家生下福貴的兒子半年后又回到福貴身邊過窮日子,福貴也真正心疼起自己的女人;因生活貧窮,鳳霞無奈被送出后逃回家,福貴決定即使家人都餓死也不會再放開女兒;兒子有慶死后,福貴怕家珍傷心,于是刻意瞞著家人獨自傷心地埋了兒子;福貴體貼女婿獨自帶著孫子的艱辛,主動要求自己承擔照顧孫子的責任;面對春生前來向自己告別決定一死,福貴與家珍原諒了他并鼓勵他一定要堅強活著……
“福貴”是一個人與一頭牛的名字,是人與畜牲在作品里的巧妙設計,是作品里虛實結合的安排。也可能是真實的存在。可我看到了現實中的人—福貴通過這頭踏實勞作的牛在洗心革面。總之,勞動者是光榮的,只有勞動才會得到“福貴”。余華用他比較隱晦的擬人化手法寫了勤勞耕田與陪伴報恩老福貴的這頭牛。
因為在福貴的心里,他永遠記得老爹的一句話“從前,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只小雞,雞養大后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了羊,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雖然“此牛”非徐老爹所指的“彼牛”,但仔細想想,家業不就是這么一點點積攢起來的么。
還有,福貴的老婆—家珍也在側面烘托著福貴,家珍看起來是一個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有錢人家女兒,她以一種難等可貴的忍讓與寬宏大量謙讓著福貴,她的謙卑是心甘情愿的,是不出聲的但卻不傻的,她明明有自己的思想與看法,可她就是要在眾人面前給丈夫面子,當然面對福貴同樣如此。她有反抗但用了含蓄方式,這給人傳遞的是一股不可思議的堅韌力量。
但她的啟發也是像福貴的老爹一樣,這在危機來臨前非常管用,對于敗家是晚了,可對于救贖福貴的靈魂卻剛剛好。沒有如此深刻的教訓就沒有福貴的蘇醒。
特別是作者設計了家珍雖身體奄奄一息,卻十分頑強地陪伴在福貴身邊,這種堅定的等待與耐心是千百年里母性最好的詮釋吧,對待丈夫,妻子充當著多重角色。我被這個堅強的米店老板女兒一顆金子般的心所打動。她毫不動搖地守在福貴跟前,她的存在,她對整個家族的堅守具有重要的意義。她沒有耍自己的有錢人家小姐脾氣,而是選擇繼續陪伴福貴,這順受令人覺得窩囊,可是誰又會否認,除了封建社會的背景,這種女性力量的震撼與感染力?!如果說《活著》的力量通過福貴表現,我從家珍身上感受到了更多。
“ ’活著’是充滿力量的一個詞,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吶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余華
分享完畢。歡迎筆友們指正!
四、附《活著》人物關系
我—書中主人公,在鄉村收集民間歌謠的人。
福貴—講故事的人。
福貴老爹—福貴敗完家產后死于村口糞缸處。
福貴之母—病死于福貴去城里為母親請郎中被抓壯丁后的3個月。
家珍—福貴老婆,城里米店老板之女。一個堅韌不拔的軟骨病患者。女兒鳳霞死后3個月,家珍去世。
鳳霞—福貴之女,在福貴被抓壯丁后大病一場導致聾啞。最后生兒子苦根大出血而死,壽命在30年左右。
有慶—福貴之子,死于給縣長春生媳婦生產時輸血過多。活到13歲。
二喜—鳳霞丈夫,死于工作時在裝運現場被水泥板夾死。
苦根—二喜與鳳霞之子,死于福貴煮了很多豆子獨自留他在家,吃豆子脹死。活了7年。
龍二—賭徒,設計出老千讓福貴賠上了一切家底,解放后不服政策而抵制被判處刑。
春生—福貴戰場上一起的兄弟,后成了縣長。文—革—期間被挨整自殺。
王喜—福貴家以前的佃農。他同情福貴,在死前交代家人把自己的綢衣留給了福貴,算是很知道報恩的人。
長根—福貴家以前的雇工。自從福貴敗了家后,成了居無定所的叫花子。
老全—跟福貴在一起的老兵。
隊長—算是在文革中栽進紅衛兵小將手里了。吃了三天拳腳。
沈先生—賭博者,書中描述到60歲。
牛—苦根死后第二年,福貴從屠夫刀下救出命來的一頭老牛。
聲明:圖片來自電影《活著》,但看完改編的電影后,因缺少重要角色牛,而削弱了原著中表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