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混沌研習社APP
講師:李善友
一、認知革命(一)
1、斯坦福聽課:商學院——現象層;科學、哲學——底層
2、WHY尋找創業和創新的底層基石?
好公司和差公司的差距;創業和創新是否有底層規律的;歷史長河會發現些什么
3、我們在聽什么樣的課?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聽課?
兩堂創新課:非連續性(無用);顛覆式創新(有用)
兩個基石假設:
不連續性是現象世界的本質;
人類只能生存于連續性假設讓;
連續性假設一量建立,難以自我突破;
創新——橋接連接性,本體的組合進化;
哲學工具:第一性原理、公理化思維,假設演譯法
來源:四本書+生物學思想發展的歷史+東岳學習坊
二、連續性假設——認知革命
1、現象世界是不連續的
2、人類只能自下而上在連續性上
古往今來,人類建立在連續性假設之上。王東岳“我們不是生活在客觀世界里,我們是生活在思想家為我們建造的思想通道里。”
人類的認知革命:
本質——尋求構建更能保證連續性,確定性的因果根基。
人類簡史——虛構的故事;幾乎所有所謂的獨立存在的客觀事物,都建立在虎構的故事之上。
不是亂扯蛋的虛構。是西方哲學的假設,背后規律、底層認知。
虎構的故事成了因果的根基:文學、金錢、公司......
因——果:虛構的故事。
國富論中有說:“經濟成長,源于虛構的故事”
利潤——投資——再生產——經濟成長,是我們對未來的向往,未來的錢我今天花了。
進步論:建構了人所面向未來的連續性思維基礎上。
經濟成長的背后——未來更美好(虛構的故事),把現在和未來建立了連續性根基。
虛構的故事:現象背后的規律、把時間上的現象,找到了連續性的基礎。
三 、連續性假設——科學革命
中國鄭和1405年7次下西洋,300船,3萬人;西歐哥倫布1492年,3條船,120人,發現新大陸。
1775年全球經濟總量,亞洲占80%,中國占大部分。;1950年,西歐全球經濟總量50%,中國5%
以上兩件事表明,中國不缺科技,缺的是西方的虛構故事體系;即最革命性的,科學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前現代社會:微言大義;虛構故事建立在因果律上。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牛頓科學引入數學;可預測可證偽的因果律。如從天王星到海王星,是先計算出軌跡,再發現的行星。
科學成為宗教——思維方式改變
物理定律成為一切事物的根基;
科學方法論:
初始條件+牛頓定律——未來的狀態
牛頓定律預測未來狀態
牛頓定律解釋初始條件
牛頓世界觀:機械論、決定論、因果律、連續性、確定性、可預測;——不僅帶來了科學技術更是科學的思維方式。
牛頓力學——虛構的故事/認知假設,建構工業時代人們思維的;連續性根基,讓思維發生改變。
四、思維的遮蔽性
現象世界不連續;
人類只能自下而上在連續性假設上
但連續性假設一旦建立,無法自我突破。
在主體間虛構的故事,認知體系中如何判斷哪個信念是真理?
世界觀:科學、科學哲學
提高哲學修養、科學修養;
什么是真理?
標準一,真理符合論;
把信念與現實做比較。BUT,客觀現實離不開主觀信念。
如:視覺是主觀感知系統;真正的客觀世界里是波長,沒有顏色。所以是一種扭曲真實。
只能紅色比較紅色,這是信念;不能紅色比較光源,這是現實。
康德不可知論:只能看見對象,不能看見客體;實踐不能檢驗真理。
標準二,真理連貫論。
主體間虛構的故事。我相信,你也相信;
群體反映是整體觀念錯了,還無法感知。
自己看自己永遠都是對的;自己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
非連續性不能直接跨越文化的遮蔽性,創新者的窘境。(王東岳,克里斯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