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明下什么是逆境。逆境的逆字,可以參考“逆流而上”的逆。逆流而上,是以一種不符合眼前形勢的方式運動,例如爬山。既然不符合當前形勢,那為什么還要堅持呢,可能是想要達成一個更高的目標,例如想看看山后的風景。
有人說“越是在逆境中,越是要野蠻生長”,但我看到這句帶著濃濃雞湯味的文字時卻總感覺哪里不對勁,思索半天,終有點收獲。
如果說逆境像爬山,爬到山頂以后肯定就能看到山后的風景,那逆境本身就不怎么可怕--因為路徑是已知的,你能避開失敗,而這所謂的逆境,只不過就是通往終點途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這種先知光環賜予你力量讓你能淡然面對種種打擊。
不過如果路徑并不可知呢?你一直在爬山,卻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爬到山頂,也不知道腳下這條崎嶇或布滿荊棘的路是否可以到達山頂,甚至不知道到達山頂后能看到什么樣的景色……身邊的朋友親人開始勸你回頭,知己和導師也暗示,失去了先知光環的你甚至開始懷疑山后是否真的有好風景,懷疑這風景是否值得“眾叛親離”時,你是否還能繼續經歷這段逆境呢?
我自己的結論是我并不會繼續,我沒法固執的去選擇“野蠻生長”。
差別在哪呢?先知光環。
叫做先知光環其實并不完全合適。人非生而知之者,至少我不是,我身邊暫時也沒有--不過,先天地而知的人可能沒有(那不就是神嘛),但先你我而知的人卻大有人在。讓我們起先想象時歡呼雀躍而逆境中卻猶豫不決的“山后風景”,在這些先知們眼中,可能只不過就是句“Just do it!”或者“No zuo no die!”罷了。
差距在哪?經歷和眼光。
當我們還很孱弱時,只能站在平地上看看遠處的風景--當然美景對大部分的我們只是個奢望,我們需要邁開孱弱而又堅決的腿,冒個小小的險,爬上一座努力一些就能到達的山丘頂,收獲與平地所不同的景色。當我們下山后,我們就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先知,因為有好些人一輩子就在平地上。
然后我們發現了比山丘高一點的山頭,后面可能有更好的風景。雖然山高稍稍超出我們的腿力,但使出吃奶的力氣后也能到達。我們也可能遇上一定的危險但不至于致命,又或者到山頂后才發現其實風景一般--但不論如何,我們都比別人更“先知”了。
我們就應該這樣,不斷從攀登中積累經驗,但是,一味的強調“野蠻成長”并不是什么好事。沒有足夠先知光環的我們無所畏懼的去挑戰高山,遭遇逆境后又不肯變通,非要“野蠻生長”,很可能其實是費力不討好,甚至殞命深山被掃進無名的歷史中吃灰吧?
所以,逆境需要有,野蠻成長需要有,但要講究量力而行,講究安全可控,講究迭代積累。不斷升級自己的先知光環,將逆境變為成功途中的小插曲,而非一味追求野蠻生長,才是個人成長的正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