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4日,新疆烏魯木齊博物館,參觀小河公主、樓蘭美女。
這就是小河公主。女尸身長 158 厘米,額頭有點窄,顴骨有點高,眼窩往里凹的比較深,連眼睫毛都很分明,鼻梁尖而小巧,嘴唇緊閉。灰棕色頭發自然中分,長至頸肩部。頭發表面似用膠狀物涂抹過,一縷縷粘結在一起。
這就是1980年穆舜英發掘出的一具女性干尸,史稱“樓蘭美女”。是迄今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距今約有三千八百年的歷史。
科學測定該女子死時為四十五歲左右,生前身高1.55米,現重10.1千克,血型為O型,出土時她仰臥在一座典型風蝕沙質土臺中,墓穴頂部覆蓋樹枝、蘆葦、側置羊角、草簍等。古尸身著粗質毛織物和羊皮,足蹬粗線縫制的毛皮靴。發長一尺有余,呈黃棕色,卷壓在尖頂氈帽內,帽插數支翎,膚色紅褐色富有彈性,眼大窩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翹,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征。
樓蘭古城
樓蘭,西域古國名,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于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
樓蘭國的遠古歷史至今尚不清楚。樓蘭名稱最早見于《史記》。《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轄。
漢武帝(前141年-前87年在位)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并攻劫西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于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后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其后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 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位于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羅布泊
說到樓蘭就不得不說羅布泊。自20世紀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闖入羅布泊,它才逐漸為人所知。從考古推測的時斷時續的歷史再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探險事故,羅布泊—樓蘭一線是個神秘與詭異的地帶。
羅布泊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境東北部,位于塔里木盆地東部,海拔780米,為盆地的最低處。它是盆地最大的一個洼地,曾經是塔里木的積水中心,古代稱泑澤、鹽澤、蒲昌海等,敦煌、哈密、鄯善、吐魯番、庫爾勒、若羌都處于羅布泊周邊地區。蒙古語 羅布淖爾(Lop Nor)即羅布泊,意為“多水匯入之湖”。
古代發源于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的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和米蘭河等在此匯集,也有來自從東南流入的祁連山冰川融水疏勒河的補給,曾為中國第二大咸水湖。公元330年以前羅布泊湖水較多,據史書記載,在4世紀時水面超過兩萬平方公里;此后湖水減少,以致缺水干旱,樓蘭城最終成為廢墟。
1921年后塔里木河東流,湖水又有增加,民國時期1941年測量時湖水面積達3,100平方公里。1962年湖水減少到660平方公里,由于塔里木河兩岸人口突然增多,不斷向塔里木河要水,使300多公里的河道干涸,導致羅布泊于1970年以后水體整體消失,1972年最終完全干涸。現僅為大片鹽殼。
自20世紀80年代美國公布已干涸的羅布泊“大耳朵”衛星照片以來,“大耳朵”被認為是羅布泊東湖的干涸湖盆。在“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險之路”科學考察中,研究人員發現了羅布泊東湖連續向西延伸的湖岸線,由此測算出羅布泊古湖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
塔克拉瑪干沙漠
在維吾爾族語中,塔克拉瑪干是“走進去出不來”之意。它僅次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
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面積33.76萬平方公里,和蘇、浙、皖三省總面積相等,北近天山,南望昆侖。在這片廣袤漠地上,無草無木,無舍無房,只有望無盡頭的沙丘和層疊不窮的沙山,夏季氣溫高達71℃,又稱“死亡之海”。樓蘭古城就在大沙漠的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