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專欄15-3《如何成為一個高度自我覺察的人》讀后反思
一、筆記
(一)Meditation冥想,Med在英文中是“中間”的意思,比如Middle。這個詞源來自于巴利文vipassana,意思是“為觀察某事而深入其中”。常見的冥想有:
“專注冥想”——培養專注力;
“慈悲冥想”——產生同理心;
“正念冥想”——消除情緒困擾。
(二)練習冥想可以提升大腦的功能,甚至是腦的結構。 冥想至少對大腦有3方面的積極作用:
1.冥想讓你更聰明
專注、記憶和學習是需要神經細胞高度配合才能完成的復雜動作,冥想則是這些動作的訓練。比如在“專注冥想”里,需要你持續地專注自己的呼吸;在“正念冥想”中,則需要你不斷把注意力在身體不同部位轉移——這和狙擊手注視目標、小孩子視覺追蹤卡一樣,都是特別好的專注力訓練。
冥想能顯著提高神經系統的協調性,大腦血流量增加,這讓你變得更加聰明。中午的時候做20分鐘冥想,相當于2小時的睡眠效果。
2.冥想讓你很平和
所有的冥想中,都有“放空”、“靜心”的需求——如果走神了或有情緒,不要自責,只需要看著他,情緒就會慢慢消失。當你在看情緒,你就已經不陷入情緒中間了。高人們并不是沒有情緒,只是他們從情緒里面跳出來的速度比你快得多。
3.冥想可以讓你更快樂
冥想會增加左前額葉的活動性,減少右前額葉的活動性。右側前額葉代表負面情緒,左側代表快樂情緒。抑郁癥的人右側前額葉發達,冥想的人會有更多快樂體驗。禪修里面叫做禪悅,積極心理學叫做積極情緒。
(三)“正念冥想”叫做Mindfulness Meditation。正念簡單來說,就是“ 不加判斷地觀察當下的自己 ”。動作是 觀察 ,對象是 當下的自己 ,要求是 不加判斷 , 沒分別心 。聽上去簡單,做起來很難。
1、最簡單的是從觀呼吸開始:
呼氣的時候,意識到自己在呼氣,吸氣的時候,意識到自己在吸氣;
呼吸變大的時候,意識到自己呼吸變大;呼吸變小的時候,意識到自己的呼吸變小;
……
如果走神了,就意識到自己走神了。然后不要批評,盡快拉回來就是。
讓呼吸綿長,一次呼吸15秒左右。
如果呼吸長不了怎么辦?意識到自己長不了,然后拉回來就是。
所有的邏輯就是一個——不加判斷地觀察當下的自己。不加判斷,所以沒有情緒。
2、進度: 一開始千萬不要長,每天一次,每次關注三次呼吸就夠了。時間最好是早上,如果能在同一個地方最好。你可以放在三件事的前面。當你習慣了每天做三次,并且開始覺得不太夠的時候,再逐漸把時間增加到2分鐘、5分鐘、10分鐘、20分鐘。一旦發現堅持不下來,就維持原來進度。
在有重大情緒來臨時,面臨重大挑戰前,可以做1分鐘正念冥想。
3、坐姿: 一開始不需要盤腿、也不需要什么專門的坐墊,找到一個硬點的椅子坐好,雙腳平放。背要立直,否則很容易睡過去。
4、輔助工具: 如果需要一些指導語或者背景音樂,也可以使用一些輔助的APP,比如Calm,Mindspace,或者關注“輕松冥想”等公號。
(四)正念冥想相關資料:
《正念的奇跡》 作者:一行禪師
這是系統討論正念的一本書,梁文道的修煉啟蒙。如果懶得讀,可以上網找到樊登老師的免費解讀視頻。
《冥想5分鐘,等于熟睡一小時》 作者:里克.漢森 、理查德?蒙迪思
這是一本完全被中國出版界標題黨毀掉的書。其實是冥想教練和神經科學家聯手寫的科普+入門書。原書名叫做《佛陀的大腦——關于幸福、愛與智慧的實證神經科學》;體會下臺灣同行的譯名《像佛陀一樣快樂》。
《內觀》 作者:威廉.哈特
葛印卡老師是全球推廣內觀冥想的第一人,他的課程遍布全球并完全公益免費。這本書是他的理論梗概。
TED演講《論幸福》
Matthieu Richard 和尚的TED演講,搜索可看。
APP推薦:
Headspace 免費冥想10節入門課,界面很可愛。不過英文無字幕。
Pause 挺有趣的禪定游戲,用手指能玩。
二、精進
正念:輕冥想1分鐘
最近放假做得少,工作的時候每天都有做,跟著張德芬的引導做比較容易。
三、聯想
冥想是我去年開始練習的項目之一,非常有用。有一次坐地鐵我和自己玩了一個游戲,看看自己不思考持續多少時間,結果一秒鐘都做不到,然后我開始專注呼吸簡單冥想,可以保持至少一分鐘的不思考,如果我想,還可以更久。不過我第一次發現冥想對我確實很有效果,幫助清理一些不必要的胡思亂想,有效緩解壓力。目前我的習慣是在喜馬拉雅聽冥想,中午聽李欣頻十分鐘,晚上睡前聽張德芬二十分鐘,配合瑜伽之類的,能緩解平時的工作壓力。
四、行動
1、繼續跟著引導做冥想。
2、看ted《論幸福》。
3、入門看看《正念的奇跡》或《冥想5分鐘,等于熟睡1小時》。起碼看看目錄和書評。
五、思考
1、冥想的種類分這么多種,除了文中提到的,還有哪些?
2、冥想和催眠有什么關聯?
3、冥想容易睡著怎么辦?
4、冥想適合什么時間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