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壓倒了王自如,但世界濤聲依舊
王自如,從最早優酷上的techmessager,刷信用卡買手機做手機測評視頻,到現在創業公司zealer的CEO。羅永浩,從最早的英語老師到現在錘子科技的CEO。兩個人在優酷上大戰三個小時,基本可以確定羅永浩壓倒了王自如。
但這個結論只是從場面效果中得出的。在這場辯論開始之前,或者說在我們看這個視頻之前,我們期待從中看到什么?Zealer作為一家手機評測機構,在評測錘子科技出品的Smartisan 1的時候究竟有沒有“做手腳”,評測本身是否客觀,以及錘子手機是情懷還是卷餅,這些基本問題的答案是我們想知道的。但看完視頻,我并不覺得這些問題得到了解答。
除了再次證明了老羅強大的辯論技巧以及即興演講能力,和王自如在錄制中的魅力遠大于現場這些已經被證明了很多次的結論之外,三小時的優酷論戰之后,世界濤聲依舊。錘子T1手機在人們心中的評價并未翻盤,擁躉依然覺得這是一款值得付出3000大洋的情懷大作,批評者依然認為這是一款噱頭大過實際的情懷卷餅。其實對zealer也是一樣,粉絲會覺得羅永浩像流氓一樣欺負王自如,zealer雖敗猶榮;對其一貫看不慣的會覺得,收了黑錢,“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也就是說,看這個視頻并在網絡中做出了評價的人在看視頻前就已經有了立場,而且其立場并未因這次辯論而改變。覺得錘子爛的人依然覺得錘子爛,覺得zealer黑的人依然覺得zealer黑。最多不過,優酷提供了一個平臺,給兩種立場的網友,一個抱團打架的地方。
其實王自如和羅永浩討論的那些易碎程度、海綿隔熱、拍照角度差異、屏幕差異和排線被擊穿等問題是這些彈幕背后的粉絲們并不關心的。除了最后關于“接受了4家手機廠商投資是不是有損客觀”和“收了錢的評測咨詢報告上為什么不提這些缺陷”這些有關立場和站隊的話題之外,在3個多小時中絕大多數的時間里,兩方陣營的彈幕并不和這次討論的具體問題相關。
即使是在知乎這樣平均素質稍高的網絡社區,大家的評論更多也是世界觀的對抗,是語氣平和的站隊。只有極少數的網友、各大門戶網站和評論網站上的小編的文章是在討論錘子手機本身,是在討論二者的利益博弈,是在討論這次事件帶來的影響。
也就是說,兩個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坐在一起,互掐了三個多小時,竟然只有極少的人,在關心利益二字。
下圖是一個對四大社區評論內容的簡單統計。分別是優酷、知乎、網易和百度貼吧里網友意見的一個分布:
可見,只有極少數網友的關注點在雙方的利益得失上。而我們關注的對象不是兩個學者互相對峙,而是兩個企業的對峙。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網友在評論時并不選擇先跳出來看兩個企業希望達到的目的,而是從自我世界觀出發,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無論是王自如一方的支持者還是羅永浩一方的擁躉,都并不需要這樣的一場辯論來驗證自己的立場,這場論戰,最多只是在自己這個立場的群體中更加堅定。
更有趣的是,如前文所述,理論上這場論戰希望闡明的事實:比如什么是正確的、專業評測一款智能手機的技巧和方式;比如接受手機廠商的戰略投資與獨立評測的邊界在哪里,利益相關如何澄清;再比如怎么評價一款智能手機在設計與工藝上的平衡等等,這些問題臺上的辯論這忽略,臺下的觀眾也不關心。由此我得出了一個結論,那些聲稱“從此之后再也不相信Zealer了”的人很多其實從前也沒怎么看過Zealer;那些“本來覺得錘子還挺好的,看來今后不會買了”的人其實原本也沒動過買錘子手機的念頭。同樣,那些因為“有情懷”、“有理想”而崇拜老羅的人仍堅信這是一次理想主義者自證清白的磊落壯舉;而那些痛斥老羅“沒風度”、一路吶喊“自如加油”的人可能真的是覺得這個長得像劉翔、玩過那么多手機還(在錄播狀態下)口才那么好的鄰家大男孩還挺可愛的。
那么這場論戰實際帶來的影響又是如何的呢?下圖是王自如和羅永浩兩個關鍵詞從2014年起到今天為止的百度指數曲線對比圖:
可以看到,羅永浩這個關鍵詞的巔峰有兩個,一個是2014年的發布會,另一個便是這場發生在2014年8月的論戰。而王自如這個關鍵詞在論戰之前百度指數極地,但在2014年8月的這個巔峰之后,迎來了一個整體上揚。也就是說,論戰之前很多并不知道王自如或者zealer的人知道了這個人和公司,并且想了解這個人和公司。從這個角度看,也許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王自如輸了論戰,贏了利益。真的如此嗎?只從百度指數這個角度看夠全面嗎?
實際上,這場帶來的影響對于觀眾并不大,但對于論戰雙方,卻是不小。
對于王自如而言,在論戰后不久,便公開發表視頻表示道歉,并且取下了“獨立,客觀,第三方”的牌子。從榮耀6到一加1的評測視頻,Zealer視頻更新停止了足足40天,而這段時間足以評測至少5部手機。在一加手機的測評中,我們也看到王自如相比之前疲態盡顯,視頻中也沒有了Zealer同事之間的玩笑和花絮,而是嚴肅地標上了自己的四個戰略投資方。同時消失的還有王自如的“測評2.0”體系,我們發現在約架之后,在Zealer視頻的下方,從前“測評2.0”的各機型數據對比都消失地一干二凈,只留下一堆被堆砌的空洞手機參數。經過2014年11月在央視節目的露面,以及12月份的大規模招聘,到今年,zealer才重新恢復了一周一更的狀態,王自如成為了某地方衛視的一檔創業欄目嘉賓。
而對于老羅而言,雖然自己表示第一年T1手機25萬的銷售量比較滿意,但對比同樣才起步的“一加”手機一年150萬的銷量和紅米note2手機12小時80萬銷量,很難說老羅沒有壓力。通過這次約架,老羅這一年的個人作風也發生了反轉性的變化,他將自己的微博認證從老羅改為錘子CEO。羅永浩解釋道,老羅是一個品牌,而錘子CEO則是一個企業的領導人,需要為企業的600余名員工負責。老羅在最后一次《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創業故事》演講中,表明了自己痛定思痛的態度,他表示作為一個嚴肅的企業負責人不會再口無遮攔,其個人微博也交給了公司團隊管理,業界不由感嘆不羈的老羅也變老實了,王自如也變得更加成熟。
在此,我的觀點是,這一次論戰,除了積累直播經驗的優酷和雙方口中的最高標準蘋果公司,沒有贏家。兩個人,以及其背后的企業,都為這次論戰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一個評測企業大幅度喪失了公信力,一個企業最高層被認為是瘋子和流氓,這都是不能接受的損失。
總結起來,兩個企業的創始人進行論戰,卻無人問津他們為什么要出來論戰,論戰的利益得失是什么,后續影響是什么。人們忙著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對于兩個企業而言,本以為是一場零和博弈,你死我活,結果兩個都遭受重創,零和變成了負和。
這個總結說明了什么?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但結合前文所述,再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這場論戰之后再看視頻的人,有幾個人會看完?頂多看半個小時。從這個角度看,對于要通過互聯網來做輿論影響而言,邏輯并不重要,事實也并不重要,什么重要,這需要我們自己思考。
最后從這次論戰出發,我談一下我對其他一些問題的看法。
錘子T1手機從現在看來,即使最客氣的說,也不是一款成功的產品。說好的絕不降價最后還是降價了也可以認為是吃相不好看。王自如從最初童心的techmessager到充滿熱情的zealer到現在以活下去為最高優先級的zealer。其實兩個企業最初都的確有情懷,但都一定程度上敗給了現實的殘酷。一個企業有情懷當然好,但這是理想,需要現實做支撐。情懷沒有實力做支撐,無非就是個卷餅,國產游戲也是如此。我們可以理解國產企業起步晚,水平有限,但不能接受你用其他國際大企業旗艦的價格賣給我們國際企業低端產品線水平的產品。
企業可以有情懷,但產品沒有情懷可言。
從這個角度說,那些說評測機構就不應該拿人投資的人也是屁股決定腦袋,只要情懷不要現實的。評測二字,評這個字很難客觀公正第三方,但測卻可以,我們看一個評測機構的評測,也都是評、測分開,測,要測得公正客觀,評,可以評出自己的風格特點。但決不能評也是主觀,測也是主觀。如果能做到測得客觀,我覺得大多數人并不在乎你拿不拿錢,理性的人都明白,創業者背后是數十個,甚至數百個兄弟要吃飯。
其實,我們的網絡輿論,也遠沒有到一個客觀公正第三方的程度。絕大多數網友的評論,也離透過事件看本質差得遠,但這確實一個理想的網絡社會應該達到的程度。
而一次網絡大事件的影響時間是很有限的,其影響力也是有限的,下圖是2014年起“羅永浩舌戰王自如”關鍵詞的百度指數:
一年過去了,濤聲依舊。
評論,是要克制自己感情的;追求理想,是要認清楚現實并不理想的。
最后留下一個我并沒有想清楚的問題,為什么一個好的網絡社會應該和諧?為什么我們評論事件要理性客觀,而不能率性而為?究竟什么稱得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