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被電影《我不是藥神》刷屏了,無論是它上映三天十三億票房,還是折射出的現(xiàn)實問題,包括演員的演技,都成為網(wǎng)絡爆點。
這部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火爆一方面由于自身確實出色,另一方面也是國內(nèi)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缺失。這部電影扣住了一個命門:病。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必須經(jīng)歷的,無人例外。生、老、死,人都不能左右,但病,卻相對有更多干預空間。
(以下涉及劇透,介意者繞道)
01情節(jié):傳統(tǒng)而精彩
患慢粒白血病的患者需要服用一種國外研制的藥物,四萬一瓶的格列寧。而具有同樣功效的印度仿制藥卻便宜很多。有途徑去印度“進口”仿制藥的程勇成了無力負擔天價藥的患者們最后的指望。
開始程勇為了賺錢,將五百元采購來的藥以三千元賣給患者,賺取利潤為老父治病。這個過程中患者呂受益、黃毛、劉牧師,以及患兒母親劉思慧紛紛加入其中。幾個人一度有過快樂時光,但當賺錢足夠父親治病以及改善生活之后,出于對被抓的恐懼,程勇解散了這個五人的小團體,將買藥途徑轉(zhuǎn)給了假藥販子張長林。
一年之后,已經(jīng)成為紡織廠老板的程勇因為呂受益的自殺受到極大震動,召集了原班人馬重操舊業(yè),以出廠價500元賣給患者,成為患者心中的“藥神”。
賣仿制藥終歸是違法的,最終程勇被判五年,三年出獄,格列寧被納入醫(yī)保范疇。
影片情節(jié)比較傳統(tǒng),拍攝手法上也很典型,有點初高中語文課分析課文的感覺:下雨的天表達主人公悲憤的心情;學狗叫和狗的特寫預示人物(黃毛)的忠犬屬性等等,但這些情節(jié)和拍攝手法依然打動人心,就是一個你知道結(jié)局的故事,但看了還是會特別震撼。
正如人的已知結(jié)局都是死亡,但人生依然精彩一樣。
02人物:每個人都是多面的
電影拍攝的很克制,任何情緒都點到即止,很多觀影患者的評論也對電影沒有過度渲染患者的傷痛贊許有加。但電影還是令人飆淚,那些扎心了的言語、情節(jié)由人物精準地傳達出來。
患者呂受益,從最開始自己想要便宜藥到幫助程勇賣藥賺錢,無奈、心酸,又善良。開始為了孩子不想死,而最終還是為了孩子和妻子選擇了自殺。這個心路歷程多少大病患者都有,家人既是活下去的動力,也是結(jié)束生命的原因。當自知無力給你幸福,只能成為你的拖累,最深沉的愛莫過于離開。
但呂受益跟妻子并不是無可指摘,程勇想要散伙的時候那句“我又不是白血病人”雖然冷血,卻也是事實。程勇確實沒有義務幫人幫到底,呂受益因為程勇不繼續(xù)賣藥而吃不起藥物導致最終的死亡,這筆賬不能算在程勇身上。呂受益死前,妻子跪地求程勇,呂受益死后,程勇給呂受益妻子錢,被妻子冷冷拒絕,讓程勇走。這里面不能說一點道德綁架的成分沒有:你是幫了我,但你必須幫我到底。
呂受益的痛苦是明顯的,對生活的眷戀,對孩子的不舍,對妻子的愧疚,清創(chuàng)時的慘叫,都是人前能看見的。
相比之下,黃毛卻是隱忍的,看不見的。
這個不愿意連累家里人的農(nóng)村孩子倔強的令人心疼。沒人知道他的家庭住址,姓字名誰,只因為那一頭雜亂的黃頭發(fā)而被人叫做“黃毛”。得知得了病就離開老家,再也沒回去,家里人都以為他早死了,與呂受益小心翼翼地戴著口罩相比,黃毛從來不戴。從外觀上看不出黃毛是一個病人。
電影里幾個細節(jié)體現(xiàn)黃毛的性格:程勇跟人稍有沖突的時候,黃毛的手握緊了啤酒瓶子;跟賣假藥的張長林沖突,黃毛第一個沖了上去。這個二十歲的孩子跟人打架時眼里是不要命的兇狠,挑逗警察時輕蔑的眼神,在陌生人面前疏離冷漠,卻在幫助他的程勇面前化為了靦腆羞澀,在呂受益死后獨自一人坐在臺階上吃著呂受益經(jīng)常讓人吃的橘子哭泣。最終也為程勇引開警察車禍而死。
沒人知道黃毛背后的痛苦,但在黃毛剪了一頭黃毛,清爽地準備回家卻身死他鄉(xiāng),程勇拿著黃毛的遺物,對著那張買好了卻再也用不到的火車票哭泣的時候,戳中了觀眾的淚點。
劉牧師是一個最具喜劇色彩的形象。作為信奉上帝的牧師,也是病人,他在精神上用上帝安慰患者,也在程勇的勸說(慫恿)下?lián)J買藥的聯(lián)系人。這樣一個滿口“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的老頭,會在賣假藥的現(xiàn)場沖上臺拿起話筒揭露真相,也會跟著程勇一幫人進夜店。
夜店舞女思慧,周一圍飾演的警察曹斌,都可圈可點。他們每一個都很普通,都很平凡,但就是這樣一群普通的、平凡的人,做了不普通的、不平凡的事。
特別提一下張長林這個角色。如果說電影有反派,除了藥廠代表,應該就是賣假藥的張長林了。利欲熏心的他舉報過程勇,拿到了程勇的買藥渠道,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又來找程勇要錢,這一系列行為都是典型的反派行為。但全片的經(jīng)典金句: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就出自這個社會油子之口。拿了程勇的錢,也扛下所有的罪名。審訊室里的張長林不再是一個利欲熏心的反派,更像是一個不在正道的英雄。
03倫理困境的悲?。簺]有人有錯
黑格爾在《美學》里認為,悲劇是不同理想的沖突。因為這個觀點,在著名的古希臘悲劇中,黑格爾喜歡《安提戈涅》更勝于《普羅米修斯》和《俄狄浦斯王》,原因就在于后兩者是由于神出面造成的悲劇,而前者則是每個人理想的沖突造成的。在《安提戈涅》中,每個人都沒有錯,都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行動,最終導致了悲劇。
《我不是藥神》里面的悲劇同樣滿足黑格爾這個悲劇的詮釋,電影中沒有人有錯。
販藥的程勇為了賺錢賣仿制藥,賺錢的同時也拯救了多名患者。而當錢賺夠了全身而退不再涉險賣藥,也無可指摘。
維護法律的警察打擊仿制藥,也是應做之事。
甚至藥廠代表也并沒有什么錯。正版藥的高價在于投入巨大的研發(fā)、實驗、后期觀察的成本,有一句話說的好,印度仿制藥便宜,因為那是第二顆。第一顆藥是十幾億幾十億的成本。如果一味降低價格讓藥廠不賺錢,那么就沒有研制新藥的動力,最終連藥都不會有。
也就是說如果藥降價,可能更多的現(xiàn)在的將來的患者,因為藥廠沒有動力研制新藥而死去;而不降價,會有患者因為吃不起藥而不治而亡。這是一個倫理學的電車難題:如果有一個瘋子將五個人綁在軌道上,一輛電車駛來,你有一個拉桿可以選擇讓電車駛過,也可以選擇讓電車改變軌道,但這個軌道上還有一個人,你怎樣選擇?
用常識的觀點計算,5>1;但如果換一種場景,一個人站在旁邊看見一輛失控的電車,繼續(xù)行駛下去車上五人會死亡,這個人旁邊還有一個胖子,如果這個人把胖子推下去,可以讓電車停下,胖子死亡;這個人要如何選擇呢?
這個時候用5>1的邏輯來說明就會產(chǎn)生一些問題,人命是不能計算和衡量的。
但如果讓人們按照常識、直覺來選擇,在第一種情況人們會選擇拉桿變道到軌道只有一個人,而后一種情況則是什么都不做。
這種常識的選擇的原因在于,沒有人有權力去剝奪另一個人的生命,這是前提,因此在第二種情況下不能把無辜的胖子推下去用胖子的生命來拯救車上的人,因為這個人沒有這樣的權力。但第一種情況,雖然結(jié)果是還是死了一個人,從結(jié)果上看是一樣的,但前提不一樣。因為這個人的生命并不是這個拉桿的人剝奪的。在第一種情況下,是前提設置已經(jīng)是必須有人死亡的條件,可以說這個前提是神或者上帝設定好的,作為不能改變這一前提的人,只能選擇減少死亡的數(shù)量。
在這個觀點之下,在更多的患者以及將來的患者面前,藥廠需要繼續(xù)研制新藥,也要保護藥廠研制新藥的積極性,我們能做的,是在藥廠回本之后的暴利與患者的承受力之間找到平衡。
當然,所謂承受力是非??辗旱?。即使按照電影里的結(jié)局這種藥物納入醫(yī)保,還是有人吃不起。更不用說那些尚不在醫(yī)保范疇內(nèi)的藥。歸根結(jié)底,還是張長林那句話: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04正視現(xiàn)實:勇敢者的行為
法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正視現(xiàn)實永遠需要巨大的勇氣,魔幻愛情小清新誰都能接受,現(xiàn)實卻是最殘酷的。
《我不是藥神》改編自真實事件,但為了過審做了很多工作,更改了事件發(fā)生的年份(提前了十年),表現(xiàn)了辦案警察的糾結(jié),放大了藥廠代表的強硬,結(jié)尾處還列出了政府所做的種種努力,可謂求生欲望非常強烈了。
但不管怎么說,能正視現(xiàn)實,能關注這一群體,關注面對病的人們,本身就是巨大的勇氣,也是這部電影票房勢如破竹的原因。影片中老奶奶那一句,誰家還沒有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得病嗎?讓警察啞口無言,也戳中了熒幕外觀影人的心。
電影的現(xiàn)實主義還體現(xiàn)在對人性持有中立態(tài)度,既不悲觀也不美化。
程勇入獄,無數(shù)患者夾道相送。相比之下,程勇出獄時的處理更令人稱道。電影沒有安排出獄還有好多患者來迎接,而是只有曹斌一個人來接他。不想殘忍地以為那些患者都過世了,曹斌的那句以后不用賣假藥了,格林寧納入醫(yī)保了,點出了原因:在你對別人無用的時候,自然也就沒有那么多人惦記你了。
相當現(xiàn)實。
正是因為這些細節(jié)的處理讓故事顯得更真實,更符合人性,也更具悲劇力量。
只有勇敢者才能正視現(xiàn)實,希望更多國產(chǎn)電影加入勇敢者的行列。
也祝更多的人在殘酷的生活面前,依然能夠微笑相對。
不被生活打敗,就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