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夫的豫西南老家一帶,兒時常聽老輩人傳說,荊紫關的閨女不用相。意指此地盛產美女,若媒婆提親,勿需登門相看,妙齡女郎即貌美如花。
兒時的烙印是頑固的,從此,荊紫關這個地名便深深扎根于村夫心中,夢想著成年后到此地討個美妻去。
荊紫關鎮今隸屬淅川縣,處河南、湖北、陜西三省交界,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距村夫的故鄉百十公里,路遙,兒時看美女的夢難以實現。
高中畢業時,村夫轉攻藝術受挫,失意徬徨時,有鄰村同窗三載女示愛,恰逢村夫豬八戒背個爛箱子,人沒人,貨沒貨,焉能風花雪月?拒之!輟耕之垅上,詩書棄之甚惜,為學以致用,便轉攻研修家史。
偶聞荊紫關南街有本家辛姓者居,欣喜若狂,仲夏吉日,便駕自行車前往陌訪。至時,本家辛炳乾紳士歡迎且款待二三日。
荊紫關南關古門今存,初入,漫步于鋪滿鵝卵石路之五里長街,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兒時夢圓,于古街中極目張望,未見妖嬈者。本家有女,于絲毯廠工作,便尋巷而至,果然女工如云,個個于織機前繡手繪春。由于腦中固化印象,便覺此時已入侵美女國了,心想,若為盜者,隨便攜歸一位,就可幸福終身的了。但阿Q終歸阿Q,終沒勇氣正眼瞧瞧妙齡女郎們,走馬觀花后便溜之大吉。固,至今女郎花容月貌沒留任何印象,兒時荊紫關美妻夢也就隨之破滅。
此后,為生計于鄭州幼兒師范學校窩囊數年,屈辱中竊得鋼琴調律拙技,又于北上廣廠家得以技藝完善。拙技揣身后,足跡遍布黃河兩岸,中原大地。職業的特述屬性,至今目睹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無以數計的美女,患視覺疲勞癥已有年矣,唯兒時荊紫關美女夢難湮。
再此后業務途中,天賜嬌妻,貌美如花,恩愛有加,年許生得丁女丁男,終日里于寒舍中,鋼琴噪音和著美妻呵護聲,闔家幸福并快樂著。荊紫關美女一夢也就隨之淡于腦后。
再再此后淅川業務,經同門師弟李紅雨君中介,有幸結識荊紫關王新、王中二位音樂界同道者,久往,友情交之甚厚。余隨其街井觀之,不乏美女后起之秀者,村夫兒時美女情結夢又被勾起,五味雜陳頓時涌上心頭。但落花流水去也,已擁美妻嬌子無他念,唯欣美賞美者也!
荊紫關的美女們,村夫此生無緣結秦晉,但愿來生攀富貴!
后生有福!后生可畏!愿得荊紫關美女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