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說:“命運是一條無盡的因果鏈條,萬事萬物皆因此而賴以生存,世界本身的發展也遵循著這一準則與因果關系。”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場因果,我們也許可以說,一個人在幼年時的遭遇,會塑造他的性格,而他的性格,又將會影響著他未來的遭遇。
在麥家新作《人生海海》里,小瞎子這個角色的人生軌跡就巧妙地契合了這條因果鏈。小瞎子悲慘的家庭狀況,給了他扭曲的性格。而他性格里的扭曲,又再一次給他的人生帶來了慘痛的悲劇。
前一個人生階段種下的因,就會帶來下一個人生階段的果。知道了何種因,會種下何種果,我們才能收獲更加美好順遂的一生。
一、原則性的欺騙,會摧毀一段婚姻
小瞎子的悲劇人生,可以追溯到父親瞎佬那段騙來的婚姻。其實,“小瞎子”只是一個綽號,他并非真的眼瞎,他的父親瞎佬才是一個真正的瞎子。
瞎佬為了娶到一個漂亮媳婦,使了一招貍貓換太子的下三濫著數。相親時,由瞎佬的弟弟去見女方,進洞房時,也先由弟弟露面。等到洞房花燭夜吹燈的時刻,弟弟和哥哥就在一片漆黑中趁機對換。因為,兄弟二人長得極像,聲音也像,新娘子在洞房時根本沒有察覺出不對勁來。
第二天早上,瞎佬為了蒙混過關,裝模作樣地哭得呼天搶地,謊稱自己的眼睛,在一夜洞房后突然失明了。
而此時還蒙在鼓里的新娘子,不僅陪著丈夫哭,還為給丈夫治病而四處尋醫。可是,當新娘子看到了瞎佬弟弟的那一天,她終于明白了殘忍的真相。這個可憐的女人,為了報復和羞辱丈夫,不惜與其他男人在田野里偷情。
在一天夜里,新娘子逃離了這個欺她瞞她的家,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一個漆黑的夜晚,她將尚在襁褓里的小瞎子,丟在了瞎佬家門口,小瞎子從此成為了一個沒媽的孩子。
其實,這段婚姻的結局,早在瞎佬決定騙婚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
謊言就像一根浮木,早晚會被沖上海岸,而新娘也早晚會識破真相。心存僥幸的瞎佬,以為妻子在生米煮成熟飯后,即使知道自己受騙的真相,也不會離開這個家。但他沒有想到是,婚姻里的欺騙將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當夫妻間的信任被瓦解時,這段婚姻注定走不長遠。
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民國作家張恨水的第一段婚姻,之所以會失敗,就是由于這個原因。
當初,徐家為了撮合張恨水和徐文淑,也使用了掉包計。張恨水在婚前看到的“徐文淑”眉清目秀,端莊可人,可當他掀開了新娘子的紅蓋頭時,卻看到了一張相貌丑陋的臉。在婚后,張恨水仍然對當初的騙局耿耿于懷。即使妻子徐文淑再溫柔賢惠,張恨水也無法對這段婚姻投入心力。
可見,婚姻里容忍不下任何原則性的欺騙。只有當夫妻二人坦誠相待時,才能攜手共度余生。
那么,夫妻應該怎么做才能真正的坦誠相待呢?
01 擁抱自己的缺陷,更容易向他人坦誠
瞎佬之所以會采用騙婚這么惡劣的手法,是因為他對自己的殘疾耿耿于懷,對自己的失明心存自卑。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愿意向伴侶坦誠自己的缺陷,是因為我們自己還不能夠坦然地接受這些缺陷。
可是,人人都有缺陷,就算是嚴重的殘疾,無非也就是一種局限的形式。當我們放下對缺陷的執著時,才能更坦蕩地展露出真實的自己,尋覓到真正的愛情。
作家史鐵生和妻子陳希米都身患殘疾,兩個人加起來也只有一雙好腿,但他們懂得擁抱自己的缺陷,也全心全意包容對方的缺陷,才會在相互扶持中,開始了一段幸福的婚姻。
婚姻里,容得下夫妻二人的缺陷,但容不下原則性的欺騙。
02 在決定共度余生前,請多花時間慢慢了解
在那個時代,小瞎子的母親在結婚前,不能過多接觸新郎,這才釀成了這段荒唐的婚姻。
可是,現在仍然有很多人在尚未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就草草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而這樣的婚姻,最后大多也草草收場。
其中,有些是有意騙婚,有些雖本無意欺瞞,但婚前婚后的巨大反差,卻讓另一方感覺自己受到了欺騙。
曹禺說:“長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長相知。”
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才不會被謊言所欺騙,也不會時刻懷疑對方欺騙了你。當你篤信對方是一個坦誠的人時,才能堅定地長相廝守。
二、母嬰分離時的創傷,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瞎子靠喝羊奶長大,卻成了一只披著羊皮的狼。”
偷窺女生上廁所,對女老師說下流話,在學校干小偷小摸的勾當,所有無恥的事情他都做。
有一次,小瞎子因為偷鉛球的事情,被體育老師狠狠地責罵了。小瞎子心有不甘,第二天就把老師家的兩只老母雞淹死在了糞坑里。老師的奶奶看到了自家死臭的老母雞,忍不住蹲在糞坑旁一直哭,而他卻暗自躲在一旁得意地哈哈大笑。
當小瞎子擁有了一點權力之后,他為了打探上校褲襠里的秘密,就不擇一切手段地揭露上校的隱私,無止盡地將惡意釋放在“上校”身上。當他受到了上校的懲罰時,又為了泄憤,惡意編造了上校和“我”父親之間的曖昧關系。他用謠言,讓“一個力敗氣衰的老頭,一個世事不諳的少年,承受著世間最羞的辱、最沉的重。”
多年以后,小瞎子三餐不濟時,受到了“我”的恩惠與照顧,但他仍然沒有停止對“我”和父親的惡意,也從未對過去的所作所為感到愧疚。
小瞎子的一生秉持著以自我為中心的原則,他對除自己以外的人都表現出了冷酷無情的一面,他為了獲取作惡時的快感,會毫無來由地傷害別人,永遠無法對別人產生感情和惻隱之心。
而他的自我中心主義,其實來源于幼年時期被母親拋棄的經歷。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對于嬰兒來說,母親是最重要的,他對她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感。這樣的背景催生了他對合作的向往……母親像一座橋梁一樣,在嬰兒和社會生活之間產生連接作用。”
而一個幼年時,就徹底喪失了母親的人,他難以從母親身上學到如何與人合作,無法與社會產生聯系,也無法對其他人產生感情。
心理學家曾追蹤調查過一位兩歲半的小女孩。
那位小女孩瑪麗因為患病,不得已要在醫院度過整整一年時間。醫院為瑪麗提供了很好的照顧,但是,為了保證病房內的無菌環境,醫院不允許女孩的母親在旁陪護。
等到一年治療時間結束以后,瑪麗雖然恢復了身體上的健康,但是心理上卻出現了創傷。她喪失了感情需求,不再需要母親的陪伴,拒絕接受親密關系。
當瑪麗慢慢長大后,她依舊難以與別人建立親密關系,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完全漠視其他人的需求。
幼年時,與母親分離的創傷,對她的一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可見,如果母親在孩子幼年時缺席,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自我中心,漠視他人的感受,難以與社會、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系。
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呢?
01 母親要給予孩子愛與陪伴,不僅要真正對孩子感興趣,也要引導孩子對外界產生興趣
在孩子的幼年時期,母親應該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所謂無條件的愛,就是孩子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的愛。當孩子餓了時,細心喂養孩子,當孩子哭泣時,馬上擁抱孩子,當孩子看著你時,對孩子示以微笑。
此外,阿德勒還認為只有當母親真正對孩子感興趣的時候,才能在舉手投足間都給予孩子最體貼的關懷。
如果母親對孩子缺乏興趣,她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可能會忽視孩子的營養、睡眠,反而可能會讓孩子對親密關系產生反感。
母親除了應該發自內心地對孩子感興趣之外,還應該引導孩子對外界產生興趣。在生活中的各種情景里,靈活引導孩子與他人進行合作。比如,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交換玩具玩耍,一起搬運玩具。
02 父親要讓母親感覺到自己被愛,她才能給予孩子愛
有一項實驗表明,母親對婚姻的滿意度,會影響到母親在看護嬰兒時的敏感度,繼而影響到嬰兒的身心健康程度。
簡單來說就是,婚姻更幸福的母親,更能培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當母親在婚姻關系中感受到充足的愛時,她才會更愿意呵護兩人愛情的結晶,對照顧孩子這件事產生興趣和投入努力,讓孩子從中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擁有更加健康的心理。
所以,丈夫要給予妻子足夠的關心與愛護,與妻子共擔辛勞,參與喂奶、換尿布、哄孩子睡覺各個環節。
擁有幸福感的母親,才能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一個健康的種子。
三、扭曲的性格,終將害人害己
小瞎子為了滿足自己的窺私欲,無所不用其極。
從偷看上校上廁所,到有計謀地安排上校洗澡。當小瞎子陰謀得逞時,他看到了一絲不掛的上校,也看到了上校的身軀上并沒有任何短缺的地方。原來,上校竟然真的不是大家口中說所的“太監”,小瞎子病態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但是,與此同時他又發現了上校的另一個秘密——上校的肚皮上刻著一行字,至于是什么字,小瞎子沒有看清楚。
盡管小瞎子知道那是上校不愿透露的秘密,但這不是阻止他一探究竟的理由。對于為達私欲不擇手段的小瞎子而言,他只會考慮自己的需求,不會顧慮別人的感受。
于是,不甘心的小瞎子,等到上校睡死之后,又拿著手電筒去扒拉上校的褲衩。不料,上校突然驚醒。當他看到眼前的情形時,以為小瞎子已經看清了自己身上的那行字。
可那行字是上校的屈辱史,是他不愿面對的過去,是他難以言說的傷口。當他看到小瞎子殘忍地揭開了他的遮羞布后,這個沉著冷靜的男人突然失控了。
為了保住自己難以啟齒的秘密,上校拿起了他精密的手術刀,讓小瞎子從此以后再也無法開口說話,無法動手寫字。
后來,小瞎子在瞎佬的陪同下,輾轉到各大醫院去看病,花光了瞎佬算命賺來的所有錢,但他的斷舌頭和僵尸手卻沒有治好。
一直給別人制造苦難的小瞎子,在那一片血泊中受到了懲罰。
小瞎子扭曲的性格,促使他不斷傷害別人。他明知道那是上校極力隱藏的秘密,但他卻僅僅為了滿足自己病態的好奇心,而一次次將卑劣的手段用在對方身上。
可是,害人終害己。
這種眼里只有自己的人,終究會作繭自縛。他們在一次次傷害別人時,早晚會觸碰到對方的底線。當他們殘忍地戳痛了對方的傷口時,被激怒后的對方也將會把這份痛楚原數奉還。
那么,對于這種因為早期經歷,而產生扭曲性格的人而言,又該如何避免害人害己的結局呢?
01 通過追溯早期的記憶,找到扭曲的根源
《自卑與超越》中寫到:“經研究,人類的記憶是最能顯露個人心靈秘密的……一個人的記憶不是偶然的,因為,個體的記憶通常記載著他自認為重要的事件,這是從數以萬計的印象中篩選出來的。”
如果說我們從出生以來直到現在的記憶,就像是一盤錄像帶的話,那么,請將這盤錄像帶不斷倒放,直到觸碰到你最早期的記憶,將這段記憶記錄下來,順便寫下它帶給你的某種感受。
接著,繼續播放錄像帶,不斷記錄下那些令你深刻的記憶片段。
其實,人的記憶在時間的推移中,難免會漸漸扭曲。但是,扭曲的記憶仍然很有價值,因為經過了人為“篡改”的記憶,更能反應人的內心想法。
在完成這段回憶之后,我們再認真看看紙上所記錄下的內容。也許,你能從這些零碎的記憶片段中,找到某種共性。
而它也許就是一直以來令人耿耿于懷的某次傷害,也許就是導致一個人性格扭曲的某次遭遇。
02 接受人生中的不幸
我們無力改變過去遭遇的不幸,但如果想要降低這份“不幸”產生的負面效果,那么,就請學會接受不幸。
不幸不一定會令人產生心理困擾,只有拒絕接受不幸,不敢接受真相的人,才會為此困擾。
武志紅老師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中提到,當你遭遇不幸時,比起壓抑悲傷,不如讓你的心里的那份悲傷自然流動。
當你完成這個過程的時候,代表你接受了人生中的不幸,決定不再和這個不幸繼續較勁,它也不再能困擾你。
有句話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可是,幸運的人何其少,多數人會經歷或大或小的不幸。
其實,擁有接受不幸的能力,也是一種幸運。
文|黃梔子
參考資料:
《自卑與超越》阿德勒
《母嬰依戀關系的影響因素及其對幼兒期認知和行為發展作用的研究》丁艷華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武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