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
之所以引用鐵道游擊隊的歌詞,是因為我在日本工作時,就時常哼起這個調子。
對的,你沒有看錯,當我坐在日本的辦公室,身處鬼子們的包圍中時,時不時便會帶著些許戲謔的心情,哼起這樣的調子來。
談不上善意或惡意,倒也不至于連歌詞都唱出來。總之,作為出生于80年代中國人,在此情此景中哼出這樣的調子,心情終究還是會變得明朗一些。說是悶騷那也未嘗不可,確實多少會有‘賺到了’的感覺。
要是有人說無聊,誠如斯言。
這么一來,或許單純一些的朋友便會疑問,既然有如此的(愛國)情懷,又何必去什么 日本呢?
這種問題確實沒有辦法一概而論的(一桿子打翻一船人的簡單論調,恐怕也只適合網絡噴子),至少在我所遇到的在日中國人里,就各有各的事由。
說到底,命運這個東西,有多少人真能自己控制呢(控制了就一定是好事么)?
不過要簡單歸類的話,最大的因素還是因為工作和生活的權衡。
見過幾對在日本生活的中國夫婦,他們或是從事技術、或是從事貿易,都是屬于很平常、不起眼的普通人(在國內也并非211或985之類的名校畢業生)。但是一旦成家,有個大致5年的積累。便大多在日本買房買車,過上了儼然中產階級的體面生活。
平心而論,要是擱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外來家庭決不可能在5年里達到同樣的生活水準(保不齊還窩在群租房或地下室)。單就這一點來說,赴日對他們而言未嘗不是幸運的。
還有另一個做軟件的哥們兒,這家伙是某正牌211名校畢業生(具體哪所記不得了),早年畢業后便進了東軟,然后被公司分配到對日的軟件項目中派去了東京。后來又隨著項目輾轉了日本多個城市。
不過這哥們兒心氣比較高,工作中受制于小日本畢竟讓人憋悶。于是前些年便帶著工作存下的積蓄回了老家(東北某三線城市),交首付買了房子,覺著工資少一點也沒關系,能安穩過日子就行。
結果正碰上前些年的創業潮,東北小老板拍胸脯打包票講發展講情懷,就是不按時發工資,更要命的是加班比鬼子還狠(當然沒有加班費),這下徹底擊碎了他買了房子討媳婦過安生日子的打算。每月五千多的貸款可必須要還,這么饑一頓飽一頓實在耗不下去。沒辦法,只好又托了朋友關系回日本。
最近聽說日本各類大學里也有不少來自中國殷實家庭的學生(真正的富人倒是不多),他們中很多是因為喜歡動畫、游戲、明星等流行元素而前往日本求學的。另外還有一些赴日投資的國內中產,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無論人們喜不喜歡,客觀上就是有相當數量的國人因為主觀或客觀、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到了日本。一段時間以后,一些人(家庭)會選擇留日、另一些會選擇回國。但更多的(特別是年輕群體),則希望同時保有兩邊發展的可能性、或考慮從事跨國業務,也都是人之常情了。
中日兩國無論在地理上、文化上還是歷史上都有無數的糾葛不清。以上所說的群體即使就人數而言也絕不是小數目。雖然如此,若放到中國浩瀚的人口基數中,卻也只是滄海一粟。
雖然人類社群的不斷分化細化正是這個時代的大特征,站在積極的意義上看,如何將自身所擁有的‘少數派特征’變為優勢而非局限才是正途。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在日中國人’這一標簽似乎總是多少具有一些敏感性,背負著一些與眾不同的壓力。
想要描寫這樣的一個人群是一個相當宏大的作業,個人而言顯然力有不逮。不過我希望,以這樣一篇文字作為開端,從小處著手,未來時不時可以通過切入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話題,從某種程度上展現這一人群的眾生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