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端午味道
? ? ? ? ? ? ? ? ? ? ? ?(朱家稻花香)
有外國友人調侃說,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個特點,除了吃還是吃。比如重陽節吃重陽糕,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咋看一眼這說法似乎很有道理,可是他們卻不知我們傳統節日最本質的內涵——慶祝團圓。無論是春運大遷徙,中秋共賞月,還是端午享美食,這節日的背后都有一種叫思念的東西,將親人、朋友的心緊密連接在一起。一家人好不容易有空坐在一塊,不花點心思做點美味出來,還讓他們做點別的什么呢?
說到美食,我們不得不從粽子開始說起。朱家院子四面環山,因此我們是近水樓臺先粽葉。大人們會早早去大山里面把粽葉摘回來,然后放在水桶浸泡著以等著節日的來臨。往往在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老媽便吩咐我把木桶里面泡著的蒼翠的粽葉用清水先過一遍,然后再拿上個刷子在每一張粽葉的正反面輕輕擦拭。浸泡后的粽葉便會由之前的粗糙易脆轉而變得柔軟而有韌性。
洗好粽葉后,老媽便開始包粽子。往往是鄰居幾個人相互幫忙,三兩下子就將頭一天夜里浸泡的糯米全部塞進一個個三角粽子里面。包好的粽子很快便進了鍋,干柴烈火溫度極高,鍋蓋沒多久就有熱氣冒出來,隨之而來的香氣四溢。等粽子煮好后,便迫不及待的讓老媽將蓋子掀開。濃濃的熱氣,把我的眼睛都看花了,但依舊不會影響我從里面胡亂地扯下一個粽子。先用手把粽子上面的繩子抓落,然后才像洗澡那樣一件件地將粽衣服脫落,雪白雪白的粽子里面偶爾看得見幾顆花生。我很少挑食,可是對粽子卻格外挑剔,要是不放點白砂糖我是吃不下的。我隨即去餐柜里面拿上一根筷子從上頭插進去,吃一口便放到裝有白砂糖的碗里沾一下,放進嘴里,甜甜的,糯糯的,齒間留香。
等我飽餐一頓粽子后,便會按照老媽的吩咐,這個家里面送幾個,那個家里面送幾個。而別人也會給我們自家制作的皮蛋或者咸蛋,有些甚至是給我們一大碗楊梅。這種你來我往的感覺甚是美好。我經常聽奶奶說這樣一句話老話:”百人吃了百人香,個人吃了礙肚腸“,感覺一份快樂在分享和傳遞中便開枝散葉了。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一道美味會讓我們垂涎三尺。這道菜也是我家鄉武岡的大菜,凡是逢年過節或者請客吃飯,血醬鴨這道極品必定會出現在餐桌上。
我們一大家子最懷念的還是大姨做的血漿鴨。按照大姨的說法,血漿鴨最重要的是調鴨血。她說宰鴨子之前,要將菜碗里面放一半的水,然后再加上足夠的鹽。那么這個足夠又得如何把握呢?就是說鴨血里面放鹽之后,在后面的炒菜環節都沒有必要再加鹽進去,當然這一切也是憑經驗操作。市場里面的人為了趕速度都是三下五除二地把鴨血裝進一個白色的塑料袋子里面,盡管也放鹽進去,可是他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樣給你用筷子在碗里不斷地攪動。每次把鴨血拿回去后都是成塊的,絕不像家里面那樣成絲線狀,所以也難以做出正宗的血漿鴨。
雖然大姨是客人,但只要是炒血漿鴨這道菜,她一定會給我們把關。只見老媽把鴨子的翅膀用左手用力抓住,然后將鴨子的頭翻過來,把鴨脖子咽喉處的細毛用力拔掉,剛脫落的細毛隨著鴨子的折騰像雪花一般翩翩起舞。接著老媽讓我從柜子里面拿出一只大碗,用水沖洗后擺放在地上,然后鹽罐中挖一大勺撒入碗里,之后再打半勺水倒進去。大姨在一邊提醒說:”鹽不夠,還要加。”,我便像撒白粉一樣,生怕放太多了。鹽放好后,鍋子里面的水差不多也沸騰了。老媽吩咐我把菜刀拿來,就那么殘忍一割,鮮紅的鴨血從脖子處濺進碗里,我便用筷子在里頭不停地攪拌著。可鴨子半天還在掙扎,大姨很有經驗地將我手中的筷子在鴨脖子處挑了下,原來咽喉沒有割斷。只見大姨拿起刀子補上一刀,流盡剩下一幾滴血,鴨子便放棄最后的反抗。
接著用開水將鴨子全身淋一遍,然后不斷地翻動等差不多后便拿出來開始拔毛,全身的鴨毛很快便被我們幾個人清理干凈。速度當然跟市場里面無法相比,因為市場里面的人多數是用瀝青脫毛,而我們得用手一根一根清除。
拔完鴨毛后,我便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玩耍,等我回來的時候,大姨往鍋里準備拌鴨血了。
當鴨子七成熟的時候,大姨便把辣椒放進鍋子和鴨肉一起炒。一會后,之前調好的鴨血也成絲線般倒入進去,用鍋鏟不斷地攪動,直到鴨血全部裹在鴨肉之上,而且顏色也由之前的血紅變成烏黑色,鴨肉便可以出鍋。
用筷子夾一塊肉放進嘴里,一陣濃香溢滿整個口腔,有一絲辣,一絲絲爽口,味道好極了。吃飯時,我們幾個小伙伴甚至連碗底剩下的幾片辣椒,連同鴨血都會用飯沾得干干凈凈。
端午節粽子到處有,血漿鴨也可以去餐館吃。但是總缺少了一種味道,也許是習慣的味道,也許是相聚分享的味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思念的味道。僅以此文懷念我們曾經的端午,那份天真美好,那份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