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狂追《思美人》,被室友們知,引來一時戲謔,戲我愛看此類古裝之情情愛愛。彼時,只看到此劇的三分之一處,尚無力反駁,只說其實這部電視劇敘的是屈原的一生,而且這部劇也讓我對屈原有了新的認識。
對屈原最初的認識來自于高中課文《離騷》,一位兩鬢斑白的老者,哀國哀民的偉大愛國詩人。一直以來,對屈原的印象僅限于此。直到在《思美人》中,看到一位民間女子于街頭賣藝吟唱屈原的《橘頌》,當時被這樣一副詩情畫意所感染,也喜歡上了這朗朗上口的曲賦。
后來百度《橘頌》,知其大意后,更是愛之。原來橘樹竟有如此習性: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如此受命不遷之特性,難怪屈原“愿歲并謝,與長友兮”且“置以為像兮”。(以橘為友,為榜樣)
也許在同一部劇中,每個人被滿足的需求都有所不同。有人挑男主女主,有人挑演技,總之,各方面,只要有處可挑,皆挑。
初看這部劇,下面評論穢氣漫天,有不喜歡女主角而棄劇的,有邊看邊罵人演技渣的,還有罵人丑的…? 看見如此評論,讓人啼笑皆非,索性后來的評論都不看了。
于個人而言,看劇方面淺薄,沒有太高要求,情節動我動,哪里顧得上其他。而且很容易融入劇中,是位分分鐘入戲之人,想起幼時無知,看見視頻里的士兵舉刀殺來,竟會嚇得躲起來。
縱使大家對《思美人》一劇褒貶不一,我還是要承認此劇于己而言還是收獲頗多。首先對于我這個小白,關于屈原一生的傳奇,《思美人》確實或多或少地普及了一些。諸如屈原使齊合縱抗秦,推行變法,函谷關之戰,楚懷王赴武關客死于異國…? 其次,就在我所看過的古裝劇中,未曾出現過“大君”“君子”“不谷”等稱謂,在這部劇里也算有了普及。
百科查之:
大君:本義是稱道德﹑文章受人尊仰或地位高的人
君子:此劇中意為妻子稱丈夫或青年女子稱戀人
不谷:和孤、寡意思相并列。用來比喻人沒有德行,所以絕后。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謙。
再說《思美人》這一劇名,我想有不少人誤解了思美人之意,我也位列其中。談及美人,我們大都想的是絕色女子。中間我也有迷惑,既是一部演繹屈原的傳奇一生之劇,如何名為《思美人》?直到屈原向大君說明,此美人指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君。這時才恍然大悟。再次百科才知,《思美人》系作者“依詩取興,引類譬喻”,試圖以思女形式,寄托自己對君主的希冀。也正如劇中屈原與楚懷王所說的“美詩”“美政”“美人”。 有美君,則有美政,有美政,則有美之萬民,到那個時候,天下的百姓都是美人。經過屈原與楚懷王這一詮釋,屈原終生所求不就是天下百姓皆為美人嘛,與劇名《思美人》正好契合。
因為這部劇,忽地想起白巖松曾說過類似這么的幾句話:“有些書,也許你當時并讀不懂,那就不要讀,等過些年再讀,說不定就讀懂了,因人在每個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領悟。而如果讀不懂還去讀,便有可能錯失一些好書。因為很少有人在讀過某本晦澀難懂的書后,還會在多年后拾起來重新閱讀。”
《離騷》不就是嘛,因我之前讀過,后來便沒再讀屈原,高中時背過的那些古詩詞亦是如此,兀地驚覺,我在不知不覺間竟忽略了這些國之文萃。
今日,《思美人》終于完結,暫且屏蔽那些負面評價,只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僅拿自己來說,看這部劇,確實激起了我對屈賦和歷史的興趣,而且,也讓我再次感受了詩詞之魅力,唯解其意,方知其美。
此外,一部劇能表現出來的東西實則有限,能為大眾普及一些知識,或是激起一些人閱讀歷史的興趣便有其存在意義,真正要了解某個歷史人物,還是需要自己在史料中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