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如果要問我,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哪本,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富爸爸》系列。
并且我還會加上一句:可以只看《富爸爸財務自由之路》,我覺得是系列里最好的,比第一部好。
如今問我,我居然一下子會說三本書,并且都會推薦別人去看。這樣一想,也說明這兩年,我個人價值觀受了很大的影響,以及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首先第一本書就是《富爸爸》系列,當然,可以只看《財務自由之路》。我是因為看這本上癮了,才又去把剩下的一系列看完的。
這本書對我影響有多大?
首先,改變了我以前對金錢的認知。其次最重要的,是讓我走上了投資理財這條路,可以說,這本書對我職業選擇起到了決定性影響。
我還記得當時在學校里,宿舍樓下偶爾有一個擺舊書攤的,每次我都會去看看有沒有喜歡的書,那本《富爸爸》就是我和著另外一本《古漢語字典》一起買的。
看《富爸爸》那段時間,真是如饑似渴。這本書給我一個全新的關于有錢的概念:財務自由。
雖然整個系列看完,感覺都講的是一些概念性的東西,并沒有講如何實現財務自由的具體方法,但這個概念已經足矣。
我所知道的很多理財達人甚至現在很火的理財自媒體都是受這本書的影響而走上理財這條路的。
全書核心觀點,是關注自己的現金流,不斷買入資產,創造等于或大于自己生活開支的被動收入,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
當然,其中不乏“房子不是資產,而是負債”等顛覆大眾認知的觀點。不過,具體的樂趣,有興趣,自己去探索吧!
這本書是15年前風靡一時的,而這兩年財務自由才被大眾所熟知。書中大量以房地產舉例,不知道當時看到的人,是不是大部分都參與了中國房地產發展黃金時代?
第二本書是去年看的,《遙遠的救世主》,我經常提到,因為這本短短的小說,內容卻一次次沖擊著我的靈魂,只能用震撼兩個字形容。
最早是2015年年中,同事推薦的電視劇《天道》,而且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我才去看的,結果一看就停不下來,每一集的情節都有讓我感到無比震撼的感覺。
后來看的小說,多了一些細節和心理活動描寫,感覺更意味深長,我看了兩遍,還覺得不過癮。
這本書也是提到了一個新鮮的概念:文化屬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屬性,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大部分人生活在社會底層,原因就是思維方式太弱勢。
比如,喜歡“等,靠,要”。
而強勢文化則是相對立的文化,內心強大,凡事向內求,不在外界找原因。說話做事靠理性分析,而不是情緒決定。做符合趨勢的事,不逆勢而為,等等。
很有趣,這本書也是爭議很大。一方面從文字來看,應該不是很專業的作家。但奇怪的是作者本身就是一個謎,網上居然找不到作者除了書籍以外多余的信息?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或者作者背后一定有一個站得很高的人。這本書涉及的內容很廣,而且格局很大,一般人還真不敢這么搞。
另一方面就是看過這本書的讀者對于本書的評價,完全是兩邊倒。一部分覺得寫得很浮夸,很淺薄,甚至覺得很低級。
而另一部分,則是我這樣的,評價非常高,覺得有深度,很喜歡,很多都是反反復復地看了好幾遍。
當然,每個人的三觀不同,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也不同,我從不愿意去爭論和評價是非對錯。因為我從不認為我們有看清真相的能力,能做到不糊涂已經不簡單。
就像這本書里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不顛倒是非還叫眾生嗎?那該叫天國了。
最后一本書,是我最近剛看完的,也是一部很早的書,我也買了一批送給我的客戶。就是稻盛和夫的《活法》。
這本書對我的價值觀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比如,他說的,極度認真地工作就能扭轉人生;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
這些簡單的句子,仿佛自帶某種力量,讓我一眼便強烈認可,從而重塑了我對工作對于人生的意義的看法。
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這樣的句子,讀起來就讓我感覺充滿力量。稻盛先生用自己一生的經歷,向我們闡述了一個道理,只要極度認真地工作,就能變得非凡。
這一點,從稻盛先生鑄就了2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就可以得到證實。
而書中闡述的,并非高深的技法,而是一些我們從小就懂得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只不過我們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被不斷變化的周遭環境所迷失本心了。
這本書讓我對我工作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改變了我面對工作中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的態度。
就拿眼前來說吧,馬上就過年了,要是換做我以前,哪里還有心思工作?
圣誕節和元旦節估計就在盤算著還有多少天過年,然后就開始各種節前綜合癥,上班不走心,變得懶散。
但今年我明顯變了,我感覺到的是,周圍很多人都在為過年和放假做心理準備了,而我還想著如何在年前把能做的工作好好做完。
甚至連以前那種歸心似箭的感覺都沒了,難道在我心里真的把工作看得比回家過年都重要?
仔細想了下,估計是我兜里沒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