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細雨綿綿,又是一個雨季的到來。在去駕校的路上有一塊荒地,這幾日,那里又新增了一座孤墳,這個雨季,不知又有多少人肝腸寸斷……
三年前,一位親戚在春節突然離世。誰也未曾想到,大年初一還在一起談笑風生的老人,幾天后就陰陽兩隔。入土那天,女兒爬在墳前一遍遍撕心裂肺的痛哭著:“娘啊,我對不住你呀!我一直說有空了就來陪你,可是,我一直忙,我從來沒想過你會這么快離開我們呀!娘呀,我都沒有好好的陪過你,我對不住你呀,你咋不等我回來呀?……”
此情此景,在場的人無不失聲痛哭,女兒的話字字錐心刺骨,這將成為她心中永遠的痛!有多少追悔?多少遺憾?
幼兒時,姥姥的家是我們聚會的天堂。以前每次去看姥姥,纏著小腳、清清瘦瘦的她總是站在門口,右手扶著門框,左手放在背后迎接我們,臉上的皺紋笑成了一朵花兒。每次離開,她都用同樣的姿勢目送我們很遠直到拐角,有時還會邊蹣跚的向前走幾步,邊說著:“下回來啊!”我們歡快的答應著,因為我們知道,姥姥會一直這樣等我們。
后來,我去了上海,去看姥姥的次數少之又少,每次見到她,她都會用干癟的手拉著我說:“出息了,走那么遠。”最后一次看她時,她已躺在床上不能走路,看著她,我第一次深刻體會到了什么是“風燭殘年”,不僅默默流淚。那次,她再也不會右手扶著門框目送我很遠,但她依然會說:“下回來呀!”
姥姥的身體一直不好,我以為這次和以往一樣,吃吃藥就會好的,但是從沒想過她會離開。得知姥姥去世的消息,遠在上海的我,在辦公室里悲痛欲絕,嚎啕大哭。姥姥,我們終于沒有下回了,姥姥的家,也不再是我們聚會的天堂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看懂了生死,但也懼怕了生死。怕與我們身邊的人,真的就沒有下回了,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幾年前看過趙薇和陸毅主演的電影《情人結》,印象很深。故事發生在70年代,兩人在一個院子里長大,青梅竹馬,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都義無反顧的愛上對方。但是由于兩家父輩的恩怨,像是注定了他們不可能在一起的命運,后來男主遠走異國,一對戀人天各一方。
從此,兩人僅憑著自己對愛情的執著,經歷了半生的等待。而時間和距離成了他們之間最大的敵人。因為愛的太深,所以害怕,害怕對方會放棄,害怕出乎意料的種種。所以,女主為了不聽到害怕會發生的事情,寧愿斷絕和男主的一切聯系。
沒有對方的消息,那么一切還會如常。可是斷絕聯系,她又會思念的更深刻,更擔驚受怕。但痛的狠了,久了,也就淡了。抑郁沉到了心底,年華就如此被消磨,從滿頭青絲,等到兩鬢斑白。
故事的結尾,年華不再的他們拍婚紗照。攝影師一直讓他們靠近,笑笑。可是,彼此擁抱的他們,含笑流下了辛酸的淚。半生的壓抑、等待、苦楚、激動、幸福,終于在這一刻得到釋放。這部電影堪稱現代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只是原著中,他們以死徇情,而電影中,他們,以各自的孤獨等待徇情。這種等待,太煎熬!
喜歡這部電影,不管他們的經歷如何煎熬心碎,但最終柳暗花明的結局,讓我隨著他們淚潸然。
可是,生活中又有多少曲終人散?不是不愛,不是不等,有時渺小的我們根本無力抗衡!點一盞燈,聽一夜孤笛聲;等一個人,等得流年三四轉,輾轉難眠。那種滋味,太悲涼!
我們總是說,等我有時間了就回家陪父母孩子、等我有錢了就來一次旅行、等我有精力了就去充電、等我不累了就去跑步鍛煉。可是,慢慢我們會發現,我們永遠等不到做這件事情的最佳時機,我們總是能找到萬能的借口為自己開脫。而時間,就這樣匆匆又匆匆的流走。帶走了我們的等待,留下的只是遺憾!我們只會讓被等待的人望穿秋水,讓被等待的事永遠未知。
可是,我們真的就那么忙嗎?拿起手機本來要給父母打個電話的,結果刷刷朋友圈,聊聊微信,一眨眼,一個上午過去了,然后我們就說,唉,今天又沒時間了,下次再打吧!早早出門本來要去運動的,結果外面太冷,我們不由的縮回大衣尋求溫暖,搓著手說,唉,今天太冷了,下次運動吧!
晚上洗簌完畢,本來要讀書的,結果拿起書本,睡意來襲,我們堅持不住了,于是揉揉眼睛說,唉,今天太困了,下次再讀吧!下班后本來要陪孩子的,結果孩子太鬧,我們便失去了耐心,于是攤攤手說,唉,今天精神不佳,下次再玩吧!
我們總是這樣,一次次把自己打敗,并且輸得心服口服,心安理得。難道非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才去遺憾?非要等到“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才知后悔?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于是,等等再等等,遲遲又遲遲。殊不知,每一個來日方長,都成為了我們揮霍的當下。至于未來,我們一無所知。
所以,等什么呢?趁現在還來得及,就去愛;趁現在還動得起,就去做。世事無常,見想的人,做想做的事,盡量少留遺憾,這何嘗不是對我們自己負責的一種狀態?
正如于丹老師說:生命來來往往,來日并不方長。一念既起,就拼盡心力當下完成吧!
了,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