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大師即便淪為滄海遺珠,也會用自己的堅持、努力、執著去照亮整個蒼穹。
01-工匠精神
因為勞動節,近日大家都在談弘揚工匠精神。可說到弘揚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威廉·愛德華·戴明(W.Edwards.Deming),也就是下圖這位老爺子:
這老爺子弘揚工匠精神到了一種什么境界呢?讓日本制造業走出了二戰后的陰霾,在不到5年用高質量產品橫掃國際市場。讓美國對日本制造業的崛起反省和改進,使其得以繼續保持超級大國的地位。所以,國際上有兩個獎項均以戴明命名,一個是日本科技與工程聯盟在 1951 年設立的,另一個是美國統計協會在 1990年設立的,這兩個獎項都頒發給質量改進的貢獻者。
說到這里,如果你還覺得戴明很陌生,那接受過入職培訓的你一定聽說過PDCA循環,而PDCA循環還有另一個名字,即戴明環。縱觀戴明的一生,是傳奇曲折的一生,其中發生過的許多故事值得我們深思。
02-自強不息
1900年, 戴明出生于美國愛荷華州。由于父親是個收人微薄的農場主,因此戴明從小就養成了自食其力的習慣,以打工賺取自己的生活費用。點燈、掃雪、打雜、鋪床等等,為了幫家里減輕負擔幾乎什么都干。據說直到戴明上了大學,還依然保持著打工的習慣。兒時戴明的生活雖然忙碌、辛苦,但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秀,小朋友都稱呼他為“教授”。
這里還要提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在戴明14歲的時候,虛報年齡去參加墨西哥邊境戰爭的志愿軍,但已搭上趕赴戰場軍車的他,卻因“漏餡”被部隊遣送回家。
那天,美國少了一名優秀的志愿軍戰士,而世界卻因此多了一位質量控制大師。
03-永遠進步
沒有成為志愿軍戰士的戴明恢復了學霸模式,1921年,獲得懷俄明大學電器工程學士學位。1925年,獲得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碩士學位。1927年,獲得耶魯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而在戴明碩士畢業后發生的一件事,對于他一生的影響非常之大。1925年,剛獲得碩士學位的戴明來到西門子,在公司下屬著名的霍桑工場工作。沒多久他又收到了耶魯的博士錄取通知書,但戴明卻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因為耶魯大學的博士很難畢業,有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能拿到學位。而就在戴明猶豫不決的時候,他的一位上司給他了很大鼓勵。上司對他說只要能順利畢業,西門子肯定還會雇用他,而且年薪會漲到5000美元,這是戴明當時工資的4倍多;上司還對說,之所以還愿意雇用他,是希望他有天能成為價值5萬美元的人才,為公司創造更多的財富。
上面這段對話戴明終身銘記,并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我認識到,優秀的人才并不少見,公司最需要的,是能夠不斷學習、永遠進步的人。”
戴明就是這樣,從物理、到統計、再到管理,不斷學習、永遠進步、融會貫通,這正是他日后成為質量管理大師的重要原因。
04-亂世浮沉
1927年,戴明獲得耶魯的博士學位,隨后來到了美國農業部固氮實驗室工作,此后10年他都在研究氮氣對農作物生長的作用。1936年,戴明意識到統計領域將迎來變革,便在研究院開設了統計課程,給學生講授最新的抽樣調查方法,還邀請休哈特等專家來給學生授課。而這期間戴明也在不斷思考,并嘗試把統計方法應用到質量管理領域,慢慢他在這個領域開始有了名氣。1940年,他被聘為人口普查抽樣技術的首席顧問,并首次把統計質量控制原理應用在社會領域。1941年底,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戴明又把統計質量控制原理引入工業管理,并為國防部培訓了2000多名工程師和質檢員,這使得戴明在質量控制領域名氣大增。
本應前途一片大好的戴明,二戰結束后在美國卻沒了“用武之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工業國家都傷了元氣,而毫發無損的美國進入工業空前繁榮的時代,在錢好賺、利潤多的情況下,本土企業開始擴大生產、做大蛋糕,企業家們對生產中的質量控制并不關心。
戴明在后來回憶說,二戰之后他的努力全部煙消云散,沒有在美國留下一絲痕跡。
05-鍥而不舍
既然自己的主張在美國沒人聽,那就去尋找一個需要自己主張的地方。二戰戰敗后的日本,正急于從戰爭的廢墟中崛起,戰后美國扶持日本的國策,給戴明提供了在日本大顯身手的機會。1947年,戴明受邀到日本幫助開展人口普查,這次機會讓戴明更好地了解日本,也結識了不少日本朋友。1950年,戴明再次受邀到日本給工盟講課,戴明這次給他們帶來了一整套質量控制方法,就這樣在日工盟的安排下,戴明不但開始了從南到北的巡講,還見到了日本的21位行業巨頭。
戴明自信地告訴巨頭們如果按他的方法來,日本產品在5年內就可以占領整個國際市場。此語一出,幾乎所有人都不相信。而戴明堅定地告訴他們只要掌握正確方法,并堅持從上到下去貫徹落實,日本一定可以做到。
那次對話成為日本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此后,日本從高層到基層一級級推進質量管理,還把戴明的講義匯編成冊配發給全國的企業,正是在這樣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下,日本的產品質量在4年后就超過了美國,比戴明的預測還提前了整整1年。為了表達對戴明的感激與敬意,日工盟專門設立了“戴明獎”,用以獎勵在質量管理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企業。
1960年,日本天皇還頒發給戴明二等瑞寶獎章,這是外國人在日本能夠得到的最高榮譽。得獎事由上寫著: “日本人民把日本產業得以重生,及日制收音機及零件、半導體、照像機、雙筒望遠鏡、縫紉機等成功地行銷全球,歸功于戴明博士在此的所作所為。”
06-世紀之問
對于美國來說,戴明應該算是歷史上最大的滄海遺珠。當他在日本享受盛名之時,其在美國卻依然無人問津。他的小女兒琳達后來回憶說:“我知道這令父親有種受挫感。雖然我不知道他愿不愿意承認,因為父親自視甚高。當一個人懷抱使命、理想,卻無人理睬時,心里一定不好受。”
1980年初世界能源危機爆發,在石油價格飛漲的情況下,美國消費者開始注重質量,這便給了日本產品橫掃美國的機會,也讓美國社會開始了全面反思,而這時美國還是沒人注意到戴明。
戴明被美國人知曉則完全是一個偶然,梅森是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制片人,正好要拍一部反思美國經濟的紀錄片,偶然從一名教授口中知道了戴明,便開始一連幾天對戴明進行采訪。而隨著梅森采訪逐漸深入展開,她整個人幾乎被驚呆了,這么杰出的一個人物在美國,居然會默默無聞幾十年,全美對日本崛起都不知所措,而促使日本崛起的這個人,居然就住在白宮附近……之后梅森用了幾天時間,做了一部紀錄片并提出了世紀之問,《日本行,為什么我們不行?》。
紀錄片一經播出便轟動全國,之后對于戴明的報道鋪天蓋地,再之后這位80歲老人便開始了“傳道”之旅,而那些遲到的榮譽也紛至沓來。1983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86 年,入選位于戴頓的科技名人堂;1987 年,榮獲國家科技獎章;1988 年,榮獲杰出科學事業獎;1991 年,進入汽車名人堂……但這些榮譽并不是戴明的追求。
戴明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就是質量管理理論被美國企業知曉的太晚,如果這一遺憾不曾發生,也許美國企業會走得更快、更好。有人曾問過戴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希望以何種方式被人們所紀念,他說道, “或許我根本就不會被人們記住。”而沉默許久后,他又說了這樣一句話:“也許人們會把我看成阻止美國自殺的人吧!”
當年灰溜溜從軍車上被遣回的少年戴明,最終靠著自己提出的質量管理理論,用另一種方式“拯救”了自己所深愛的祖國。
07-一生堅持
戴明的一生是始終堅持的一生,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質量管理研究中。他一生共出版過 8 種著作,其中有 5 種是在 82 歲之后完成的。1993年,93歲的戴明還舉辦了30場講座;就在這年12月,他在輪椅上完成了最后一講,幾周后便因胰腺癌在華盛頓辭世。兩天后,戴明逝世的消息傳到日本。《日本時報》做了這樣的報道:“質量控制之神:戴明逝世”。
直到今天還有很多日本企業視戴明為再生父母,據說在豐田公司東京總部的大廳里,有 3 張比真人還大的肖像畫,其中一張是豐田的創始人,另一張是豐田現任總裁,而中間最大的一張就是戴明。
08-福澤后世
對于質量管理,戴明一直強調“質量無須驚人之舉”。而他流傳至今的“十四要點”,被視為本世紀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理論基礎,其內容處處體現著“以人為本”的觀念。
1.創造產品與服務改善的恒久目的;2.采納新的哲學;3.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檢驗來達到質量標準;4.廢除“價低者得”的做法;5.不斷地及永不間斷地改進生產及服務系統;6.建立現代的崗位培訓方法;7.建立現代的督導方法;8.驅走恐懼心理;9.打破部門之間的圍墻;10.取消對員工發出計量化的目標;11.取消工作標準及數量化的定額;12.消除妨礙基員工工作暢順的因素;13.建立嚴謹的教育及培訓計劃;14.創造一個每天都推動以上13項的高層管理結構。
大師雖然已經離世多年,他的理論至今仍熠熠生輝,他的事跡至今仍發人深省,希望吾輩可以將其更好地傳承并發展下去,將真正的工匠精神發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