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父親離開已經整整離開我們25年了。一直想寫文紀念。但心里的傷痛,巨大到然后不敢去直視。心也里總是有聲音父親那樣慈愛和剛強又怎么可能離開我們?所以他一直活在我和我家弟兄姊妹六個心里,一直感覺不到他的離去。我們對他的紀念和思念也并未封塵,依然清晰和親切。
前一段時間,好朋友用自己“有限”的古文給她的父親做賦還委托我修改古文。我自知自己水平不行,又感動于朋友的信任,就委托一位自己敬重的先生幫忙潤色。看到朋友朋友圈發的圖片里,文字刻在碑石之中。我看了覺得這是把悲痛交托的很好的方式。
25年來,我們都失去了他物質上的庇護,經歷了風雨與波瀾。我則是在海外漂泊了近25年。如今的我,兩個子女大學在讀,接近父親離開時候我的年紀,一個小女兒也儼然一個大孩子的氣質。照顧孩子和忙于工作,我沒有心力去用古文去做賦。就想想父親的好,和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父親對知識的渴望:年幼喪父的父親只接受了高小的教育。但他在短暫的教育之中就表現了自己的潛力和才華,于是也是才有了頗他讓人尊敬的職業生涯。這也奠定了我們成長的條件。可能是自己學校教育并不長,所以父親充滿了對知識和文學無限渴望。當然這也包含了他對知識和智慧價值足夠的敬仰和尊重。把自己微薄的工資中的很大一部分都用于購買書籍。我小時侯只要我聽說過的書籍都能在家里找到。這也保證了我們對知識的好奇沒有早早磨滅耗盡。而且他一直教導我們不要輕視知識和道理的力量。
他對知識的渴望,沒有由于自己對書本知識象牙塔里知識的追求,限于此。生活的壓力和需要,也讓他積累了很多可能不是自己很感興趣的知識。父親自己操持前后蓋了三處宅子。我都記得他對土石方的計算。
-對鄉親的幫助:父親由于自己的職位,家里總是陸陸續續有三里八鄉的鄉親來讓他幫忙。不管大事小情,都在盡力幫忙,因為他非常知道農村人的生活不易。時光過去了這么久,依然有鄉親惦記他的好。我也是深深體會了他的仁愛。因為幫人的忙,既有時間的累積效應,讓人的生活得以產期的改變。也會在空間讓產生漣漪,讓人去幫助更多的人。所以幫人忙是一本萬“利”的好事。
父親對我們做子女的要求也是嚴格的。因為他知道我們人天然的懶惰。這也是我對自己不斷的提醒。但他的嚴格之中總是伴隨著仁愛。我都能看到他嚴厲的目光隱藏的慈愛和微笑。寫到這里我,我不禁地笑了,不,是苦了。這就是他的愛的雞尾酒配置。
人的力量總是不是無限的。父親對自己照顧的不足讓他早早離開我們。最多的時候有我和弟弟,妹妹三個人讀書。這對于一個在貧困縣任職的單職工家庭的負擔可想而知。或許這就是命運,我只能記得他負重前行的這段經歷和他對我們愛的感人力量。
特記于2025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