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采訪是紀實類影像中常見的表現方式,人物采訪看似簡單,卻是最能體現攝像師基本功和創造力的一項工作。那么,如何快速上手拍攝一場專業的人物采訪呢?
拍攝流程
首先,攝像師接到任務后,必須及時與編導和被采訪者進行溝通。在與編導對接時,閱讀采訪腳本,了解采訪的背景和目的。當然,一般的采訪都是穿插在整個片子當中,所以攝像師會較早地接觸到整個片子完整信息,了解拍攝初衷。
在與被采訪者對接時,攝像師應該快速把握被采訪者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職業背景等基本信息,被采訪者的這些信息將涉及到后面如何補光、如何設置機位和鏡頭,如何安排采訪和回答的方式,所以,與被采訪者的前期溝通,是攝像師在進行人物采訪拍攝籌備時的重中之重。
其次,攝影師應該提前去采訪場地進行踩點,了解采訪現場的環境,是在專業的攝影棚內還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場所?光照和噪音如何?是否需要綠幕摳像后期等等,都是攝影師在前期踩點時必須仔細考量的問題。
關于前期的是設備檢查,圈圈在這里就不再強調,保證電池電量充足是一個攝影師的基本道德規范。
進入現場拍攝環節。攝影師已經根據被采訪者設定好了拍攝的機位、燈光、收音等硬性條件,并與編導(采訪者)確認了采訪和回答的風格和方式。在拍攝之前,有必要進行一到兩次的預拍演練,即能讓被采訪者做好準備,放松狀態,也能夠讓攝影師進行提前的試拍,檢查設備運行是否正常,然后再正式開始進入拍攝流程。
圈圈在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作為被采訪者在上鏡前難免會有緊張和不自然的表現。一般大型的拍攝團隊都有編導或采訪者在采訪過程中給予被采訪對象安慰和信心,保證整個對話過程自然流暢,而有些小班底的制作團隊,常常遇到攝像師就是采訪者自己的情況。其實無論哪種情況,攝像機背后的攝像師都不應該是一個冷冰冰的拍攝機器。
尤其當被采訪者出現緊張的狀況時,攝像師應該從畫面的角度給予被采訪者鼓勵,比如當采訪者表現自然時可以微微點頭表示贊許,或者做個表示微笑的手勢來暗示被采訪者要面帶微笑等,攝像師的這些小動作和微表情,有時候比采訪者的直接寬慰的話語更有效果,是能夠讓被采訪者得到心理暗示的一劑特效藥。
設備配置
機位
經典三機位也同樣使用于人物訪談的拍攝,一臺主機位拍攝人物正面中景,尤其注意的是,大部分人物采訪都無需讓被采訪者直面鏡頭,而是讓其視線偏向主攝像機30~45度方向,這里也是采訪者和主持人所在的位置。
這種角度下,畫面里的人物更自然,再加上適當的補光,能夠更好地突顯人物臉部的立體度。當然,讓人物直面鏡頭也是可以的,這種鏡頭觀眾會聯想到播音員,因此常用在具有教育、提醒、警示等意義的視頻文本中。
剩下的兩臺機位,一臺靠近人物給予脖子以上的特寫鏡頭拍攝,另一臺則可以拍攝主持人、全景畫面(可以故意拍到現場設備、燈光、工作人員等穿幫鏡頭),還有被采訪者更加細微的表情和動作特寫。其實,這臺“游機”拍出來的畫面反而是打破常規采訪畫面沉悶感的“重要角色”,否則,單純兩個景別的人物鏡頭來回切換難免會讓觀眾看到睡著。
能夠“調味”的特寫鏡頭可以有以下幾種選擇:
·人物的眼睛、嘴巴、手勢等突出人物性格的局部特寫
·人物的衣著,首飾,乃至紋身等暗示身份背景的信息
·采訪現場跟主題有關的裝飾物、小道具等
當然,三臺機位對于中小型制作團隊來說有些奢侈,但是,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小制作團隊仍然可以“出奇制勝”。
比如,可以用能夠拍攝4k的設備完成人物中景和近景的兩個景別的拍攝,當需要近景時可以對中景的4k畫面進行裁剪。
這里有個小技巧,在后期剪輯時,可以對其中的一個景別的畫面進行水平反轉,這樣就會產生中景和近景畫面時人物面對兩個方向的視覺效果。
在拍攝完整個采訪過程后,可以讓被采訪者放松地再講述一遍,用剛才的主機位拍攝其他特寫畫面,現場全景畫面或者主持人畫面,以備后期剪輯時穿插。
鏡頭
為了呈現客觀性和真實性,攝像師對于人物采訪類拍攝的鏡頭選擇是有限的,35mm或者50mm的定焦鏡頭能夠呈現最自然的人眼視覺效果,定焦鏡頭的大光圈能夠保證淺景深,將雜亂背景進行虛化,保證人物的突出。為了避免人物的畸變,一般不采用廣角鏡頭。
這里需要注意的時,變焦鏡頭也是人物采訪中較長使用的一款鏡頭類型,長焦可以保證攝像機與被采訪者保持一定的距離,減輕被采訪者的緊張心理,但是,較長的焦段會壓縮背景,比如100mm以上的焦段下看起來背景就像一張紙,主體和背景完全分離開,而畫面里人物的臉看起來也更大,所以臉型較寬的被采訪者不適宜用長焦鏡頭進行拍攝。
圈圈建議,其實采訪類的拍攝,高端型單反加上24~105的變焦鏡頭足夠完成幾乎所有的人物采訪拍攝需求,是機動性和性價比都比較高的設備方案。
補光
人物采訪的補光方案基本以突出真實感的原則為主。因此,補光無須太復雜,基本的三燈布光法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的需求。
所謂三燈布光,一盞主光位于人物斜側面30度左右打亮主體,然后用一盞強度較弱的輔光提升過于灰暗的陰影,最后,用另一盞輔光從人物的側后方點亮人物的輪廓,將人物和背景分離開,尤其是當背景較暗時,這盞“輪廓光”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然,有些場景需要藝術化的布光方式,表現特別的氛圍,比如可以將光源透過百頁窗照射在背景墻上,在背景畫面中形成有規律的影子,可以增添畫面的韻律感。
收音
收音雖然寫在了最后,但是卻是最值得關注的一個環節。對于采訪類畫面來說,聲音的重要性往往超越畫面,必須予以重視。
如果是用專業的攝像機進行拍攝,只需要用專業的領夾式話筒(俗稱“小蜜蜂”)或者手持/吊桿型話筒去收音即可。
圈圈這里想主要講的是以單反拍攝為主的小成本方案,如果有此類收音設備固然有利,沒有的話建議可以購買質量較好的錄音筆設備,圈圈推薦日本的tascam錄音筆,幾百塊價位的基本可以滿足日常采訪類視頻的收音需求。
最后,別忘了用單反也錄下現場的同期聲,以便后期對口型,圈圈這里也給個小建議,每個問題之前都給個打板或者擊掌的聲音,更方便在后期時對齊單反和錄音筆聲音的音軌,提升剪輯效率。
圈圈課堂每周三、六晚上推送,喜歡圈圈的小伙伴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圈圈將持續不斷地為大家分享更多關于影像制作的經驗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