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變得怎樣了?忙不迭地追問,得未曾有。在有限的認知里面,卻也無法想象馬拉拉所描述的生活。
樓下,兒子跟他爸爸介紹這本名叫《我叫馬拉拉》的書:馬拉拉就是這個封面女孩子,她是巴基斯坦人,她被恐怖分子襲擊中了子彈,她很厲害,才十幾歲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絮絮叨叨中,把我跟他講的又重復了一遍卻又所有的精髓都雜糅了。都說一人一世界,可是,每本書都有自己故事,展開卻不易合上——展開的是一個我們為所未聞,知所為之的世界。你講你的故事,和我何關?可是,閱讀就是這么一件焦灼的事情,在你的故事里我讀到了我的人生,在你的故事里我讀懂了人生。
一個十來歲的姑娘寫的文字究竟帶給我們異域故事,究竟會喚醒內心多少的良知和共鳴?以字為舟,橫渡到世界的另一端。
我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做什么
馬拉拉是誰?一個生活在戰爭紛亂的時期,但是內心保持正直、獨立的女孩。
書本能夠帶我們走入的我們永遠無法探知的世界——歷史不了解不要緊,沒有親身經歷沒有關系,重要的是你帶著一個渴望的心。無法設身處地地為馬拉拉考慮,她的生活是怎樣的一種經歷?——有戰爭,有愛,有童趣,有懷念,還有憤怒,從幼年開始,一直動蕩著,在美麗的河谷經歷著無數的廝殺,天地以外物為芻狗,百姓的生死只是政治家手里的一個棋子,隨時可以丟棄,但是在每個現實的家庭里是活生生的日常,如我們的馬拉拉。她簡單地只是想好好讀書,安靜地學習,考個第一名,而這一切卻僅僅是夢想。于是,機緣巧合,她拿起了筆,用文字記錄在那里發生的所有故事,內心的曲折,告訴這個世界的另一端的人們的生活——掩蓋在我們歡悅和諧的生活之外的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一直在想,每個人價值到底是什么?是為自我圓滿還是消融成為這個煢煢松松世界的一部分?想著吧,任性而逍遙地活著,體驗人世間的顛沛流離,感悟人生也不失為一種常態。昨日讀到:要逍遙就學道教,要解脫學佛教,但是我們在各種情緒里跌宕起伏的時候,沉溺在自我臆想之中后,卻無力與現實廝殺。而馬拉拉不!她現實的生活比我們窘迫,但是她內心政治,對自由渴望,對美好的向往,在她十來歲的光陰中永無消逝。甚至為此而抗爭,為她有著一樣的人們抗爭。
當我們沉溺在兵荒馬亂的內心,在功名利祿中往返,謀求看似正確卻又無力的價值體現的時候,馬拉拉卻為了她的同伴們正確安定,自由和和平。同樣是身子上架著一個腦袋,我感到了無比羞愧,我裝的最多的是吃喝玩樂,而她卻胸懷天下。
我是誰,不重要!蕓蕓眾生中一個,滄海一粟不足掛齒。
但是,能夠做什么就有很不一樣了!
心里不僅有綿延的愛,還有胸懷
故事很簡單,沒有曲折的情節;文字也很簡單,沒有華麗辭藻,但是卻讓我讀到了胸懷和愛。想到了一個字眼“胸襟”,原指衣服上身前面的一部分,后被引申為胸懷。一個人胸懷多少,他的格局多大,就有多大的價值。
馬拉拉被恐怖分子襲擊了,子彈穿過了她的身體,命懸一線,然而她卻沒有止步。《紐約客》的評論讓我很是動容,馬拉拉在展現了她自身非凡的同時,也讓孩子們明白,在掌握閱讀和書寫后,他們會有多么大的發展可能性。讀書時為了什么?習作是為了什么?有人為名利,有人為歡愉,有人為了生活,有人只是為了守住一方土地能夠安心讀書。
恐嚇讓人畏懼,子彈讓人害怕,但是真正來自于內心的堅定永遠不會為退縮。教書育人的目的是為了什么?讓一個種子發芽成長為一棵樹。教育不是名利場,產業化的產物。
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那些還在迷茫的孩子們,那些還在沉溺在名利中的教育者。做一個事兒,使命感很重要,它來自哪里?來自內心的召喚和渴望。閱讀在于讓我們豐富自我的世界,更是對于內心的一種整理,真正明了來之所以來,去之所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