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在全球大行其道,其主要受眾群體是年輕人,但年輕人很少系統地分享用戶體驗,對盛行于世的十二大社交媒體的優劣進行比較,給出自己的評判。 近日美國的幾名大學生就對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名就讀于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19歲男生,熱衷于研究社交媒體在我們社會中的角色和作用。他在本文中表達的觀點,都來自于自己和同伴們的行為觀察。
以下是他根據多年的觀察和了解,對常用幾個國際社交網絡平臺的分析:
Facebook:尷尬又不能離開
簡單地說,Facebook 已經植根在我們腦子里,并已經固化。我們在中學期間就已經開始使用 Facebook,因為那時候它還很酷,但現在看來,它更像是一個尷尬而又不能離開的家庭晚餐。
Facebook 已經不單純是一個社交工具了。如果你沒有 Facebook,你會經常感到來自他人的怪異眼光。 “大家都在用 Facebook,為什么你不用?”,就是最常見的社會壓力。你不得不準備一套標準答案。當同學、朋友問起這個問題時,在他們面前飛快地背誦出來。但最后你還是放棄了:算了,我還是申請一個 Facebook 吧!
我們大部分人使用 Facebook 是因為它的群組功能。我知道很多同學只是會去 Facebook 上查看他們所加入的群組,然后很快退出。Facebook 的群組功能并沒有 Newsfeed 信息流功能那么復雜的算法,它只是讓你非常方便地看到群組所粘貼的新信息,無需在大量你不關心的帖子和廣告中做篩選。
Facebook 的 Messager 消息功能也在青少年群體中廣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新的交流途徑,可以和一些不方便問電話,但卻可以發送信息的人群進行溝通。
Facebook 被很多人當作社交媒體上的個人資料,因為身邊每個人都在用。如果我在某個派對上見過你,我不會上 Twitter 或 Instagram 去了解你,Facebook 簡便、強大的搜索功能可以讓你找到想認識的人。(Instagram 的搜索功能沒有那么好。雖然最新一版的更新有改善,但還是有待提升)
扎克伯格是否已經想出應對潛在危機的策略(圖源:VCG)
Instagram:用得最多的“社交媒體展示平臺”
Instagram 是目前我們這個年齡段用得最多的社交媒體展示平臺。請注意,我用的是 “社交媒體展示平臺”。意思是說,雖然很多人在 Facebook 上,但我們卻是在 Instagram上發布東西。以我個人為例:我在 Facebook 上有著 1500 朋友,發一張照片在 Facebook 上只能得到 25 個贊;然而在 Instagram 上卻能得到 253 個贊(我在Instagram 上有 800 粉絲),真是無語。
為何會是這樣,以下是我的看法:
1我并不擔心我在 Instagram 上贊過、評論過的內容,會出現在其他人的 Newsfeed 信息流,并且會被截屏說我贊過或提過。
我沒有要去 Instagram 上回粉(互相關注)的壓力,因為我訂閱的基本都來自于我確實想看的。我會愿意回到 Instagram 并翻閱我所喜歡的內容,而不需要去大海撈針。
Instagram 上的內容通常質量會高。大家都會花時間用各種濾鏡去編輯圖片,用不同的亮度和對比(這只是貼照片中的一步)等等,以達到最佳的效果。這意味著 Instagram 上的內容通常會好些(比如照片),我會更愿意去看。
Instagram 還沒有太多年齡大的群體(不是所有人都有 Instagram),對年輕群體來說更時髦更酷炫——只要你有智能手機,就一定會用它。即使你不拍照,你也可以在照片中貼標(tag)出別人。
另外:貼標(tag)。我無需時常去查看 Instagram,以確保我沒有出現在任何尷尬或丑陋的照片中。簡單來說,Instagram 不會讓我的關注者看到這些丑照,使得整個體驗更加私密化。至于這些丑照被另一個人的關注者看到?誰在乎——如果真的不想讓別人看到,我甚至可以刪除這個標簽。
人們不太會在 Instagram 上每天上萬次發帖。很多人還是較為客氣的發帖,要么一日一貼,或是一周幾貼,等等。因此,我不會在每次打開Instagram時,被潮水般的內容淹沒。我還可以及時跟進訂閱的賬號。
在 Instagram 中沒有鏈接,意味著我不會時常被相同的廣告,糟糕的八卦新聞騷擾,比如 Buzzfeed 上 “關于你家狗狗,那些你不知道的 28 個新奇事” 這樣的清單文。
以上就是為什么我的同齡人更愿意用 Instagram 而不是 Facebook 的原因:前者商業化程度低,更注重內容,因此更多的青少年會開始使用它,用得高興,大家會更愿意去點贊和交流。這些都提升了用戶和應用的互動,良性循環。
Facebook 會有我們所有拍過的照片,不管是好是壞。然而 Instagram 只會有一張關于我們活動的涵蓋,更加精選,并且大家確實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拍攝,去使得這些照片更加相關些、有趣些。而在 Facebook,我們只會直接把所有的照片貼上去,讓大家去貼標簽,去告訴家人我們還活著。
很多和我聊過這個問題的那些比我還小的青少年(10-16歲)甚至還沒有 Facebook,他們只需要 Instagram。
Twitter:很少也很難在上面找到朋友
我們很多人根本不明白 Twitter 的精髓。每個學校都有一個 Twitter 粉絲群,虔誠地用它來發推,另一群體只是用它來查看或是轉發,但更多的人并不使用。我們很少(也很難)在 Twitter 上找到朋友。很多人僅僅只是用它來抱怨學校,因為父母和家人(也可能是雇主)不太會看得到。
Twitter 是一個用來關注、或被關注隨機人群的社交平臺。雖然現在很多人在 ID 后加上了實名(這點在將來會很重要)。你的推文也會很容易被搜索到,這是件好事。但過于肆無忌憚的發言,很可能會影響你的工作——萬一哪一天你吐槽老板的話被他本人看到了呢?
Twitter 有三個主要人群:一個是用它來抱怨/表達自己,一個是用它來寫帖子給將來雇主看,一個是僅僅只是看客或偶爾響應。
Snapchat:朋友間更為親密的社交網絡
Snapchat 正在快速成為使用人數最多的社交媒體,特別是在 My Story 功能上線后。如果你想把你的派對分解成社交媒體的語言,將會是這樣的場景:
在 Snapchat 上,你會上傳一組照片,關于派對前的準備,赴派對途中,派對進行時,派對結束時的離開,和派對后早上醒來的樣子。
在 Facebook 上,你會上傳可愛的、擺好姿勢的照片:比如和派對上的朋友們圍著幾根蠟燭(當然不會有酒出現)。
在 Instagram,你會為自己挑選一張最可愛的照片。
Snapchat 上,我們可以真正地做自己,因為上面有對我們自己的社交認同。Snapchat 不會為用戶帶來 Facebook 上比拼粉絲數之類的社交壓力,也不會被路人隨機關注。這是朋友間更為親密的網絡——如何定義親密?至少他們不介意我在派對上玩得多瘋。
有其他的社交媒體(可能包括 Twitter)都不會接受 “我太無聊了” 這樣的照片帖子,只有 Snapchat 會接受。你無需在 Snapchat 上關心發帖是否被點贊或評論,因為這些功能都沒有。這使它變得很自由,也容易讓人著迷。
如果你在 Instagram 或是 Facebook 上貼了張照片,15 分鐘內沒有任何點贊的話,你會刪掉。但 Snapchat 完全不同,它真正專注于寫你的日常故事,沒有任何濾鏡、修飾、精選。這就是真實的你。
另外一個關于 Snapchat的事是,我只知道少數人(包括我自己)相信 Snapchat 確實刪除了你的照片。而其他人相信 Snapchat 在某個地方有一些保密的數據庫存放著所有你的照片。這個有待討論。但老實說,大多數年輕人真的不在乎 “照片泄露” 這樣所謂的 “安全問題”。我們沒有放上社???,而只是在發一些自拍和有著 5 個下巴的搞怪圖片而已。
Tumblr:秘密社群
還記得我們怎么描述 Twitter 的嗎?“Twitter 是一個用來關注、或被關注隨機人群的社交平臺。每個 ID 后面都會寫上一個實名。” Tumblr 和 Twitter 非常相似,卻很少有人寫上自己的名字。它像是一個秘密社群:周圍很多人在用,卻沒有一個人談論。
在 Tumblr 中,你可以做真正自己,認識和你有著相同興趣的人們。大家不會對各自的行為作出評價——沒有實名認證,你可以真正做你想成為的自己。我只知道最要好朋友的 Tumblr 網址,他們也只知道我的。
另外,如果你在 Tumblr 被其他人發現的話,可以很輕松地變更網址。你的名字絲毫不會與你的資料捆綁,所以如果沒有你的網址,很難再找到你(這一點可以對付父母的窺探)。大家可以隨意發帖,支持他人,也會有很多的互動、轉貼,因為人們只是簡單地訂閱了他們關心的事情而已(也因此更愿意去點贊和轉發)。
我不認為 Tumblr 上有太多的 “社交化” 元素,但人們確實可以很輕松地遇到全世界有著相同趣味的朋友,這使得很多青少年癡迷加入 Tumblr,以交到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