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鐘無用之情,終于成一無所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人應該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人生,并不是拿來用的。
人活著的意義在于享受生活,
如果活得太實用太沒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說過一段話:“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但是愈精煉愈好。”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世間許多大用,都是從那些看似無用的癖好中衍生出來的,“無用”之癖好常常隱藏著有用的潛質。當我們功利地拒絕這些“無用”之癖時,其實放棄了很多隱藏在其中的“大用之用”。
余光中說:“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來的,惟獨文化是閑出來的。”
幾千年來,中國文化一直倡導人生要有用,為社會所用,為國家所用,為家庭所用。一切無“用”之物都成了奇技淫巧。
“我想學哲學。”
“這有什么用,能當飯吃嗎?”
“我就是喜歡畫畫。”
“畫畫有什么用,能賣錢嗎?”
“媽媽,我想出去旅行。”
“旅行有什么用?能賺到錢嗎?”
從小到大,從生到死,我們都在和“有沒有用”這個詞打交道。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被父母、愛人、上司以及我們自己,習慣性地劃分為“有用”和“無用”兩類。
彈鋼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沒用的。
上補習班是有用的,過家家是沒用的。
下圍棋是有用的,玩積木是沒用的。
我們以“功名、權力、財富”為標準,
如果不能“最直接地應用”,
如果“短期內無法出成果”,
如果沒有“眼下能看見的利益”,
那我們就不要去碰這些“無用”的東西。
有用則寵之,無用則棄之。
實用主義,已深深長進我們骨髓里。
但世界上許多美妙都是由無用之物帶來的,
比如聽一夜窗外的雨打芭蕉聲,
比如畫一幅夕陽下的大漠孤煙直,
比如寫一筆龍飛鳳舞的蘭亭序,
比如彈一曲心旌搖蕩的琵琶行,
這些看似無用的無聊事,帶給心靈上的驚喜、撫慰、寧靜、安然,卻是任何有用之物都無法企及的。
正因這些無用之事,我們才從野獸被還原人。正因這些無用之事,我們的生存才被還原成生活。正因這些無用之事,我們的心靈才變得從容有余裕。
梁文道在《悅己》中如是說:
“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人活到最后,無用比有用更有意義。
如果說“有用之用”是物質需求的話,
那么“無用之用”則是精神的補償。
如果說“有用之用”是肉體滿足的話,
那么“無用之用”則是心靈的慰藉。
如果生命是一場奔跑。
那么終點其實沒有那么重要。
跑得快或慢也沒有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要在奔跑的旅途中,
學會尋找和享受一些“無用之事”:
花一點時間等一朵花開,
看一片初春的嫩芽綻綠,
在陽光里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微風吹過面頰,
讓心靈不至于在應付疲憊的奔跑中失去彈性而枯竭。
很喜歡民國老課本里那篇文章,雖然只有一句話: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著花。”
我們,不一定老是要趕著去吃草,
也可以試著閑下來,成為那只看花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