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吃的要求也由最初的“吃飽”演變為“吃好”,面對琳瑯滿目的食品,怎么吃才能在滿足味蕾的情況下,又能吃出健康呢?這就來為您介紹,讓您成為一位健康“吃貨”。
中國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立冬期間,有需進補以度嚴冬的習俗。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那冬天應該如何用飲食調養自己的身體呢?據山西中醫學校附屬醫院中醫醫師楊潤說“在中醫看來,立冬前后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說“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冬季進補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冬季進補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所以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冬季進補講究“溫熱補宜”,為此為大家提供一份冬季養生食譜
1、多吃主食,適當吃羊肉、鵪鶉和海參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御寒效果最好。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特別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
2、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發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3、動物肝臟、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并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4、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5. 南瓜能降糖降體重
南瓜不僅口感甘甜,其富含的β胡蘿卜素能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緩解長期用眼引起的疲勞干澀;南瓜多糖具有降糖作用,可以幫助糖友平穩血糖;而果膠不僅能增加飽腹感,有利降體重,還能調節腸道菌群,進而緩解便秘、降低體內毒素。
6. 可以適量飲用咖啡
英國研究人員比較200多項相關研究后發現,適量飲用咖啡是安全的,每天飲用三杯益處多,研究還發現,咖啡對身體的最大益處似乎是降低了患肝臟疾病的風險,包括肝癌。
7. 開心果是心臟之友。
開心果富含植物甾醇,能預防血脂異常和動脈粥樣硬化,從而降低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8. 補血抗衰老吃花生。
《本草綱目》載:“花生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中醫師唐梁認為,“脾統血”,氣虛的人就容易出血,花生的紅衣正是因為能夠補脾胃之氣,所以能達到養血止血的作用,這在中醫上講叫“補氣止血”。
冬季我們吃的一日三餐也很重要的,吃的好了,一天工作都有效率,不好干什么都沒動力,相信上班族的小伙伴們朝九晚五的,面對一日三餐實在頭疼,那么這邊就給大家一些小小的建議:忌重油重辣,可以選擇一些相對健康營養的餐食,例如鮑汁撈飯、海參撈飯、花膠雞撈飯等等,吃起來也比較暖和,在冷冽的冬天驅除身體的一絲寒意。
冬季進補的養生觀念已經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很多餐廳也把這一觀念融入到了他們的企業文化中,例如汐鈺燕鮑翅參堅持“食補養生,品味傳承”的 經營理念,遵循中華宮廷御膳養生之道,手 工甄選原生食材,配以健康無煙烹飪工藝, 高檔砂鍋慢火燉煮濃湯,悉心精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