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葉婉茹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疑惑?看過那么多的書,它們真的對我有幫助嗎?或者,我喜歡的書籍跟我的工作并無聯(lián)系,我有必要花時間閱讀嗎?又或者,網(wǎng)絡時代,各種信息和資源眼花繚亂,我們隨便在網(wǎng)上打入一個關(guān)鍵詞,就能搜索到相關(guān)的內(nèi)容,讀書真的還有意義嗎?
假如,你也有類似閱讀方面的困擾,那么或許這本書《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可以告訴你答案,它會讓你愛上讀書,讀到好書,并幫助你成就更完美的自己。
本書的作者茂木健一郎,是日本有名的腦科學家。他閱籍無數(shù),知識淵博,也正是因為讀書,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進入腦科學研究領域,探索人類還未能完全解釋的意識與物質(zhì)的關(guān)系。
本書中,他從閱讀幫助我們認知思維和改變大腦的角度,來闡述讀書的重要性。閱讀不僅僅是讓我們接受知識,更是讓我們學會獨立思考,并找到突破自我的可能性。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讀書帶來的變化,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書籍。
一、閱讀到底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
首先,閱讀幫助我們重塑認知。通過閱讀,我們從書中所獲取的信息和知識,會源源不斷地儲存和沉淀在大腦中。它們孕育,發(fā)酵,促使我們成長,并最終使每個人形成自我獨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比如,閱讀《終身成長》這本書,我們可以從中知道人應該具備成長型思維,打破固定思維的禁錮。同時我們可以利用書中所提到的培養(yǎng)成長型思維的方法,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又比如《異類》這本書,它告訴我們,一個成功人士,并不一定天生麗質(zhì),也并非全靠努力拼搏,而是與人生機遇有很大的關(guān)系。因此書中列舉了各種把握人生大小機遇的方法,幫助我們改變自己的處境,實現(xiàn)階層的跨越。
閱讀能夠讓我們看世界的角度變得更寬更廣,把他人的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自我的內(nèi)在價值和知識體系。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其次,閱讀幫助我們學會思考。有時書中會包含一些啟迪心智,異于常理的內(nèi)容,它不見得會被現(xiàn)實社會所廣泛認可。但毫無疑問,那是作者對于自我以及社會等其他方面的思考和探索。當我們深入其中,它們可能會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體驗。
比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說《三四郎》,故事中的主人公三四郎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去求學。在所有人的認知里,東京的教育一定是整個日本最好的。但是夏目漱石不是這樣認為的,他早已洞察到日本教育中呈現(xiàn)僵化的一面,因此他把對當今日本教育的現(xiàn)狀和批判融入故事情節(jié)中,從而引發(fā)人們的關(guān)注和思考。
又比如本書的作者茂木健一郎就是閱讀了英國物理學家羅杰·彭羅斯的《皇帝新腦》這本書,從而對腦科學產(chǎn)生了好感。彭羅斯在書中著重強調(diào)了人類意識的獨特性。但事實上,人們對人類意識的了解微乎其微,正是這種具有探索和挑戰(zhàn)的課題研究,使得茂木健一郎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因此帶領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正是讀書得以讓我們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從普遍認可的事物中觀察到不一樣的現(xiàn)象,從而發(fā)現(xiàn)不為人知的秘密和真相。是讀書讓我們學會了深度思考,不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是讀書幫助我們探究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并學會辨別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通過理性的判斷和選擇,從更客觀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讀書,給我們的心靈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能夠眺望到更廣闊的天空,追求我們心中理想的生活。
二、那么我們到底應該閱讀什么樣的書籍呢?
既然,讀書有那么多好處,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到底應該閱讀什么樣的書?
第一點,我們要閱讀的便是各類經(jīng)典書籍。毋庸置疑,經(jīng)典書籍是人類的瑰寶。經(jīng)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是因為它凝結(jié)了作者的智慧和結(jié)晶。它所蘊含的價值和意義,經(jīng)歷無數(shù)歲月也不會磨滅。
一方面來說,我們從經(jīng)典書籍里的人物和故事中獲得經(jīng)驗和教訓。
比如我們看《紅樓夢》,里面的各個人物性格迥異,最后的命運也各不相同。例如快人快語的王熙鳳,精明能干,但曹雪芹卻說她“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誤了卿卿性命”。因為她太過貪婪,看中眼前的利益,終歸把自己栽了進去。又比如楚楚動人的林黛玉,雖然她聰慧過人,才華橫溢,可是因為年幼喪母,寄人籬下,言語中掩蓋不住她內(nèi)心的自卑。
每一個人物,因為出生的背景,生活的環(huán)境,所處的地位都不一樣,因此每一個人在面對人生選擇時,也會做出不一樣的抉擇。從各個人物的起起落落中,我們可以領會到社會、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以及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
另一方面,經(jīng)典書籍中的語言表達一定是所有文章中的典范。這也是為什么要閱讀經(jīng)典書籍的重要原因,這些作品中的詩詞造句可以說達到了巔峰水平。
《紅樓夢》中有一首《葬花吟》最為世人所稱道。看似詠花,實則寫人,字里行間流露的是林黛玉對自身身世遭遇的悲憐和惆悵。比如頭兩句“花榭花飛飛滿天,紅綃香斷有誰憐?”,花兒謝了,枯萎了,凋謝了,可是有誰來憐憫呢?字詞間,透露著一種悲涼的氣息,哀傷從心底而來,發(fā)自肺腑,令人聽了都忍不住流淚。
閱讀經(jīng)典的著作,會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們的心會隨著主人公處境的改變而改變,會隨著故事發(fā)展的時起時伏而變遷。那惟妙惟肖的描繪,生動形象的畫面,給我們帶來了精神上愉悅的享受。若是能把其中的字詞加以誦讀和背誦,那么寫起文章來也會下筆如有神,刻畫的更加入木三分。
第二點,在閱讀中我們還要注意的是盡可能涉獵各個領域。
為什么要看各種種類不同的書呢?因為知識是可以遷移的,而不是分裂的。你無法預知,到底什么樣的知識會幫助到你。
日本有位暢銷書小說家,也是解剖學家,同時也是茂木健一郎的恩師養(yǎng)老孟司先生特別喜歡看推理小說。據(jù)說,養(yǎng)老先生的電子閱讀器里收藏了上千本推理小說呢。你想他明明是做解剖學的,怎么看推理小說呢?但正是因為這些看似毫不相關(guān)的積累,使得他寫的東西具有深度和豐富性。因此他所撰寫的《傻瓜的圍墻》等書籍,一度刊登暢銷書榜首。
正如一棵參天大樹想要枝繁葉茂,定會把根深深扎進土壤,在盡可能廣袤的土地上挺起自己的身軀,才方可立足于天地之間。因此我們唯有竭盡所能地閱讀,汲取精華,然后融會貫通,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結(jié)構(gòu),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能力,擁有一雙慧眼,看穿世事。
要是更功利的講,一個內(nèi)涵深厚,知書達理的才人,人們定會被他的學問所折服,這對他來說不是更容易交到朋友,并獲得更好的機會嗎?
此外,在我們廣泛的閱讀之后,要找到其中對自我影響最大的書籍,然后反復閱讀。所謂常讀常新,隨著我們?nèi)松啔v的增加,以及自我認知的成熟和完善,當我們再次翻閱曾經(jīng)的書籍時,又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對一個真正喜歡讀書的人來說,閱讀便是人生一大快事。我們在閱讀中提升自我,認知世界,放眼未來。
盡管歲月荏苒,光陰似箭,我們終究抵不過時間這把殺豬的刀,但唯有書經(jīng)歷風吹雨打,依舊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就如茂木健一郎在《如何改造大腦》一書中所說,“人可以與書籍相伴一生,在相互陪伴的過程中會越來越喜愛書籍,書籍也會沾染上閱讀者的氣息”。
希望愛讀書的你,永遠擁有這個朋友,因為書而溫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