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效能是指辦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是衡量工作結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據,它有個人效能與團隊效能(或自我效能和集體效能)之分。
個人效能是個體對自我能力及其信念的判斷,即“我能行”。它決定了人們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勵以及如何行為。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觀評估。評估的結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動機。
2. 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有哪些?
a. 個人成敗。個人親自經歷的成功的經驗會增強人對自己能力的信心,反之,頻繁的失敗會使人喪失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完成某項任務過程中,反復體驗成功。比如,把大任務分成子目標,創造“熟練掌握”的經歷,再去做難度更大的需要綜合技能的任務。初級階段通過不斷提升成功打怪的經驗,再去挑戰大boss自我效能感會更強,成功可能性也更大。
b. 他人成敗。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結果,判斷自我的可能性。我們與角色榜樣之間的相似性越高,我們的自我效能就越可能受到角色榜樣成功的影響。也就是說,由和我們背景、能力、目標相仿的人傳授經驗,可能比外界高高在上的專業培訓師更能提高自我效能。當觀察那些受人敬佩的人是如何開展工作的,感受他們的成功,會產生一種“如果他們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信念,從而提高自我效能。
c. 外界說服。積極的正向反饋和社會認可會把自我懷疑轉變為自我效能。關注、認可、贊同、鼓勵和積極反饋。當別人都在說“你能夠做到”和“你做的非常好”時,你內心就開始轉向相信“我能夠做到”。
d. 身心狀況。人的情緒和生理狀態會影響到自我效能水平。做好個人的情緒和健康管理,在工作中最大化降低身體和心理的損耗,從而間接提高自我效能。
3. 自我效能的相關理論
目標管理(以成果為目標,使個人取得最佳業績)
行動管理(通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手段,將意圖轉化為現實)
時間管理(有效地運用時間,降低變動性。決定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
壓力管理(有組織有計劃地對的壓力產生行為進行有效的預防和干預)
情緒管理(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調制合體調節情緒,對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應能適可而止的排解,能以樂觀的態度、幽默的情趣及時地緩解緊張的心理狀態。)
社會心理學
社會認知理論:人們能夠通過模仿他們看的見的行為來學習,"行為主義"色彩濃厚;
認知評價理論:過分強調外在的激勵因素會導致內在激勵因素的萎縮。
行為心理學
習得性無助:指一個人經歷了失敗和挫折后,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4. 有助自我效能提升的相關技能
職場素養
高效溝通
結構化思維與表達(SCQA模型)
高效會議管理
高效整理術
職場創新
5. 同領域品牌分析
易效能
易GTD(goldtimedoor)
6. 主題閱讀書目
激發個人效能的5個選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好好學習
你充滿電了嗎?
學會花錢
稀缺
高手
說服力
改變
刻意練習
練習的力量:把事情做到更好的42法則
系統思考
發現你的天賦
第三選擇
學會提問
拖延心理學
策略思維
哪來的天才
讓大腦自由
12個工作的基本
練習的力量:把事情做到更好的42法則
困境中的決策力
慢思考: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
像設計師一樣思考
即興的智慧
7. 最小可運行知識體系
行動管理——個人成敗
社會認知理論——他人成敗
認知評價理論——外界說服
情緒管理——身心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