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課·第2.3講課后實踐】
這是2018年11月28日“崔律精時力之閱讀理解課”系列第2.3講的課后實踐。
<實踐事項>
重述《高效7》關注圈vs影響圈。
片段鏈接:https://mubu.com/edit/3BGi2ptEsG
<實踐日志(記錄)>
1.我在本講中的收獲:
【昨日回顧】
1)怎么寫自己在對比重述過程中的進步?
從小伙伴們總結的進步看到了我自己的差距。總結如下:
問題1:表述沒有邏輯、不夠清晰,有沒必要的話(只顧著自己寫完全不理會別人看的感覺);
對策:從自己進步的點(關鍵詞)出發,畫一幅書寫地圖(手或腦)。
問題2:表述不夠具體,習慣性概括式表達。進步哪在個點沒,具體體現是什么自己再回頭看都看不太出來。
對策:具體到可衡量的角度。此外,本節課的知識點恰好能一點點糾正習慣性概括式的表達。
問題3:側重點放到課程收獲以及重述的實踐部分,留給寫進步的時間少,趕時間的時侯完全不講方法的寫,沒有嘗試用在腦袋里畫圖再寫的方法。
對策:首先在意識層面重視起寫進步的部分。發現進步也是為了下面繼續強化自己的進步,學習過程會有反復,如果對自己的進步不加留意可能它也會減弱或消失。其次畫個簡圖。
2)閱讀理解不僅是更好地拆書的前提,也是更好地讀書,更好地讀人、讀事、讀生活的前提。從前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是沒有看到它的橋梁作用。外在環境和人的行為之間是自己的選擇,我們如何閱讀會很重要的影響我們如何選擇。
?更好的閱讀理解包括邏輯力和對文字的理解?。
【今日課程】
1)思維和語言
在理解思維和語言密不可分的關系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我能理解思維需要通過語言來表達(不可見的內容通過可聽到的語言來表達),但倒推回去語言體現思維這一點我一直理解的不夠深刻,停留在被動知道的層面。為什么我理解不到語言體現思維這一點呢?
1)日常我的口頭表達邏輯性不強,甚至有時候沒什么邏輯。表現為說之前不太想,想的不多,腦子里沒表達地圖。所以我以自我為中心看待問題,也就很難理解語言體現思維這一點。
2)刻意為之的書面表達有一定的邏輯,但不同場景的書面表達強弱又有不同。比如流水賬式的心得記錄,就沒有什么邏輯。這時我覺得我的語言不能體現思維。“語言體現思維”是指體現了思維過程,不管是什么思維(強邏輯或是毫無邏輯)。而我對“語言體現思維”里的思維理解不準確,我認為體現的是邏輯性,也就是有邏輯在里面(不包含無邏輯)。所以我沒有那么認同和接受。
3)朗讀思維和語言的關系:廣義的邏輯是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是從理性的思考中發展而來,是通過語言文字做出的理智推理或者思考。發現聽完看完而漏掉的點”通過語言來思考“,這和”思維通過語言“來表達又是不同的。通過語言來思考,是把不可琢磨的不可見的思維過程,通過語言這個具象化的符號來推進。
2)用詞越準確,思維越清晰。
崔律說:若一直保持這種籠統的、含糊的態度,那么思維就會受到限制。而且,講意義混雜在一起時最不可靠的,它的模棱兩可會混淆人們認識事物的途徑和心理。自我分析,我在100天精時力課程里有提到過我是一個大條的人,那里面包含了一個我當時不能準確表述的”我一直有籠統的、含糊的態度“,為什么我這么稀里糊涂呢?我用詞不準確的問題體現在哪?原因在哪?
第一、概括總結式的表達習慣(舊習慣)。分析很可能是早前寫公文的工作經歷,讓我不知不覺形成了概括總結式的表達習慣,常說空話廢話。
第二、我以為我知道但我不知道一些詞匯的具體含義(自以為是)。比如我不知道語言體現思維的思維是指啥。
第三、我理解不準沒有吸收到有些詞匯的真正含義(閱讀理解的問題),所以我并沒有學到哪些詞匯。
第四、記性不好記不住記不全,表現為有時候我不知道用哪些更準確的詞匯來轉述課程知識,就原話復制。
前三點閱讀理解課都能解決,第四點我認為閱讀理解能力提升也有助于記憶力,待查證或驗證。
從模糊到清晰有兩種方法:第一從表示事物聯系的詞語著手,它與抽象思維有關;第二從每個個性詞匯著手,他與具體思維有關。
3)擴充詞匯量
方法1:積極主動地找途徑學習和積累
方法2:生活中聽到、看到的詞匯。
重點:準確應用學到的詞匯。
崔律提醒:媽媽的用詞越準確,孩子從小就會養成精具的思維方式。
2.今日重述中的亮點:
1)重述課程收獲的亮點:結合自己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更深一步理解和重述知識點。不是以往停留在轉述知識點本身。
2)重述高效7的亮點:第一,通過讀關鍵詞,尋找高頻詞句。確定主題、關鍵詞,然后腦海大致成圖。亮點通過問題導入來重述,以自己的實際案例講解正反對比積極主動和消極被動。第二,看到崔律留言我可以用視覺筆記的方式,嗯對呀我可以用視覺筆記的方式呀。于是開始畫圖,但畫著畫著腦袋里蹦出一個問題,我現在要刻意練習的是理解和用語言來重述,特別是本節講到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我需要刻意練習用語言來重述。所以放下了已經畫了的圖,使用語言來重述。
3.我的疑問(周六答疑) :
關于思維和語言的關系,通過語言來思考我重述為把不可琢磨的不可見的思維過程,通過語言這個具象化的符號來推進。想知道我理解的是否準確。
4.其他想說的話(如有):
5.我對《高效7》的重述: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積極主動?
可以通過關注圈和影響圈來看。
什么是關注圈和影響圈呢?
關注圈,你因興趣等想去看的事物。在這些事物里有你通過自己的行為能改變的,是影響圈。你關注的公眾號和你運營的公眾號,前者是關注圈的事物后者是影響圈的事物。
這兩個圈怎么判斷是否積極主動呢?
如果一個人把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關注圈的事物,他只看別人的缺點弱點,外部的環境問題,強調自己做不到的事。這樣的人是消極被動的。反之,一個人把時間和經歷專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上,他通過行動不斷提升能力,進而擴大力所能及的范圍,這樣的人是積極主動的。
舉個例子:
負面案例:小丫和王洋真是命好,遇到那么好的婆婆,她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我的婆婆怎么就不能來呢?怎么就不能像其他婆婆那樣支持我的成長呢?我白天帶孩子,晚上熬夜學習。后半夜還要哄夜醒的孩子。我這命啊!這個時侯的我就是消極被動的。我只盯著要婆婆幫忙帶孩子,盯著外界的幫助,強調自己如何辛苦。
正面案例:那么我就這樣一直抱怨嗎?積極主動這個習慣提示我,我現在沒有老人幫助也能在晚上的時間學習,白天我也在專心的帶孩子,從飲食起居照顧孩子的生活,更從育兒角度有意識的培養孩子。我還能做什么,我還有好多事需要提升和改善。與其花時間抱怨,我拿來思考如何更精準的表達,我拿來思考如何帶孩子玩一個游戲,這樣不是更好嗎?與其花時間情緒化,我客觀的看待我的現狀,通過思考進入理性模式,這都是在著我提升,嗯,我打通了我的問題源。我需要這樣積極主動的過我的生活。
---------------
# 第2.3講原文片段 #《高效7》關注圈與影響圈
關注圈與影響圈
看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斷他是否積極主動。每個人都有格外關注的問題,比如健康、子女、事業、工作、國債或核戰爭等等,這些都可以被歸入“關注圈”(Circle ofConcern),以區別于自己沒有興趣或不愿理會的事物。(見圖3-3)
關注圈內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則超出個人能力范圍,前者可以被圈成一個較小的“影響圈”(Circle of Influence)。(見圖3-4)觀察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集中于哪個圈,就可以判斷他是否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于“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擴張和成長。(見圖3-5)
反之,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于“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范圍的事情不放,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自艾自憐,并不斷為自己的消極行為尋找借口。錯誤的焦點產生了消極能量,再加上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響圈日益縮小。(見圖3-6)
只要我們的焦點在關注圈,就等于是允許自己受制于外界條件,自然就不會主動采取必要措施來推動積極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