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我使用過的最有效的學習/閱讀方法,沒有之一。
你有沒有發現?
在高度信息化時代,需要人腦直接調取的信息越來越少了。
不認識的單詞、繁復的歷史事件、新生的科技名詞、數理化公式、名人軼事……這些,隨便打開一個搜索引擎,答案便會瞬間出現在眼前。
以致我們會產生一個錯覺:讀書是沒用的,反正也記不住,反正也不需要記。
真的是這樣嗎?
殊不知,這句話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即使從“功利”的角度來看,讀書的價值也絕不在于“記憶”,而在于“習得”,通俗地說,就是有用。
如果僅僅把大腦當作記憶的容器,實在大材小用。
那么,讀書究竟有什么用?怎樣讀書,才能最大限度“榨干”一本書的價值,為自己所用,甚至成為領域內的專家呢?
在研究過多種閱讀、學習方法后,我發現,“費曼學習法”是我所接觸到的方法中,最簡單最實用的,而且沒有之一。
費曼:獨特教育方法成就的“天才”
史上最有趣的科學家
如果你有任何才干,或者任何工作吸引你,就全力去做吧,把整個人投進去,像一把刀直刺入到刀柄,不要問為什么,也不要管可能碰到什么困難。
——費曼
費曼是美國物理學家,一生研究成果斐然,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視為繼愛因斯坦之后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
他不僅在專業領域出類拔萃,對于感興趣的事情,同樣愿意投注精力。
費曼喜歡繪畫,匿名畫作曾被高價賣出;他喜歡音樂,桑巴鼓玩得很好;他是瑪雅文化愛好者,曾發現呼麥技法;他同樣喜歡寫作,出版的《別鬧了,費曼先生》一書,被稱為理科生寫給世界的情書……
正因如此,費曼還有一個“頭銜”——史上最有趣的科學家。
偏偏,這樣的天才式人物,卻并非智商超群的天才,費曼的智商水平為120,僅比普通人高一些而已(90-110),比起愛因斯坦165的智商水平,就不足為奇了。
算不上天才的智商,是如何成就杰出大腦的?
這要從費曼小時候受到的獨特教育方式說起。
顛覆式的教育啟蒙
提到費曼的成長經歷,就不能不提到他的父親麥爾維爾。
麥爾維爾是如何同孩子一起讀書的呢?
比如,在費曼小時候,父子兩人就經常一起閱讀《大英百科全書》。有一次,書中介紹了恐龍相關的知識:“恐龍身高25英尺,頭有6英尺寬。”
在聊到這個小知識的時候,麥爾維爾沒有一帶而過,而是停下來,對費曼說:
“想想,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這是說,如果恐龍站在門前的院子里,以它的身高,它的腦袋剛好夠到咱們這兩層樓的窗戶,可是它沒法兒從窗戶外探頭進來,因為它的頭比窗戶還要寬呢!”
你有沒有發現其中的奧秘?
25英尺和6英尺這兩個數字,對于小費曼來說,是十分生僻的概念;但是“兩層樓”和“沒有窗戶寬”,卻是具體的、可感的東西。
麥爾維爾的教育方式,就是用已知的東西“翻譯”未知的概念,用具象代替抽象。
這樣一來,當孩子想起恐龍時,不會去“死記硬背”具體的身高數字,而是對恐龍的形象有了具體而生動的感知,這是非常難得的學習體驗,遠比記住一個冰冷的概念有趣也有價值得多。
在提到這段經歷時,費曼說:“我從父親那兒學會了“翻譯”。也就是,學到的任何東西,我都要琢磨出它們究竟在講什么,實際意義是什么。”
后來,這也成為“費曼學習法”的關鍵所在——用自己的話,用自己已知的東西,去解釋新知。
這樣的學習方式,百試不爽。
四步實踐“費曼學習法”
1951年開始,費曼進入加州理工學院,成為物理學教授,而他獨特的教學方式,也是其在專業領域之外,獲得了極高的教育學成就。
而費曼學習法的偉大之一就在于,它的實踐方式非常簡單,拆解開來,僅需四步。
第一步:選擇概念
選擇概念,就是確定這次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制定目標,聽起來簡單,但也是有學問的。
比如,了解“現代心理學流派”就是一個目標,但它不是一個好的目標。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沒有動機、沒有考量方式的目標,往往會讓我們失去行動的動力。這時,可以使用目標管理中的SMART原則為目標的制定、執行、達成保駕護航。
SMART原則具體規范,可以參考下方制作的導圖:
第二步:教授概念
在習得概念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你學到的概念,講給其他人聽。
教學的好處,一是利己,創造條件,獲得即時反饋,以便對知識進行查漏補缺,真正化為己用;二是利他,幫助他人獲取新知,而利他又恰恰是最好的利己。
教授他人,是費曼學習法的核心,也是學習金字塔中提到的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如果暫時找不到教學對象也沒有關系,教授也可以理解為知識的輸出,講給自己聽,或者將知識二次加工后書寫出來,都是不錯的輸出方式。
第三步:回顧學習
在講解中遇到問題時,便回過頭,有目的地尋找答案,直到自己的講述可以做到讓對方完全聽懂。
如果找不到傾聽對象,還是一樣的道理,那就直到可以說服自己為止。
第四步:提煉簡化
最后,嘗試用更簡潔的語言,解釋深奧的抽象詞匯,比如,使用類比的方式,解讀有理解難度的概念。這一步驟的最高目標就是——讓一無所知的小孩子也能聽得懂。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閱讀場景,來看看費曼學習法的拓展應用。
如何最大限度“榨取”一本書的價值
這兩天,我開始重讀格蘭拉寧的《奇特的一生》,這本書講述的是,前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實踐一生的“時間統計法”。
在將費曼學習法用在閱讀書籍時,我把上述四步驟進行了重組,并將具體流程繪制如下:
首先,確定閱讀目的
不同類型的書籍,閱讀目的不同,投入時間也不同。
比如對我而言,專業領域的優質書籍,比如心理學相關,一定會使用固定整塊時間閱讀;用來打發時間的休閑類書籍,閱讀目的就是放松減壓,一本書里,能收獲一兩句核心要義,已經足夠。
在確定分區后,就可以指定具體閱讀目標了。
為了準備考試?為了輸出一偏專業文章?為了馬上學會某個技能?等等。
這些都是可執行的、與現實強關聯的具體目標。
我閱讀《奇特的一生》的目標也很明確:① 重溫、學習時間統計法;② 擴充素材庫。
其次,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
把書讀厚,是指在閱讀過程中窮盡案例,盡可能觸發關聯知識,將抽象概念巨像處理,大腦不斷進行思考、加工,不受限地發散思維。
比如,在《奇特的一生》中提到了柳比歇夫為自己定制的兩類工作,一類是中心工作,一類是非中心工作。這樣的例舉是相對概念化的,無法直接提取有效信息。
于是我會思考,我的日常工作分為哪幾類?大致就是重要工作和必要工作,必要工作里又分常規工作和碎片化工作。在與自己的生活觸發聯想后,書中的概念就變得具體而容易理解了。
同時,會建立電子化素材庫,因為打字很快,所以不必吝惜筆墨,可以隨心所欲地拓寬書籍的厚度。
除此之外,我還會記錄紙質閱讀筆記,由于寫字耗時,在紙質筆記中,我只提煉書籍的核心要義,用作索引,隨時查閱。這是把書讀薄。
最后,加工與輸出
之前的步驟,是幫助大腦進行新知輸入,接下來的步驟,就是對知識進行加工與輸出,可以對應費曼學習法中的“教授、回顧、簡化”
輸出,可以是形成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在社群內進行一次分享……總之,要讓之前的輸入以有產出的形式得以展現。
如果把寫作當作輸出的方式,我比較建議直接將內容發布在社交媒體或公開平臺上,而不是敲在私人文檔中,這樣才能得到更多讀者的有效反饋。
也可以生成導圖,進行一次知識的分享。
輸入的知識,只是記憶和存儲;可供輸出的知識,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這樣的閱讀方式,和目前流行的“一個月閱讀XX本書”相比,看似費時,實則是真正的捷徑。
在《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也談到了自己的“慢閱讀”,與費曼學習法頗有相似之處。
柳比歇夫是這樣說的:
“重要的論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詳細,甚至到現在我在這上面仍花很多的時間。我積累了豐富的材料。同時,凡事 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寫個提綱,再進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頭有大量存貨,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貨立刻能拍上用場;文章寫得很快,因為事實上它不過是我平日儲備著的材料,隨時取用。”
“在青年時代,我的讀書方法使我在某種程度上落后于人,因為我看的書比別人少。他們看書比較浮皮潦草。但是,浮皮潦草地看書,有許多精彩的東西消化不了,看過的東西很快會忘記。至于我看書的辦法,能使我得到十分清晰牢固的印象。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庫存要比別人豐富得多。”
我們總在尋找學習的捷徑,尋找節約時間的方式。
可是節約時間,并不是竭盡所能地壓縮每一分鐘,恰恰是努力充實每一分鐘。
與其一年閱讀100本書,一目十行、看過就忘,與其購買了無數知識付費課程,卻只是潦草學完;
不如在遇到高價值書籍、課程時,把速度慢下來,盡可能榨取知識的價值,這才是省錢又省時的、學習的捷徑。
個人微信:rzshxy
公眾號:銀河系有魚
我是小魚,2015年看過《記事本圓夢計劃》后,開始堅持使用日程本,一年前開始通過手帳整理生活。畢業6年后,2019年末開始自由職業。
歡迎同頻的小伙伴,和我一起探索不被定義的理想生活狀態,2020年,做喜歡的事情,同時也能生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