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介紹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個人愿景原則。
01
人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環境選擇回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的環境,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有利于自己提升生命價值的條件。可以說,你面臨的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想必大家對半杯水的故事都非常熟悉。桌子上放著一杯水,積極的人心想“還差半杯這杯水就滿了”,而消極的人則會想“還差半杯這杯水就空了”,這種思維方式正是典型的自我選擇——你選擇看待事物的態度決定了你接下來的行為方向。
我們生存的外部環境無時無刻都在對我們造成影響和刺激(半杯水),而我們要如何回應這些影響和刺激因素,兩者之間存在的距離,正是人類選擇的自由的體現。
二戰期間,精神病學家弗蘭克爾曾因自己的猶太人身份被關進納粹的死亡集中營。在那個地獄一般的地方,他失去了自己父母兄弟,自己也受盡折磨,奄奄一息。
普通的集中營難民們都對自己受到的命運的不公感到悲哀和憤怒,但弗蘭克爾在后來的著作中表示,他在集中營中感受到了“人類終極的自由”。雖然納粹分子控制了他的人身自由,摧殘著他的肉體,但是他的精神始終都是獨立的,他一直以旁觀者的目光冷靜的注視并記錄著一切。同樣的外界條件,正是由于弗蘭克爾選擇自己回應這些刺激的方式,才得以控制了外界對自己精神的影響程度,直到超脫了納粹的禁錮。
在刺激和回應之間自由選擇正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植物之間最大的優越性。
02
選擇的自由包括人類特有的四種天賦,即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和獨立意識。
每一次選擇都是這四種天賦的綜合成果。而我們所倡導的積極主動,不僅是積極看待事物的態度,更包括由此延伸開來的積極的行動和對行動后果的責任感。積極主動絕不是盲目樂觀,而是理智分析外界帶來的刺激和影響后,選擇與之相應的價值觀作為行為的內在動力,并對行動產生的一切后果都接受為自己的影響范圍。
積極選擇是人的天性,即使是感覺自己受到了外界的約束,那也是因為自己選擇了被外界所約束,這種選擇我們稱為消極選擇。這樣的人很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晴天時興高采烈,雨天時無精打采。而真正積極主動的人則堅守著自己內心的價值選擇,比如說一位工作狂,認定了工作第一,那么無論晴空萬里還是滂沱大雨都不會影響他的敬業精神。
在常識上可能這個說法一時間難以接受,尤其是慣于怨天尤人的人,但只有真正接受了“我昨日的選擇決定了今日的我”,才可能承認“我有能力做出別的選擇。”
圣雄甘地:“除非拱手相讓,否則沒人能剝奪我們的自尊。”
把外在環境視作問題癥結的想法本身就是問題,我們選擇了這種“由外而內”求變的思維定式,給力外部環境控制自己的權利。注意一下的話大概這類人經常會說這樣的話:
“假如我的貸款還清了,我就……”
“假如我的老板沒有這么獨斷專行……”
“假如我有更多的時間……”
而積極的做法應該是“由內而外”地改變,先改變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變得更充實,更具創造力,變“假如”為“我可以”,再去施加影響,改變環境:
“我可以更努力工作……”
“我可以對待妻子更耐心體貼……”
“我可以更早起床,然后閱讀……”
這種思維轉變當然不是易事,但是人人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為自己所追求的更好條件積極創造環境,而不是坐在家里等著餡餅從天而降。
03
有了積極的選擇就會有積極的行動,有了行動就會出現相應的后果。
雖然每個人都可以學會選擇自己的行為和對待刺激的回應,但是最終會產生什么后果很多時候依舊不是百分百能受控制的。因此我們在享受選擇的自由的同時,必須肩負起隨之而來的后果的責任,就好像“拾起手杖的一頭,也就同時拾起了另一頭。”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的一生中,錯誤的選擇時常發生。對于無法挽回的錯誤,積極的人不是悔恨不已,而是承認往日錯誤已經產生了連串的影響力,那就馬上承認,改正并從中吸取教訓,這樣才能真正反敗為勝。
前段時間大熱宮斗劇《延禧攻略》中,女主魏瓔珞可謂是中國電視劇史上數一數二的積極人士,不管遇到什么難題都迎難而上,當然也因為這樣惹來了很多麻煩。受到富察皇后的教導后,她終于學會了因時制宜,危難來臨時迅速尋求解決方案,最終成為一代宮斗冠軍令皇貴妃。
實際上傷我們最深的,既不是別人的所作所為,也不是我們犯的錯誤本身,而是我們對待錯誤的回應。仿佛被毒蛇咬傷后,一心抓蛇只會讓毒素擴散地更快,唯有盡快排出毒液,才能避免殃及其他,使自己更快從挫折中恢復過來。
如果真正能做到對選擇的自由加以善用,假以時日定能讓自己擁有更寬廣的選擇范圍。我們要使獨立意志的天賦發揚光大,對自己的效能負責,這是后面每一個習慣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