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16年除夕鐘聲敲響的時候,我很認真的回顧了整個2016年,發現竟然沒有印象特別深刻有意義的事情,整整一年過去了,不知道是繞了一圈還是原地踏步,我只知道,自己沒有長進。當你發現時間一點點的過,而且越來越快,而自己還是原來的樣子。那種感覺,真的很恐怖。
于是,?2017年我給自己的要求是——轉變。
從堅持養成良好習慣開始,改變自己。
但是,開始的時候是困難的。
說好堅持早起,當鬧鈴響起,睜開眼睛看見窗外還是漆黑一片,想“今天太累了,算了,明天再早起吧……”
說好堅持跑步,一年要跑1000公里,按計劃有時候一天要跑8公里,當跑到4公里的時候,想“才跑了一半路啊,太難了,跑不動啊,算了,明天再補上吧……”
說好堅持寫作,堅持了三周,發了三篇文章,發現點擊率不高啊,想“好難寫啊,又沒幾個人看,算了,有想法再寫吧……”
但是,每一次,我都告訴自己,不可以算了,要放棄做一件事太容易了,隨隨便便都可以找到很多理由讓自己放棄,我知道只要放棄過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堅持,就是在這種一次又一次的將就中被摧毀了。
堅持做一件事情,之所以難,是因為要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區,迎接新的挑戰。而在舒適區以外的每一件事都會讓你覺得不舒服。所以堅持一種新的行為模式和習慣,實際上就是和自己固有的習慣做斗爭,這能不難嗎?
這么難,為什么還要堅持?
堅持,并不等于就能通向成功,或者就能成長多快,它只是幫助你塑造一種新的行為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會讓你每天都跟前一天有所不同。
堅持,是希望自己能有所改變,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的人生,是為了在年老的時候能對自己有所交代。
布羅妮.韋爾的《彌留之際最后悔的5件事》中提到,人們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認為的最大的遺憾是“沒有鼓足勇氣去過另一種生活”。
堅持去做一件事,就是為了讓自己更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雷軍說過一句話:很多人不過是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我覺得,以大部分人努力的程度,其實還輪不到拼戰略的地步,能堅持在戰術上勤奮就已經超過大部分人了。所以,對普通人來說,堅持一種新的習慣就是成長的捷徑。
怎么才能不容易半途而廢?
如果你繼續看到這里,那說明你是相信堅持能帶來良好效果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堅持的過程中,在一種新的習慣形成之前,大部分人都掉進半途而廢的坑里了。
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近段時間以來的學習,我想分享4點體會:
足夠的渴望:對堅持要做的事情要有足夠的渴望,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獲得什么?為什么要去做?對目標足夠的渴望才能支撐你度過堅持最開始的那段難熬的過程。
對我來說,我渴望自己變得更好,而堅持跑步、閱讀、寫作,是在自己能力范圍內,讓我更接近這個目標的很好的辦法。如果你只是因為大家都在跑步,所以也去跑步,那么我相信,你一年跑不過100公里。
設計反饋機制:很多人都會寫日記,但是不知道自己寫得好不好,也不知道哪里寫得不好,更不知道應該怎么改進,所以很多人寫著寫著就放棄了;相反,如果你寫的文章發布出去,點擊量不錯,有人點贊,或者是有人看了給你提建議,你知道如何改進,那么你就會有動力繼續寫下去。
想說的是,如果在堅持的過程中,我們付出的行動沒能得到及時的反饋,我們就無法搞清楚效果如何?哪些方面需要改進?下一步應該怎么做?那么我們就會很難堅持做下去。
一個比較好的方式,是給自己設計反饋機制,讓自己看到效果。比如跑步的時候裝個咕咚,看著總里程一點一點的往上蹭,就會有成就感;減肥的人,只要一站上體重秤,看到數字變低了,就會繼續加油;寫作的話,不斷將文章發布到公眾號或者簡書等平臺,來檢驗寫作的效果,是一種很好的反饋方式。
找到榜樣:如果身邊的人都在努力的踐行和成長,你就不敢輕易的放棄,因為沒有人愿意被拉開差距。所以,去尋找有同樣需求和目標的人或者環境。
如果身邊找不到的話,加入社群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我加入的貓小灶群里,優秀的人很多,而且他們總是在踐行,不斷的分享、交流,這種壓力讓我產生的“焦慮感”,使我不敢再像以前那樣任意放松我自己。這種感覺很累,但是很爽。
采用喜歡的方式:同樣的一件事,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能更好的度過前期的那段難熬的時間。
比如跑步,可以邊跑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可以送給自己喜歡的運動服和跑鞋,反正能讓自己跑得更輕松更舒服就好。
又比如寫作,不管是坐到咖啡廳,或者在家里,或者戴著降噪耳機在地鐵里,只要能讓自己寫得更自在,感受到寫作的樂趣都可以。
可以給自己設計各種各樣的儀式感,只要你覺得喜歡和舒服,并且不妨礙你做堅持要做的事。
最后,送上一段經典語錄,愿君共勉。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