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Yan4911/文
人生天地間,精、氣、神至關重要。尤其是“氣”,更是讓人摸不到,看不到,卻時刻感受到,頗有神秘之感。
吾日觀宇宙萬物,夜觀星辰大海,手捧老子的《道德經》,每日沉思“氣”的作用,經年累月略有小感而悟。
做人要多養“元氣”,多揚“善氣”,摒除“怨氣”,消滅“暴戾之氣”
---老子闡述,道之根本為“中和之氣”
老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五千言《道德經》,論述廣泛,無所不及,可謂博大精深。哲學思想囊括整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為渦水文化寶庫,亳文化之寶藏。
道是老子給自然界所起的名字。言及自然萬物從無到有,皆道本體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有物混成,道也。先天地生,道也。為天下母,道也。道從無到萬物,無者無聲、無相、無色無形,就是老子所說的氣,這種氣就是中氣、和氣,合稱中和之氣。
道生萬物之后,人類有了肉體,肉體內有一團氣,就是常說的精氣神,也就是與德并存的中和之氣。中和之氣為道所生,又為萬物之母。
老子所要發揚的就是真正的慈愛、善美,拋離假丑惡。這種美德的產生是源自與德長久共存的中和之氣,中正,貫中,和平,和諧的先天之氣才是人類美德,生命之源。中國有句名言:“天地人和”,用《道德經》的話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和說明天地人都要法道,道之中和之氣達到天地人和相互和諧的目的。
---天地有正氣,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剛正之氣,就是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一身正氣。孟子認為,一個人有了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也好,威脅也好,都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經說過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對孟子說的浩然正氣,曾有一首長詩作出過生動的文學描繪,這就是一身正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寫的《正氣歌》。詩中寫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意思是說,浩然正氣寄寓于宇宙間各種不斷變化的形體之中。在大自然,便是構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氣;在人間社會,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時,便表現為祥和之氣,而在國家、民族處于危難關頭時,便表現為仁人志士剛正不阿、寧死不屈的氣節。社會秩序靠它維系而得以長存,道義是它產生的根本。他還列舉了中國歷史上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如不怕殺頭仍秉筆直書的晉國史官董狐;堅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載的蘇武;被俘后大喝“蜀中只有斷頭將軍,而無投降將軍的嚴顏;率部渡江北伐、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的東晉名將祖逖,還有充滿忠貞正直之氣的諸葛亮的《出師表》等,作為例證,說明浩然之氣長存于天地之間。
---君子美德,恢弘芝蘭之氣
《荀子》曾言,“其民之親我歡若父母,好我芳若芝蘭”。
芝蘭據說“生于森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孔子家語》),從而將其喻為君子美德(漢焦贛《易林》稱“南山芝蘭,君子所有”),后又引申開去,比作優秀子弟,稱頌他人子孫昌盛,又作“芝蘭玉樹”、“蘭桂齊芳”。據《晉書》,謝安子侄皆賢,乃比作芝蘭玉樹生于庭階. 后周竇禹鈞五個兒子皆中進士,因中進士人稱“蟾宮析桂”,故而有“五桂”之稱.蘭、桂皆喻賢才后繼有人,德澤長留,流芳千古.
---社會之疾,揚棄“暴戾之氣”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缺乏溫情和關心,尤其是暴戾之氣充斥在部分人的心中,使得整個社會都顯得令人煩躁,人人都缺乏安全感,使人不得開心顏。
君不見,大街上很多人開車行駛完全無視別人的安全,野蠻駕駛的行為比比皆是。因一點小事,就破口大罵,大打出手的,也不鮮見。隨地吐痰,大聲咳嗽,大聲喧嘩的,隨處可見。
最近的《巨嬰國》流傳甚廣,其中就將國人的心理未成熟的情況比喻為心理年齡未長大的成年人比比皆是。
這因為很多成年人的行為和言談舉止,完全像孩子般的無理取鬧和不成熟,使得作者總結出的觀點得到很多人的認同。
實際上,暴戾之氣能夠互相傳染,進而使得整個地區間缺乏文明的行為,成熟的人類。暴戾之氣,隱然已成侵蝕社會根基的不祥之物,實在應該多方入手清除社會的暴戾之氣。
---人性之疾,揚棄“浮躁之氣”
氣由心生,國人的心緒太浮躁——不是某個人、某個群體一時一地的浮躁,而是集體無意識的浮躁。
人們不想傾聽,或者說來不及傾聽,更別說把某些東西進行沉淀;如此,人們當然也受不了委屈,不愿意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無需舉別的例證,走在大街上,當你和汽車“狹路相逢”,有幾個司機會讓你先通過?而反過來,當你開車的時候,你可能也不愿意去讓行人。浮躁原來就是這樣可以相互傳染的。
浮躁本身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火氣大了,各種違背理性的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就更高。生活中許多情形,緘默比說話更加不易,就像球場上,兩名球員發生沖突,最終得到最大利益的一定是那位脾氣小的人。并不是要叫大家都去做逆來順受的“沉默的大多數”,但如果生氣于事無補,甚至生氣的后果還會危害別人,那這個氣損人不利己,還是不生為好。
再往深里追問,也許有人會說,種種社會的不公、問題及矛盾,才是今天國人火氣大的真正“導火索”。這的確是個問題,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清楚,凡事只停留于發牢騷、抱怨上,是再輕松不過的事,但它于事無補。坐下來,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付諸建設性的、善意的行動,才會真正有助于周圍環境的改進。哪怕這些建設性的、善意的行動微不足道,但無數的這樣的舉動匯聚在一起,就可能變成一種不可低估的正能量。
巍巍天地間,像孟子那樣,養浩然正氣;向孔子那樣,使得君子弘揚芝蘭之氣;在焦躁生活中,多一些平和之氣;在戾氣面前,多一些自省之氣;在利誘之下,多一些自持之氣。
也許,當我們不再生氣的時候,我們的時代又在不知不覺中前進了一小步。當我們多修善氣之時,我們齊身治國平天下的目標就更近了!
將下面的圖片送于所有的朋友們,祝讀到此文的朋友們都得到幸福人生!
我是Yan4911,追求不惑人生的普通人一個。平時喜歡看看書,聊聊天,特別希望能和大家一塊圍觀吃瓜,聊聊人生和智慧,找找幸福和快樂。喜歡我,就關注我吧!祝您幸福快樂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