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熏臘腸
我們那里過年,家家戶戶都有做臘腸,而且每一家的口味都略有不同。有的偏辣,有的偏咸,有的偏甜,有的充滿了橘子皮的味道。
但是還記得小時候很喜歡加入婆婆媽媽姑姑嬸嬸的一起“灌”臘腸。臘腸真的是“灌”出來的,有一個漏斗一樣的東西,接在類似于某種動物的小腸(?)一頭,然后通過漏斗把肉塞進去。塞滿了以后,要拿著一根針,在臘腸的全身戳戳戳,為了放走里面的空氣。而那個戳戳戳的步驟是我最喜歡的!(大概也有二十年沒有玩過了。)
我們那里的臘腸有個重要的一部,就是拿到鄉下,放在一間堆滿柴火的房子里煙薰,直至熏干,這樣不僅可以保存很久,還造就了它與眾不同的風味。(突然覺得我像在寫舌尖上的中國的旁白,大家可以自行想象那個畫面。)
其實我小時候并不是那么喜歡吃臘腸,直到初一遇到了我的小姐妹曼迪,去吃了她家的臘腸,才發現臘腸真是個人間美味!
她們家的臘腸味道甜甜咸咸,放在飯里蒸一下,拿出來切片就可以吃,油汁流到飯里,飯也是那么香。
后來,為了迎合我的口味,我們家就棄用了祖傳的臘腸秘方,改用了曼迪爺爺家的祖傳秘方。
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商機,如果有一天我和曼迪有錢又有閑了,就來把這個祖傳秘方“發揚光大”!
5,豆瓣醬
還有一個我覺得商機很大的就是我媽的豆瓣醬,好好包裝一下,估計可以和老干媽媲美吧!和大家常聽說的郫縣豆瓣醬絕對不可同日而語。制作方法應該也是祖傳的吧,這么高級的食物不靠幾代人的研發和傳承應該達不到吧!
酸酸的,甜甜的,辣辣的,不管是做小菜,拌菜還是炒菜,都有獨特的風味。
以前過年的時候,我們家的表哥表姐來吃完飯,總是會讓媽媽幫她們裝一些帶回家。所以媽媽總是用一個超級大壇子做,夠我們家吃一年還可以分給親人們。
最重要的是它沒有任何的添加劑,就靠辣椒豆瓣鹽的天然發酵。不過聽我媽說,對哪里的辣椒,幾月生的豆瓣都是有講究的。
媽媽不吃辣,爸爸喜歡重口味。吃不到一起的兩個人大概就靠豆瓣醬來維護飯桌上的和平吧!小時候,爸爸吃飯總是會在桌上放 一小碟豆瓣醬,從壇子里挖一勺出來,點幾滴香油,感覺一下子就有食欲了。
6,拌茄子
茄子和青椒蒸一蒸,或者烤一烤,然后撕開,放在大碗里,加油鹽醬醋拌一拌,就可以上桌了。如果想吃點辣,還可以加上一勺上面提到的豆瓣醬。后來在新加坡也做過,大概茄子不一樣,或者新鮮程度不夠,而且沒有我們那里的青椒,拌出來的口味實在是相差太遠。
這是一般會在夏天吃的一道菜,現在蔬菜什么的都沒有季節,感覺也沒有了小時候那種對季節變化的期待和喜悅了。加之現在生活在赤道上,期待也只有雨季和旱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