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是時候改變一下玩法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回想幾年前,當我們剛開始使用微信的時候,每到飯前,一群小伙伴拿出手機爭先恐后地啪啪,甚至有人不小心摔一跤,第一件事就是發一個朋友圈“從哪里摔倒,就從哪里爬起來”。你是否也曾有過這種經歷?現如今,這樣的“規定動作”是不是越來越少了?微信朋友圈給你的感覺是不是有點不一樣了?沒錯,微信朋友圈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默默地發生了變化!

其一,內容不再純凈。現在的朋友圈充滿什么內容呢?各種轉發的心靈雞湯,五花八門的公眾號文章、集贊活動、微商,等等。朋友圈的內容已經由原來單純的生活寫照變得紛繁駁雜,淹沒了許多我們真正關注的東西,朋友圈由一個相對私密的活動空間,變得原來越像一個廣告平臺。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其二,“朋友圈”已不全是“朋友”。現在我們想在朋友圈發一些真實的內心寫照時,還得好好思量一下會不會產生什么不好的影響。這主要在于朋友圈范圍的快速擴大。剛開始用微信時,朋友圈都是真正的交往較為密切的朋友、同事,但之后逐漸擴充進來許多角色,有的與你只是一面之緣,有的甚至從未謀面。

這讓我想起微博,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喜歡通過微博曬圖片發動態給朋友,當年微博充當了重要的社交角色。但是,聰明人很快就發現了這里的商業機會,于是段子手、網絡推手出現了,微博營銷成為一門熱門的新型營銷課程。當時我負責微博運營管理,還買了李光斗的《盛世微言》、杜子建的《微力無邊》、張書樂的《凌博微步》等好幾本書進行學習。

就這樣,微博逐漸喪失了朋友社交的一種屬性當微信橫空出世的時候,為這個問題而焦躁迷茫的人們,就像發現了新大陸,開啟了轟轟烈烈的遷徙運動。而整個遷徙過程只在短短的兩年就全部完成,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如今微信營銷如火如荼,微信也正慢慢的出現了這種傾向。雖然還只是開始,但已經有一些人開始等待一個新的產品的出現。或許微信可以自我革新,但馬化騰自己好像曾經說過一句話,未來打敗微信的必然不是另一個微信。就國外來說,之前特別流行的FACEBOOK、推特,現在都已開始降溫,深度用戶開始逃離到Instagram,linkedln等一些相對小眾的細分層面的社交工具。

微信公眾平臺打通了內容導流,而這個內容流入帶來很大的商業動力,同時,它的開放性也導致內容流入門檻很低。還好現在微信走得不是太遠,張小龍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后期產品開發和拓展中均有所考慮。微信公眾平臺自2015年開始推出原創認證,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革新,對于凈化微信生態空間,提高產品和內容的價值很有幫助。

但是,這還不足以解決微信當前面臨的問題。微信下一步還需要做的事,是進一步加強對于轉發到朋友圈的內容的管理。微信朋友圈“不讓某人看”和“不看某人”的設置略顯粗暴,不太適合國人含蓄、講面子的性格,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阿亮有一個比較大膽的想法,是不是可以設置兩個朋友圈?一個私密圈,一個公眾圈,甚至可以把公眾圈擴的更大一點,可以將“六度人脈”中“朋友的朋友”引入進來,并有選擇性的顯示“我的朋友的朋友”的動態,增強內容吸引力,提升社交的價值。另一方面,對于私密朋友圈,采取極度凈化的模式,實施嚴格的分享轉發管理

當然,用戶可以選擇開啟和關閉某個類型的朋友圈,也可以同時開啟兩個朋友圈并自由切換。可以自定義設置私密朋友圈的開啟時段,也可以自定義設置在打開微信后默認顯示公眾朋友圈還是私密朋友圈。

這樣,我們就可以白天翻翻公眾朋友圈,晚上靜靜地聊聊私密朋友圈;心煩的時候到私密朋友圈發發牢騷尋求安慰,有空的時候打開公眾朋友圈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就像中國移動曾經的動感地帶品牌的一句很牛逼的話所說的:我的地盤,聽我的!

(本文完)



阿亮原創,轉載請注明以下作者信息:

阿亮,IT行業老蝦,科技專欄作者,專注互聯網時代的市場經營與客戶體驗轉型創新,學習管理的踐行者,喜歡閱讀與思考,喜歡詩和遠方。堅持每周1-2篇原創干貨,微信aliangoo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