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月落烏啼
【釋義】形容天色將明未明時的景象。
【出處】唐·張繼《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站在進士榜前,張繼的心情忐忑到了極點。
看著榜單上那密密麻麻的人名,他的眼睛竟瞬間有些模糊起來。
想起上次落第的情景,張繼心里又是咯噔一下。
調整呼吸,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張繼將目光對準榜單,從第一個名字一個個看下去。
第一個不是。第二個不是。第三個不是。第四、五、六……都不是。張繼的思緒又開始混亂起來,他輕輕地晃了一下腦袋,好像要把干擾他情緒的東西晃到一邊似的。
張繼!
終于,在榜單中間,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不相信眼睛,那就再看一遍,再看一遍,是的,沒錯,就是跟了自己三十多年的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兩個字:張。繼。
此時,張繼才注意到身邊那些舉子們的舉動。中榜的自然喜笑顏開,落榜的只有黯然轉身。
有人過來向張繼表示祝賀。張繼這才回過神來,他故作鎮靜地回以微笑,還禮,然后便與兩個熟悉的舉子,一起去街里喝酒去了。
正是二月,京城的天氣依然很冷,但張繼的心里卻暖暖的。
這是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張繼進士及第了。
經歷了一段日子的登科風光之后,張繼的心慢慢平靜下來,他要等待吏部的銓選。若不入仕,這“進士”也只算是一個虛幻的榮譽。
等啊等,這等待也是如同煎熬。等了兩年,總算等到了結果,但這結果卻讓張繼的心一下子降到了冰點:落第!
雖然之前已有了思想準備,但事到臨頭的一刻,還是覺得難以承受。
沒有顯赫背景,又不想在公卿面前搖尾乞憐,“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在京城那么多年,不隨波追流,又不趨炎附勢,落選,又能怪誰呢?
茫然地走回住所,張繼覺得自己已變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當張繼作出回鄉打算之后,他又聽到一個令他萬分震驚的消息: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了,很快就會打到京城。
這是國家的災難,與之相比,個人的失意便算不上什么了。
長安城內已人心惶惶,更令人心中沒底的是,連唐明皇都跑到蜀地去了。
那就走吧。城中的許多權貴和文人士子都已紛紛去江南避難,張繼也不想再在這里逗留了,他要先去江南吳越地暫避一下,然后再回老家襄陽。
這個秋夜,張繼乘著客船來到了姑蘇城外。
船行吳淞江面上,周圍的一切都顯得異常安靜。
天色將明,張繼依然一點睡意也沒有。他在船內斜躺著,茫然地望著窗外。月已落,朦朧中不時會聽到樹上烏鴉發出的粗啞的叫聲。能隱約看到遠處江面上的漁火,江畔一叢叢黑黑的樹木,應該就是白日在來路岸上見到的楓樹吧?漁火就如心中的希望那樣,微弱且總在遠處。人生不幸,而今國又有難,作為一個有抱負、有良知的讀書人,如何不愁?如何能在這樣的夜晚安然入睡呢?
有鐘聲穿過濃重的寒氣,一陣陣傳來,張繼猜想,鐘聲一定是發自那個赫赫有名的寒山寺里。寒山,一個多么冷硬又是多么孤傲的名字,要是真能達到寒山那樣的境界,心中哪還會有這么多世俗的煩惱?
鐘聲敲完最后一下,余音中,張繼覺得這鐘又好像安祿山為大唐王朝敲的。
客船在江面上繼續緩慢前行,最后停泊在了楓橋邊。不眠的張繼沒有睡意,卻有了詩情: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天明時分,古老而又繁華的姑蘇城便呈現在張繼面前。
一個不眠的夜晚,成就了一首唐詩佳作,也成就了千年張繼。
幾年后,在朝廷大軍收復東西兩都后,張繼才得以走上仕途:做了洪州(今南昌)的鹽鐵判官。
在任上,張繼公私分明,清正廉明,可惜不到一年便病逝了。為此,他的知己劉長卿寫詩悼曰:……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舊賓傷未散,夕臨咽常遲。……
因為家貧,連葬期都得推遲,張繼的清廉,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