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一
事情有頭尾,先從背景說起。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這段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末年,晉國被韓氏、趙氏、魏氏、知(同智,下文同)氏、范氏、中行氏六卿專權。
六卿專權中,猜想,有合作也有斗爭。最終的結果呢,還是互相吞并,最終晉國滅亡,只存了三家。過程如下見下文。
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范氏和中行氏。
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全部被韓、趙、魏、知四家瓜分。
公元前457年,韓、趙、魏聯合擊敗知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
晉國有個人,叫做畢陽。猜想畢陽這個人在晉國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所以,在他孫子豫讓的時候,大家仍然記得他。豫讓父親成就及名聲不及其父畢陽那么大,也不如其子豫讓。所以,歷史在記載這一家三代的時候,是這樣說的:
豫讓是畢陽的孫子。
并沒有提及豫讓的父親。
豫讓能夠承擔社會工作的時候,起初,他是給晉國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二家做事的。但是,因為這兩家的做事環境并不適合豫讓,豫讓在這兩家做得也很不開心。在仔細斟酌之后,豫讓先后辭掉了在范氏、中行氏家的職務。
豫讓離開范氏、中行氏兩家之后,當然還要繼續生存,還要繼續做事。所以,豫讓還需要繼續找工作。這個時候,晉國六卿之一的知氏家里有個職位空缺,并且知伯對豫讓也已經有所耳聞,對豫讓有所肯定。于是,豫讓就到知伯這邊來工作了。豫讓這個人,做事很有條理,也很用心,到了知家之后,知伯對豫讓另眼相待,非常重視豫讓的意見,也很尊重豫讓的勞動成果。豫讓在知家的工作生活,還真有那么一股子如魚得水的勁兒。
后來,晉國局勢的發展眾所周知,那就是韓氏、趙氏、魏氏分裂了晉國,各自成立了政權。
當然,趙氏、魏氏、韓氏分裂晉國的過程,其間充滿了殺伐、掠奪、吞并等種種血與火的事件。
知氏在晉國分裂中是徹底的失敗者,其結果就是知氏滅亡,知氏家族分崩離析,知氏的財產、土地、人民全部被韓、趙、魏所瓜分并占有。
知氏的滅亡過程中,趙氏的領袖趙襄子(嬴姓,趙氏,名無恤,襄子是他的謚號)為惡最多。
知伯活著的時候,對趙襄子看不上眼,處處壓制打擊他,趙氏得勢后,趙襄子在消滅知氏時用力最猛。知家被解決之后,趙襄子覺得殺死知伯根本就不解恨,他把被砍掉的知伯的頭顱收了起來。趙襄子找了工匠,對知伯的頭蓋骨進行了處理和加工,要求匠人們把知伯的頭蓋骨做成飲酒的器皿。每次拿著知伯頭蓋骨做成的酒器喝酒時,趙襄子既覺得解恨,又覺得驕傲。甚至在宴請賓客的時候,趙襄子還會把這酒器拿出來向眾人炫耀。
所以,關于趙襄子用知伯頭蓋骨做酒器的事,在晉國,也就是后來分裂的韓、趙、魏三國中廣為流傳。
韓、趙、魏抄滅知氏時,豫讓幸運地出逃,沒有被殺死。
豫讓出逃后,無處容身,最后躲進了深山老林之中。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