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微信朋友圈看見一段話:“我特別喜歡誠實,做人本就應該以誠為本、真實守信。可是在生活中迫不得已的時候還得撒點謊,你說這叫什么事啊!”
我聽到了滿滿的不接納:撒謊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被人唾棄,但有時卻不得不做。
頓時,腦海中浮現出一段關于“撒謊”的回憶。
01
大約兒子上小學三年級時的六一兒童節,我給他買了一塊電子手表,是那種放在水里不進水的、表盤面上有一個“奧特曼”的、五顏六色的卡通表。兒子一看就愛不釋手,問我:“媽媽,多少錢買的?”
“一百多。”我盯著漂亮的包裝盒說道。我覺得自己很奇怪:明明這塊手表在萬佳商場的標價只有八十多塊錢,但溜出口來的卻是個謊言。
我有些忐忑不安,偷偷瞄一眼兒子的表情,兒子絲毫不懷疑我的真誠,滿臉感激摟著我的脖子說:“媽媽,這么貴的表你也給我買,你對我真好!”
當天晚上他樂此不疲搗鼓了很久。第二天一早,戴著新表美滋滋的上學去了。
放學回家吃過晚飯,我們母子倆例行半小時的小區散步。途中兒子幾次欲言又止,臉上蒙著一層淡淡憂郁,我關切問他:“是不是有啥事想對媽媽說?”
他看看我,有些憂慮,吞吞吐吐:“媽媽,我今天撒謊了。”
我心里一驚,心中有個聲音“騰”地就要往外沖:“為什么要撒謊?”到了嗓子眼,大腦橫出一道關卡:“你不是也撒謊了嗎?”
于是使勁咽口吐沫,撫摸一下胸脯,若無其事問他:“發生什么事了嗎?”
他點點頭,聲音有些忽閃:“今天我們班的那個富豪看見了我的新表,問我:這表多少錢一塊?我騙他說:五百塊錢,他挺羨慕的。媽媽對不起,我撒謊了。”
說完他難過的低下頭。
看著他羞愧的表情,我心里有些堵,兩個聲音在相互撕扯,一個說:撒謊可不是小事情,這是道德品質問題,養成習慣可不得了,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另一個聲音卻說:這么羞愧的事情他都告訴你了,不要去批評他,否則以后他不會相信你了,再說你也撒謊了呀?
想到自己的謊言,內心就有些虛。一個聲音理直氣壯說:你心虛個啥?撒謊是想讓兒子看到你有多愛他。另一個聲音當仁不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有什么理由去批評他?你知道自己為什么撒謊,但你了解他撒謊的原因嗎?
于是,我輕輕喘口氣,緩緩對他說:“謝謝你對媽媽說實話,在我心里,你一直是個誠實的孩子,我猜,這次不說實話一定是有原因的。”
我刻意避開了“撒謊”兩個字,心中有個概念:不能給他戴上“撒謊”的帽子。
看著我的平和,他有了勇氣:“媽媽,這個富豪平時在班上很拽,他爸媽很有錢,他的衣服、書包、鞋子都是名牌,如果我說我的手表才一百多,他會瞧不起我的。”
哦,在孩子心中,瞧不起戴的表,就是瞧不起這個戴表的人。
我心里有些發酸,才多大的孩子呀,就開始攀比富貴了。我們來深圳晚,錯過了許多發財機會,更何況發財也是需要眼界和能力的。對于貧富差距的現實,我該怎樣向孩子解釋?
承認同為父母的我們不如別人嗎?這有點傷自尊,最關鍵的是我不想因此給孩子帶來自卑。
與此同時,另一個聲音質問我:你還想再次撒謊嗎?你不敢面對真實!
是的,在這個事情上,我和兒子都不敢面對真實,都怕對方看不起這塊表,覺得它不值錢。這折射出我們的心態:兒子害怕在同學眼里沒價值,而我害怕在兒子眼里給予的愛太廉價,我們的內心都想讓自己有價值。
02
面對這個事實,我該怎樣回應兒子?贊成他撒謊嗎?當然不能,哪怕我說一套做一套,也不能公開支持他撒謊,這是原則問題;批評他撒謊不對嗎?也不能,他渴望被伙伴接納、擁有朋友,這是自尊的需要。
一翻激烈爭斗之后,我做出一個大膽決定:為了孩子的未來,從這塊惹事的表開刀,直面問題,承認現實,想辦法讓這塊廉價卡通手表變成價值連城的教育資源。
我們默默走著,來到路邊一棵大榕樹下,滿樹的葉子還在夏日傍晚的金色黃昏里搖頭晃腦。我指著地上婆娑的影子說:“你看,這些影子會隨著太陽的光線不斷變動,一會太陽下山了,影子就沒有了,可是這顆樹依然存在。真實的是不會消失的,不是謊言可以替代的。其實這塊表,不僅是你對同學撒了謊,媽媽也同樣對你撒了謊。”
兒子吃驚的睜大眼睛看著我,似乎在說:不是吧媽媽?你也會撒謊?
我迎著他的目光鼓足勇氣說:“這塊表是我在萬佳商店用八十七塊錢買來的。我告訴你一百多塊錢,目的不是想真的騙你,而是覺得這么漂亮的表很超值,比柜臺里一百多塊錢的表還好看。當然我沒說實話是想讓你知道:媽媽愛你,哪怕一百多塊我也舍得給你買。”
在2002年,一百多塊錢的兒童卡通表,對于剛剛買了房,身背貸款壓力的我們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奢侈品支出。
“所以,媽媽能理解你為什么撒謊,你想讓自己在同學眼中有地位、被尊重。同時,我也感受到媽媽的愛在你心目中遠遠勝過了一百多塊。所以媽媽很自責:你如此愛我,我卻沒有真誠待你。媽媽也在反思:謊言真的就能換回別人對我們的尊重嗎?”
兒子茫然搖搖頭,疑惑看著我。或許三年級的他還不能真正理解價值和尊重的含意。
我說:“那個富豪同學的爸爸媽媽確實比我們有錢,甚至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而且我們家剛買了房,每月要還貨款,負擔比較重,所以還不能給你買名牌,這是現實。”
兒子有點擔心的問:“媽媽,那我們家會窮嗎?你們會像他父母一樣賺到錢嗎?”
我笑著說:“你不用擔心,再窮我們也要好好把你養大,你不用為生活和生存擔心。至于以后會不會像他們一樣有錢這不好說,可能他們來深圳比我們早,遇上了發財的時機,也可能他的爸爸媽媽做生意,有很多賺錢的機會,而我們只是上班族。但這并不等于你的爸爸媽媽能力就比他們差,也不等于說我們家會一直比他們窮,只是我們需要時間,只要我們足夠努力,一切都會改變。”
兒子想了想,又問了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媽媽,努力就一定會很有錢嗎?”
這是個好問題,我也不確定啊,多少人很努力的工作,也沒有很有錢。怎樣回應他?我心里在打鼓。
都說“金錢是魔鬼”、“有錢能使鬼推磨”,透過孩子的問話,我看見了錢對孩子信心的影響。
怎樣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怎樣看待金錢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怎樣看待金錢與努力的關系?平時學到的知識這一刻都在腦子里快速整合。
“錢確實很重要,有了錢我們能隨心所欲的吃喝玩樂,買名牌東西,但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里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爸爸媽媽對你的愛。爸爸媽媽很愛你,我敢說我們對你的愛一點也不比同學的爸爸媽媽少。你知道嗎?我和爸爸一心想給你一個安穩舒適的家,寧可貸款也要買到屬于自己的房;在這樣重的經濟壓力之下,還想盡快買一輛車,總之別人家有的,我們家也想有。雖然我們沒有別人家有錢,但為了好好愛你,我們會努力掙錢”
03
說到愛,兒子頻頻點頭,拉著我的手說:“媽媽,我知道你和爸爸很愛我,謝謝你們。”
兒子的“謝謝”讓我很欣慰,我動情說:“退一萬步講,即便將來我們永遠沒有他爸爸媽媽有錢,那也是爸爸媽媽這一輩人的事情,你和你的同學是另一代人,你們一起學習,一起長大,你們才是在一條起跑線上比拼的對象。雖然我們沒有他父母有錢,但我敢保證,在培養你這件事情上我們不比任何有錢人差,我們要用有限的錢來打造一個無限的你,為你提供最好的學習條件,想辦法幫助你進最好的學校,擁有最好的老師,接受最好的教育,讓你將來比他有知識、比他有能力。未來的你一定會遠遠勝過他,這才是你的硬道理。到那時,五百塊錢的表算什么?五萬塊錢的表可能都不在你的話下!”
我的話鏗鏘有力,兒子眼中頓時射出希望的光。他捏著拳頭說:“對!媽媽,他的表再好,也是花他爸爸媽媽的錢,我以后要花自己的錢,我要讓自己有本事!”
我摸著兒子的頭乘熱打鐵說:“所以,你現在最該做的,就是好好學習,爭取好成績,而不是去和別人比吃比穿。當然,我們肯定會保證你的身體營養。”
那天,我們母子倆在大樹下說到很晚,太陽落山了,路燈亮起來了。微微弱弱的光亮如同我們心中燃起的篝火,把謊言照的通透,原來謊言里包裹著這么多的愿望,每一個愿望都在訴說著我們多想好好生活,多想好好愛家人,愛自己。
再次回望那個場景,我開始重新認識謊言:謊言雖不被喜歡,但撒謊背后的動機卻是在滿足人們內心的自尊需要,就如那塊被謊言層層包裝的卡通表,從八十多元到一百多元,再到五百元,隨著價錢的飆升,我們對自己的好感覺也越來越升值。這是謊言對我們內心需要的貢獻。
當然,這樣的滿足方法比較原始,有失誠信。如果我們能從評判中靜下心來,好好聆聽謊言背后的心聲,可能就對謊言、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了更多看見和理解,我們的關系就會少了許多指責和否定。當我們看見自己、理解自己、接納自己,真實就已經開始展現,這其實就是謊言想要表達的真正意圖。
想到此,我在朋友圈對朋友進行了如此回應:不得已而撒謊情有可原。“謊言”是個動詞,她一直在不斷通過演繹表面和內在的故事,讓生命充滿了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