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北國走來,尋一朵長安花。
聽聞,長安花最美,撼動世間芳華,只因,它見證了歷史變遷,世事繁華。是以,愈發(fā)地超然美麗、成了紅塵俗世里最美的花。
春日的一切應是美的,正如金岳霖送給林徽因的詩:“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人間四月天,春日正盛時。美好的四月,春天中的春天,她清麗典雅的涉水而來,娉娉婷婷、清清淺淺、翩躚而至。
春日的天空韻染著芳菲的故事,“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盧照鄰是這樣一位對愛情有著獨到見解的男子;“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白居易有著這樣的思想觀;李白則有著“長相思,在長安”這樣的柔情。
春欲暖、花漸開,詩人李白曾在暖陽柔風中題下《清平調·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這唯美詩篇,使得楊貴妃絕世傾城容顏成為了世間人無數的想象與向往。長安花,是美好與高貴的象征。
花之嫵媚,是含苞待放時的矜持;人之嬌媚,是妙齡初逢時的羞澀。“王孫草上悠揚蝶,少女風前爛熳花。”薛逢在《長安春日》中,便是道出了花美人美,在他的筆下,初遇宛如一片江南煙雨中的織錦圖。
唐代孟郊亦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般豪放、灑脫的詩句,長安城的繁華,與春日明媚的長安花,交相暉映、盎然并舉。
長安這座城,風光旖旎,美麗整潔,她處處滲透歷史文化的底韻,走進長安便走進了《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為伊人,在水一方”的絕美境界。
翻開中國那燦爛,輝煌的古時朝代篇章。遠古的文化,如明珠般輝煌 ,倉頡是從這里造字的,方塊字沿用至今,而且傳揚世界;張騫是從這里出發(fā)的,風餐露宿、艱苦跋涉,最終踏入西域,開創(chuàng)絲綢之路;文成公主是從這里進藏的,布達拉宮是最好的見證,它是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所建。
留予長安的《唐詩》,至今傳頌。?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回望長安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似乎看見了高力士正在給李白脫靴,似乎懂得了李白絕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精神。
待到夏日,“迢迢青槐街,相去坊。”天涼了,“秋風生渭水,落葉滿 長安。”入冬后,“千門萬戶雪花浮,點點無 聲落瓦溝。”長安的宗教寺觀、郊野山川, 以及長安的杏花、桃花、牡丹、芍藥、梅花 ,詩人們都留下了名篇佳作。
長安秋,是別具風情的。唐代趙嘏在《長安晚秋》寫到:“云物凄涼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凄涼憂愁的意境,感染了每個落寞之人的心。
《長安秋夜》中,章孝標曾寫到“田家無五行,水旱卜蛙聲。牛犢乘春放,兒童候暖耕。池塘煙未起,桑柘雨初晴。步晚香醪熟,村村自送迎。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農家風情,在此展露無疑。
長安古城,人們大多是從詩詞中相識的。朝代更迭,人生百態(tài),在詩篇中永遠有著道不盡的苦辣辛酸。 明城墻的寬厚,護城河的幽深。一代代的風煙,多少帝王,多少豪杰,演繹著乾坤的變化。世事輪轉,皆在翻云覆雨中。
大雁塔、鐘樓、鼓樓、小雁塔、碑林 , 都呈現著一代代的豐功;一代代偉業(yè)。描繪著一串串故事;一縷縷云煙。書寫著曾經的輝煌,曾經的繁榮與昌盛。我尋找著,尋找著那遺失凌煙閣,尋找那二十四功臣的風流,那二十四功臣的勛業(yè)。
駱賓王的《帝京篇》:“山河千里國,城闕 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寫出了規(guī)模宏大的京城長安的雄渾高聳;白居易一闕《登觀音臺望城》:“千百家如圍棋 局,十二街似種菜畦。遙認微微上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則描繪了長安城內 布局勻稱,城坊整齊,皇宮衙署,市民住宅 ,分區(qū)設定,不相混雜的風貌;王維的《和賈至舍人早朝大 明宮之作》:“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 翠云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這首詩把唐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氣氛描繪地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