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認真感受那些平時沒去珍惜過的東西"
想認真去感受世界,是否所見即所得,眼見即為實?日常所見的一切,藍天,草地乃至新鮮的空氣。原來從來沒認真感受過生活,沒聞過青草的馨香,沒見識過一切美好。曾經所見不過是被自己的的思維所禁錮的一方小世界。
曾經只有匆匆,接電話,聊微信,聊QQ,收發郵件,不管是在旅途中,還是在行走,視野中除了那一方小小的屏幕和充斥內心焦慮的工作。不曾留意,不曾注意。每天在頭上飄揚的云,周圍的樹木花草,每日都見卻每日都忽略。然后不出意外,得上了那該死的焦慮癥。自那之后,開始關注一切所有曾經不被關注的東西。一張桌子的設計,桌角的木刻;一口生啤的味道,在舌尖、喉尖的流動;一片草坪陽光下、雨天的不同“味道”。有時我會在公園里打坐,閉上眼傾聽萬物的聲音,聽很多沒聽過的聲音,感受萬物的存在。
推及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如此。一個人是無法完全了解另一個人。這話悲傷,但我相信。我們了解誰呢?我們誰都不了解,甚至于連自己都不了解。當巴別塔坍塌的那刻開始,人與人之心就越來越遠。我攤開雙手,看不到自己手中到底多少掌紋,就像從未見過。不知道自己身上到底多少顆痣,不懂當世界大變,末世降臨,是欣喜若狂還是抑郁寡歡。
既了解人心,也不了解人心。到最后,只知道自己的一無所知。
大多數時候,人的情感,行為,非常容易揣測。這倒不是算對人心的把握,而是因為對利害關系的理解。
我們能簡單因為一些所聽到的行為去評判一個人的嗎?不能。聽過了太多年少無知為愛癡狂的故事,也知道了太多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故事。但如果截然相反的事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時,這種簡單的推斷方式就失去了作用,情愛本身無理智可言,無邏輯可言,但這才是情愛。
人心如此復雜,一位舊友,跟我傾訴,14歲那年深愛的男人,為了跟他一起,毅然決然離家出走。兩個人雙宿雙飛。同他浪跡天涯。如今她已經26歲。卻更愛跟我嘮叨現在的男人出軌,她生活行尸走肉,以及,她已經不能生孩子了。那時候的她聽一切積極的歌,會唱beyond的歌,到現在。卻對我的音樂品味嗤之以鼻。
朋友還是朋友,如今她卻恥于在朋友圈分享曾經生活,著裝打扮好出門,就不再是浪跡天涯的傻女人,而是典雅的貴婦,如今的她,家里一首Beyond的音樂都沒。
我不禁質問自己,認識了這么久,我了解她嗎?
另一個朋友告訴我,不要感覺很多事情很復雜,更多時候,利益關系要比情感關系更好判斷。
因為利害關系,看懂了對方需要什么,就給對方什么,似乎情愛就這么容易的手到擒來。
但你真的了解對方嗎?或許絕大多數的戀人們終彼此一生也不了解彼此。
愛過很多人,因為太多奇妙的瞬間。
腦海中存放著太多畫面,太多女孩子們認認真真的表情、純凈的愛著的眼神,不是因為我是誰,不是因為她們是誰,而只是因為單純的愛。
可我依舊不了解每個我愛過的人,她們是誰,她們去到哪里。
我會記得每個愛上他人的瞬間,會忘掉曾經的不悅。蔡智恒很多年前說過一句話,每個女孩從衛生間門下管你要廁紙的樣子都一樣。所以在我的故事里,沒出現過一個女神,每個女孩對我來說都差不多:首先是她們是一個“人”,有喜樂,有悲傷,有煩惱,各不同而已。
只一點相同:她們,都很美好,或者說有很多美好之處。同時,她們都值得被愛。
如果所謂的成熟就是經歷過很多,或許我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