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看到行為不同尋常的孩子,比方說頑固不化、沒有禮貌,這些行為肯定不會得到成人的贊揚和肯定,但是卻能夠引起教師的關注和其他孩子的崇拜。這樣他們便獲得了心靈上的滿足,將自己認定為某個英雄。
這種心理表現和偏離規范的行為在學校表現的多一些,但根源卻并非來自于學校,雖然他確實是在學校表現出來的。從積極意義來看,學校負有教育和矯正的責任,但從消極意義來看,這是因為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不足才表露出來的。
通過對沒有興趣學習的孩子的觀察,我們會發現,這類孩子沒有信心獲得哪怕是微小的學業方面的進步。這種嚴重的自卑心理并不完全是他們自己的責任。他們身處的環境對于他們這種思想起著輔助的推動作用。家人在氣憤的時候,可能會說他們不思進取、沒有前途,罵他們愚笨無用。而他們在學校的遭遇,又讓他們不斷認定這些預言或謾罵的結果,而幼小的他們也沒有這樣的判斷力和分析力來糾正這種錯誤的看法。所以在進行努力之前,他們就已經放棄了自己。
如果問題一旦出現,孩子們雖然曾做過一些矯正的努力,但是仍然落后于人。因此他們很快就會放棄,并將自己的智慧用于尋找借口,這些借口大都是為了逃避學習和逃離學校這個環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可能會采取說謊,蒙騙父母和老師,模仿家長筆跡簽字,篡改成績單等行為。如果逃學都不能滿足他們心中日益膨脹的優越感,他們迫切需要新的行動來證明自己,他們可能會去做違法亂紀的事。這樣他們的錯誤便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誤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書外音:通過這一小章節的表述我們不難發現,如果能把孩子的錯誤行為在萌芽狀態就能糾正過來,那么我們就不用在后面的大是大非上面傷腦筋了。家庭教育比學校的教育要重要上百倍,所以不要總是強調學校的教育結果,更要重視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言傳身教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