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自己讀書后思考的文章,思想的主要來源:《如何閱讀一本書》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邏輯工作法》《透過結構看世界》。文章采取結構化布局,共有六個部分:序言→知方向→找主題→抓關系→寫總結→應用。
寫在前面的話
信息越來越多,獲得信息也越來越方便,而且2017年知識付費提的很響亮。現如今各種知識付費平臺、社群非常多,給有知識焦慮的人提供巨大的方便。就我而言,購買參加了不少有關知識付費的課程,像得到、熊貓書院、有書共讀以及易仁永澄老師領讀的《好好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而這些課程學習結束以后,沒有什么改善,只是懂得一些道理而已。
因此,正如《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給出的閱讀藝術定義:憑借自己頭腦運作,不借助外力,玩味讀物中的文字,來提升自我的過程。許多事必須你自己來,他人的終究還是他人的。寫出來這篇文章,其實就是自己對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第六章、第七章內容的思考,將自己思維過程梳理出來。目的是提醒自己這次閱讀后,想到了些什么,書中有哪些地方生活、工作有意義。
這篇文章的布局按照結構化思維線性展開的,和書中不同的是我將規則四與規則二互換了位置。至于為什么不按照書中展開方式書寫,而是互換位置,是因為我覺得這樣更符合人們的習慣,或者說這是我個人更喜歡接受的方式。書中作者也說,每個人對一本書整理出的重點不一樣或跟作者解釋的不一樣不必道歉,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知方向
規則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
開始介紹之前不妨你先想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上學由開始的語文、數學、社會、自然,到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在到后來更細分的專業?答案其實很簡單了,因為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學習方法。讀書也是一樣,不同的書根據所傳達的知識,應當使用不同的指導方法來閱讀,而不能一概而論。讀書不分類雖不像哈伯特所說“對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所有的風都是逆風”,但是你知道風朝哪個方向吹,總歸能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搶占一絲先機吧!
正如文章標題所言,論說類書都是有哪些標準,都是使用了什么樣的研究方法呢?一是實用類,包含實用手冊一本告訴你要該做什么,或如何去做;教導性如經濟、倫理或政治問題的書;以及演說。二是理論性,包含歷史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發生的真實事件;科學從特殊經驗演繹而來的定律或通則;哲學以人類共通性歸納而來的解決問題方法。
有了分類標準,我們怎么去發現書所屬的類型,書中的建議是檢視閱讀此書。我的經驗是,論說類的書看書名以及副標題,很容易找出書的類型。作者的序言最是不能忽略的,因為一般的序言都有作者寫此書的目的、目標以及想達到的效果,往往也有對現狀的描述,問題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作者給出的解決方案。書中有詳細講解書名的重要性,作者使用逆向思維,先說忽略的危害性,再說書名讓分類更容易。
找主題
規則四: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小學老師要求你背誦公式和課文,中學老師要求你揣摩出題者的意圖,到大學的時候你已經形成以知識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可以看出來我們學習大多以問題為導向,讀書也是一樣。知道目的是什么、究竟為了什么,讓我們的思維能清晰化。
愛因斯坦曾說:問題的內涵比解決方案更重要。所以想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我們首先要自己會問好問題。
有關理論性的問題,你可以問一些如:某件事存在嗎?是什么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存在?或為什么會有這件事的存在?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響是什么?特性及特征是什么?與其它類似事件,或不同事件的關聯是什么?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
而實用性問題,你可以問: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手段才能獲得某種結果?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采取哪些行動?以什么順序?在這些條件下,什么事是對的,或怎樣才會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么條件下,這樣做會比那樣做好一些?
抓關系
規則三: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我家兒子今年四歲半,能背幾十首唐詩,甚至二十以內的加減法都能算得正確,但是你不能說我兒子懂得唐詩或數學。一本書就像一棟樓一樣,擁有許多房間,每層樓也都有房間,有不同的尺寸與形狀,不同的外觀,不同的用途。只有知道了各個房間的功能以及如何有序地排列組合的,你才能說你理解了這棟樓,讀書也是如此,你光知道答案是不行的,你要找的出書中那些是重點、那些是次要并且是怎么展開說明的。
有個通用公式可以幫助你實現規則三的要求。
①作者將全書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談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談的是別的事,第四部分則是另外的觀點,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②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落為X,第二段落為Y,第三段落為Z。
③在第一部分的第一段落,作者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A,第二個重點是B,第三個重點是C,第四個重點是D。
……
寫總結
規則二:使用一個單一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明白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與知道一本書是“干什么”的則不同,一本書我們可以揣測作者想要干什么,想要做什么,就是發現這本書的主題或重點。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此書。書中給出找主題的方法有:①透過整體調性統一的敘述;②留意書名、前言、引言以及本書說明,通常作者也會幫助你;
關于結構化看問題,李忠秋著《透過結構看世界》中分三步找主題:識別(信息中的事實、理由及結論)→判斷(對應關系)→概括(主題句)。論說性的書用這種結構化方法很容易清晰的透析出來其骨架,結構化也更容易推廣使用。
首先我們要知道,好的作者會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不能因為不善簡明的語言表達自己或忽略作者的提醒,而找不到主題。其次要每個人對內容詮釋的不同是可以理解,沒有什么是唯一的標準或正確答案。最后,要知道書有好壞,不是每本書都需要你如此費力的閱讀。
應用:由閱讀到寫作
寫作與閱讀是一體兩面的事,就像教書與被教一樣。如果作者跟老師無法將自己要傳達的東西整理出架構,不能整合出要講的各個部分的順序,他們就無法指導讀者和學生找出他們要講重點,也沒法發現全書的整體架構。因為人都是喜歡歸類明確、邏輯關系清晰以及數量不多有規律的信息。閱讀是寫作的逆向過程,讀者的目的是發現書中隱藏著的骨架,而作者以制造骨架為開始,用藝術的手法將骨架隱藏起來。
優秀的寫作者不會將一個發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一堆肥肉里,同樣的,也不會瘦得皮包骨頭,肯定是血肉勻稱,沒有松弛贅肉,各個關節行動自如。骨架是討論一本書的整體性,血肉跟骨架一樣,對整體性作進一步的詮釋,為全書增添必要的空間與深度。
西村克己著《邏輯工作法》中提供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去模仿。
按照“設定主題→目錄→關鍵詞→圖表→正文”的順序來寫。在第一個環節“主題設定”中,需要做的是編寫文章的“計劃書”,確定文章的主題、觀點、要傳達給讀者的信息等等。在“編寫目錄”的環節,以標題的形式把90%以上的正文內容確定下來,最后,檢查一遍是否存在遺漏和重復的問題,也就是有沒有達到窮盡而不重復的狀態。接下來要做的是,確定每一節的具體內容,并利用關鍵詞和逐條列舉的方式記錄下來。文章中所有的圖解都要提前做好,這樣可以使內容更加清晰。
這種方法對職場人士很受用,我們寫報告、文案甚至口頭匯報都可以使用。
總之,通過分析閱讀第一階段收獲是理解事物的全新流程:問題——證據、論點、事實——概括總結,也可以推而廣之。
求學之道無坦途,問藝之路無捷徑